——济群法师为戈友们开示《玄奘的精神》

文 / 安隐、觉净 图 / 觉净

  2017年5月21日下午,与前夜狂欢般旌旗飘飘的点将台相比,敦煌华夏国际大酒店三楼多功能厅的讲座现场,在“处世梵”的乐声中,显得格外清凉。济群法师将在此为戈友们开讲《玄奘的精神》。本次讲座由厦门大学企业家俱乐部和EMBA户外俱乐部主办,厦门大学EMBA禅与文化俱乐部协办。
  正式开讲前,两位主持人的一番问答,引出了讲座的意义。作为戈友,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地走上戈壁?每一次出征,需要准备什么?当我们的行囊中装好帐篷、睡袋等一应物品,当我们做足体能训练、参加赛前培训、向资深戈友讨教实战经验,能否算是万全的准备?
  2点半,济群法师登台,为戈友们开示《玄奘的精神》,告诉大家,了解玄奘的“理想、坚持、行动”,从心出发,才能与这位一千多年前的求法者心心相印,领会他给我们留下的宝藏。
  这份精神食粮,为离正式出征不到24小时的戈友们,注入了不一样的能量。

玄奘之路有真意

  讲座开始,济群法师首先说起自己与玄奘大师的甚深因缘。其一,法师从修学到弘法,都与唯识宗密切相关,这正是玄奘大师西行归来后创立的;其二,早在2006年,由CCTV组织的“重走玄奘路”就曾邀请法师参加,只是未能成行;其三,法师近年来多次应邀为戈友们开讲《玄奘的精神》。此次因缘成熟,踏上西行之路,体验玄奘当年求法的艰辛。
  在即将出征的特殊时刻,再次缅怀古德,追忆玄奘精神,“比起在任何一个地方讲,意义都不同寻常”,济群法师如是说。
  “玄奘之路”历经十二载,参与者逐年增加。相信每个参与者都有不同的收获,或是改变了以往的生活方式,或是有了团队合作精神,或是意志和耐力得到锻炼……法师提醒大家,所有这些,都是偏于外在的。
  “玄奘之路”的口号,是“理想、行动、坚持”。对于理想,每个人会有自己的解读,但如果不了解玄奘西行的真正内涵,不了解他舍命以求的佛法,那么玄奘对我们的意义,可能只是一个旅行者,一个探险家,一个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甚至只是一次活动的品牌而已。如果仅仅看到这些,我们可能只是参与了一场挑战自我的戈壁赛事,或是领略了一番不同寻常的户外体验,将错过真正的宝藏。
  济群法师指出,我们应该思考,玄奘的理想究竟是什么?因为正是这个理想,才使他毅然行动,并在遭遇种种障碍时坚持初心,“宁可就西而死,岂归东而生”!我们知道,玄奘西行是为了求法。这个法,就是引导我们认识自我和世界的大智慧。所以说,只有看到佛法对人类的贡献,才能了解玄奘求法的意义,以及他的“理想、行动、坚持”。

千古乐章求法心

  关于玄奘求法的意义,济群法师从四个方面加以阐述,特别指出,这正是玄奘的理想所在。
  1.文化传承的意义 
  济群法师说,人就是文化的产品。中国儒家推崇“内圣外王”的境界,但往往局限于现世,对生死问题不加追究。而佛法是站在生命长河的角度,看待每一期生命,看到其中的缘起、因果和轮回,有着更开阔的视野。
  基于因缘因果的思想,佛法提出转依的修行。所谓依,即生命依托的载体,包括染净依和迷悟依。修行,就是要转染成净,转识成智。这种甚深智慧,从中国古代文人,到当代东西方各界人士,尤其是心理学家等,无不推崇备至。而佛法之所以能从2500年前传承至今,离不开祖师大德的灯灯相续,而玄奘正是其中格外明亮的那束光。如果不了解其中内涵,就不可能真正领会玄奘之路的意义。
  2.精神追求的意义  
  说到追求,今天的人都在追求“成功”。但什么是成功?戈友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企业家,或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法师指出,通常所说的成功,主要体现在事业和为人处世,但佛教所说的成功,不仅是把这一生过好,还要关注未来生命的走向,这就离不开精神层面的追求。玄奘如此,我们也是如此。否则,生命是看不到希望的。
  3.探究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真相是什么?我是谁?生从何来、死往何去?……济群法师将这些问题称为“生命永恒的困惑”。如果找不到答案,我们能安然活着吗?对那些热衷于饮食男女的人来说,或许这些不是什么问题;但对有慧根、爱思考的人来说,如果找不到生命真相,活着将毫无意义。当年,玄奘大师正是因为对部分旧译经论存疑,才萌生求法之心。我们今天走上玄奘之路,同样应该带着这些问题,在广袤的天地间去思考,去追问,相信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4.降魔成道的意义  
  《西游记》中,唐僧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到达天竺。小说中的这些魔,以外魔为主。但在玄奘取经途中,不仅要面对自然环境等种种外在障碍,更要战胜内在心魔。我们为什么会退却,会被恐惧击败?就是因为内在有相应的心理。佛陀成道前,魔王以美女、权力和死亡等利诱威逼,但佛陀已战胜内在一切魔性,丝毫不为所动。
  法师谆谆告诫戈友们,在戈壁滩,在人生路,我们同样要面对种种境界。每一次考验,从究竟来说,都是战胜心魔的过程。如果能在这个意义上面对违缘,就能让商场成为道场,成就玄奘之路蕴含的意义,而不是停留在挑战和竞技。

