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人与自我的关系”讲座之问与答

  2016年8月4日,贵阳。2015届马云乡村教师集训营。清凉的法雨,浸润着每位听众的心。

  问:对我们这样初次接触佛法的人,可不可以给一些建议和指导?
  答:过去,多数人对佛教的认识不够客观。近几年来,传统文化作为中国梦的重要精神力量,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2014年,习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特别讲到佛教文化对中国社会的贡献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是由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教师肩负着传承文化的使命,对此应有正确认识。
  政府一直提倡“两个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到底靠什么?前不久,我在北京语言大学讲“玄奘的精神”时,谈到学习玄奘传承文化的意义,有四点:
  第一,文化传承的意义。玄奘为我们传承了源自佛陀的智慧文化。
  第二,精神追求的意义。今天的人,应该如何建立健康的精神?如何修身养性?如何造就高尚的生命品质?这些都离不开佛教的心性之学。了解心性之学,才有可能打造健康的心。
  第三,探究生命真相的意义。人类具有永恒的困惑:我是谁?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人为什么活着?等等。对于这些永恒的困惑,佛教智慧可以提供究竟解决的方法。
  第四,降魔成道的意义。所谓降魔就是降伏我们的心魔。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魔,这些心魔就是我们的负面情绪和烦恼。怎么解决?怎么平息?佛法智慧可以提供这方面的指导。
  我们刚才讲到文化的高度,文化的自信。文化的自信建立在哪里?正是佛教文化给人类带来了希望和出路,可以帮助我们完成精神建设、文化建设和人格建设。没有这样一种智慧文化,可能未来的社会问题会越来越多。没有这样一种智慧的文化,关于人的教育始终还是苍白的。
  问:有句话:“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感觉一般人比较容易做到。和您今天讲的是不是符合?
  答:首先,我觉得这几个字非常好。“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事。”但问题是,好的标准是什么?这就需要有大智慧。
  经常有人说,做一个好人就行了,不用学佛。世界上有很多好人。孔子是好人,老子是好人,耶稣是好人,释迦牟尼是好人。社会上还有很多好人。好人的标准都不一样,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好人?
  首先,我要做一个什么样的好人?其次,我怎样才能成为好人?这关系到对生命智慧的认识。
  一个人想成为智者,成为道德高尚的人。没有佛法智慧支撑,要做一个好人,很多时候也只能成为一种说法。
  问:感恩这场佛法精神大餐。您说,每个人都具备认识自我与世界的能力,我赞同。但我在想,世界在不断变化,自我在不断超越,我们的认识能力能否跟上自我和世界的变化速度?我认为我们可以认识昨天的世界和昨天的自我,无法正确认识今天的世界和今天的自我,更无从认识明天的世界和明天的自我。我们就像蒲公英的种子,去向哪里是风决定的。所以我怎么认识明天的自我呢?对自我的追求就像对影子的追求,我们追着它跑,它跑得更快,我们停下,它反而不跑了。倒不如活好当下,忘掉自我,顺其自然,自生自灭。这是我的理解。您怎么看?
  答:这种说法,貌似有道理。
  明天的自我是怎么产生的?明天的世界是什么样?其实是有因果规律的。
  生命是无尽的积累。我们过去的所作所为,决定了今天的我们。我们今天的所思所想,又将决定我们的明天。如果一切都不确定,一切都没有规律,教育还有什么意义?还怎么通过教育去造就健康的人格?
  从缘起的角度来看,只要了解世界与人的发展规律,我们遵循正确的因果,一切都是可以改变的。没有什么是不可以改变的!
  所以,我们的努力是有价值的。
  问:佛教对中国文化影响非常大。我看到的一些现象却比较肤浅。我想问的是,烧香拜佛戴佛珠能改命吗?
  答:对佛教的认识停留在烧香拜佛这样的基础上,从信仰的层面来说是肤浅的,有一定的误解。
  佛教是智慧的教育,能够帮助我们改变心性,最终改变命运,这才是佛教真正的意义。改变生命的帮助,才是最根本的帮助。
  佛菩萨大慈大悲,不舍众生。如果我们以一颗清净的心、虔诚的心、善良的心去求佛菩萨保佑,也会有感应,也会获得相应的力量。但是,感应要遵循因果规律,需要我们的心和佛菩萨的心相应。如果心太世俗、太功利,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是得不到保佑的。
  为什么天上的月亮能在水中映现?千江有水千江月,因为水清才能月现。如果水非常浑浊,月亮是没有办法在水里显现的。
  问:您说,我们的自我是错误的自我,而我们又执著于这个错误的自我。作为老师,如果顺其自然,会很轻松。现在呢,有指标,有目标,我们是应该执著追求?还是顺其自然发展?
  答:作为老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更要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以言传身教引导学生认识自己,找到生命的意义。这给我们带来的回报和欢喜,没有任何利益能比得上。
  佛法告诉我们,因上努力,果上随缘。我们尽心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焦虑,不执著,我们会很欢喜的。
  问:每个人都有信仰。有些人的信仰是明确的,有些人的信仰是模糊的。希望法师能从佛学的角度为我们诠释信仰。
  答:是不是每个人都有信仰?这很难说。但每个人都有信仰的必要。每个人都有终极问题。每个人生命的潜在都有这些问题。有的人想到了,有的人没有想到,有的人想不通就算了,就转化为用一些错误的方式来麻醉自己。有的人对人生思考不多,要求不高,给他一个“神”他就满足了。有的人想得比较多,就会有很多问题,比如说:神造万物,那么谁造了神?为什么神爱世人,不同的人却有不同的生活际遇?
  佛法的智慧,佛教博大精深的哲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终极问题,更好地建立人生信仰。
  问:“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中摇摆。”每个人都在刷存在感。有没有什么快捷方式找到觉醒力量?我知道,所有的烦恼都是魔由心生,但有时控制不了。怎样才能心定如水,找到生命自我觉醒的力量?
  答:生命在痛苦和无聊中摇摆,这是叔本华对人生的看法。从佛教角度来看,人确实是有很多迷惑和烦恼。怎么解决迷惑和烦恼,的确是个很大的问题,需要很高的智慧。
  每个人的生命有两个系统,一是迷惑的系统,一是觉醒的本质。人其实是活在迷惑的系统里,迷惑代表着无尽生命的累积。要从中走出来,需要智慧和方法。
  佛教修行有两种方法,一是渐修,二是顿悟。渐修,先认识迷惑系统,然后一步一步摆脱迷惑系统。如神秀的偈子“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就像云层很厚,要一点一点扫除,最后阳光才会露出来。还有一种是六祖的顿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直接帮你认识内在觉悟的心。禅宗这套方法可以称为精英教育,要求对象是上根利智,心灵的尘垢特别的薄,轻轻的一阵风就吹开了,阳光就出来了。如果你云层很厚,可能要十八级台风才能吹开。那就要一点点扫除云层,直到最后才能见到本性。
  这些年来我一直到处弘法,已形成一套三级修学课程,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佛教的宗派、经论很多,学起来真的很难。三级修学课程,让学佛就像我们读书一样,小学、中学、大学,一步一步往上学。在从迷惑走向觉醒的道路上,有次第、有目标、有引导,一步一步往前走。
  大家如果有兴趣,可以多了解。我想这套三级修学课程会对你们有所帮助。
  问:当我有困惑时,我会去听《大悲咒》等梵呗,心会平静很多。我们在生活中经常被误解,工作得不到认可,我们应该怎样调节自己的心?怎样学佛?