万里风沙佛子行

  解读玄奘的理想和求法的意义后,济群法师又从四个方面,为戈友们讲述了玄奘的行动和坚持。
  1.勤奋好学的精神

  玄奘13岁出家,因“远绍如来,近光遗法”的志向被破格录取。出家后,他游学各地,遍访当时有修有证的大德,学习了众多经论;西行途中,只要知道某地有善知识,就立刻前去依止,随走随学;抵达印度后,他不仅在那烂陀寺修学数年,还四处参访,广学多闻,从不得少为足。这样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否则,生命版本将难以提升。
  2.为法忘躯的精神  
  为了求道,玄奘将生死置之度外。官府通缉不能让他停留,八百里流沙不能让他退却,在迷失方向、打翻水袋、遭遇劫匪等生死关头,他没有一次改变初心。因为对他来说,真理比生命更为重要。正是这种愿心,使他逢凶化吉,克服了千难万险。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是否想过,自己的行动和坚持,是为了什么?
  3.淡泊名利的精神  
  “很多人枪林弹雨中挺过来了,却倒在糖衣炮弹下。”贴近现实的一句话,让全场发出会心的笑声。生活中,这样的例子确实比比皆是。那么,玄奘又是如何面对名闻利养的呢?西行前,玄奘已名动一时,供养丰厚。但他毫不眷恋,毅然放下一切,孤身上路。西行途中,沿线各国纷纷挽留,许以国师等位。到达印度修学后,他又因学识广博,辩才无碍,在各种辩论中所向无敌,被尊为“解脱天”和“大乘天”,受到大小乘各宗的共同认可。佛国的荣誉和成就没有让玄奘驻足,他谢绝了各国国王的珍宝供养和殷勤挽留,带着法宝返回中土。回国后,他一心译经,将所获供养随得随散。
  4.无我利他的精神  
  玄奘的一生,就是为了法,为了众生,从来不考虑自己。西行时,他不顾个人安危;辩经时,他不惧性命攸关;译经时,他不惜废寝忘食。如果一个人连生命都可以付出,还有什么不可以付出的呢?所以,他才能如此勤奋好学,不惜为法忘躯,真正淡泊名利。
  这些精神对即将出征的戈友们同样重要,这才是我们出发前真正应该做好的准备。

勉励和回响

  济群法师勉励戈友们带着对玄奘精神的思考上路。只有这样去行走戈壁,才会使心性得到提升,对人生具有更大甚至无限的意义。最后,法师还就戈友们的各种问题答疑解惑。睿智的分析,生动的语言,让现场一次次活跃起来。
  讲座结束,来自同济大学EMBA的瞿文忠说:人们成天忙着处理事情,解决问题,却不知一切问题的根源在于自己不平等、不清净、充满妄想分别的心。摆平自己的内心,就能摆平全世界,可惜我们总是弄错方向。法师关于佛教心性理论的阐述,给了我很多启发和思考。
  厦门大学的王东先后参加过戈7成人礼、戈10C队、戈11B队,今年是第四次来到戈壁。但在此前,他从未系统了解过玄奘的理想和精神,在出征前的特殊时刻聆听法师开示,知道了“玄奘之路”的真正含义,让自己对多年追求有了新的认识,焦虑和压力得到释放。其实,所有努力都应该让自己的内心提升,而非外在的变化。相信这次会开始不一样的心灵之旅,让生命的宽度和深度得到改变!
  身未动,心已远!祝福即将上路的戈友们,明天,就让我们身心合一,从玄奘之路,走向心灵之旅。

厦大EMBA禅与文化俱乐部副会长陈一中和菩提书院慧慈居士担任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