  答:现实生活中,我们面对各种各样的问题,内心有时也会受到这些问题的影响。我们听听佛教的歌曲梵呗,或者到寺院走走,能让我们心静,是因为它们的清净氛围对我们产生了影响。可是我们不可能随时都在这种氛围里。所以,关键还是要培养面对问题的能力和心态。这就是修行。
  怎么学习,真是个大问题。佛教的经书很多。如果自己去读佛经,比如《心经》《金刚经》,有一定难度。多年来,我面向各行各业的人士,探讨运用佛法智慧看待和解决当代社会存在的问题,撰写了一些书籍。我想这些书大家接受起来会比较容易。
  如果能有次第地学习佛法,从中获取智慧,慢慢地,我们内心就会越来越强大,就能跳出自己的感觉来看问题,问题的影响力就自然变小了。这需要系统地学习,需要好的老师的引导。
  你们可以关注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我讲的内容都会陆续发布在上面。对大家或许会有帮助。
  问:在有限的生命中帮助更多的人,这是一个跟自己赛跑的过程。我希望能影响更多的人,让社会更美好。可是,看到中国乡村有几千万的小朋友,看到自己的人生如此短暂,就会觉得很焦虑。想请问法师,怎么办?
  答: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举个类似的例子,不一定很恰当。有的人收养动物,当他看到有太多的流浪动物在受苦受罪,会感觉自己无能为力,会觉得人对动物太残酷。他会痛苦,甚至会仇恨人。
  首先,我们要学会从缘起的角度来看待并接受这样的事实。想要改变他人,其实是很难的。每个人的改变都只能靠自己。比如今天,并不是我今天讲了什么就能改变你们。只有你们觉得有道理,看到人生的光明和希望,觉得自己要进一步学习,进一步努力,才能完成自己的改变。如果大家不努力,我讲得再好也没用。大家只不过听一听,当下感觉不错。每个人每天都在接受各种信息的轰炸,一转眼,脑袋里可能有一万个想法,这个想法过一下就走了。
  其次,要把做事的过程变成修行的过程。在做的过程中,要带着爱心、利他心,不断学习人生智慧,让自己成长。当我们对生命有更多认识的时候,才会懂得如何更好地让别人接受我们。因为每一个生命都向往光明,都向往真善美。我相信,如果我说的道理有足够的说服力,没有人会不接受的。
  我们要把每件事想清楚,用足够的智慧去做,并对结果不执著。所以佛教说要无所得。不执著于结果,我们就不会焦虑。
  就像我在弘法的过程中,我会看到,人是可以改变的。当你看到很多人通过学习佛法,生命品质提高了,智慧增加了,烦恼减少了,你会非常高兴。
  所以我们要去努力,把这个过程当做是学习的过程,修行的过程,生命成长的过程。这样去做,就会越做越健康,越做越好。
  问:刚才法师说到,好的老师要去启发和引导。请问您是如何启发和引导您的受众的?
  答:首先,我要制造问题。我要让大家认识到,我们的人生是有问题的。发现问题后,才能解决问题。如果大家没有意识到我说的事情的重要性,没有建立需求,我讲什么都是无效的。
  制造问题非常重要。要启发大家树立问题意识,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再去解决问题。
  三级修学和一般学校的教学不太一样,非常重视交流。学员们根据提供的教材和修学次第,采用自修和共修相结合的方式,在相关辅助材料的指导下,先自修法义,带着问题闻思,然后共修交流。主动自觉地学修并运用,而非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样的修学是充满动力和活力的。我们现在已经在互联网上形成了固定课程,利用网络的便利条件为更多的修学者提供修学引导。
  问:我是一个乡村小学的校长。虽然是校长,但是没什么权力,只能用自己的身体力行来感化其他老师,但还是有个别老师我行我素。我想如果放任他,是对学生不负责;计较,又会产生不愉快。您说,我们的烦恼总是来自于对自己的错误认识。我现在很纠结,我对自己的认识有错吗?
  答: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种各样的人,总有一些人、一些事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同时,我们对工作和生活会不知不觉地产生设定,会有自己的一套与人沟通的方式。而这些设定与方式恰恰就成为我们生命的局限。
  每个生命都是不一样的。要找到适合对方的沟通方式,就要跳出你的局限。如果你找对了沟通方式,也可能他就改变了。有时他不接受你,可能就是不接受你的方式。
  慈悲不是没有原则的,也是有底线的。在不违反制度、不超出底线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尊重每个人的个性和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