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没有谁管谁的管理

  问:世间团体是以利益维系的,但三级修学是纯公益组织,大家都是义工,您是怎么管理的?有什么善巧方便?
  答:三级修学重点是施设一套课程,建立模式化、标准化的修学方式。这也符合佛教传统的管理方式。释迦牟尼入灭时,没有找谁当僧团领袖,而是告诫弟子们“以法为师,以戒为师”。法是佛法智慧和修行理路,戒则是个人行为规范和僧团管理规则。这种管理不是谁管谁,而是共同生活需要遵守的原则。不论四个人的团体,还是四百人的团体,在戒律中都是平等的。所以僧团之间是扁平化的,不是集权制,也没有上下级的关系。关于修行、生活、共住的所有问题,戒律中有一套羯磨作法,大家就按这个规范执行。每个出家人进入僧团后都要学戒,了解每件事的规则和处理模式,同时遵循六和的精神和合共住。
  三级修学也是同样,我们不是在做一个团体,而是成就大家在这个平台共同修学。当他们于法受益后,就会继续帮助他人修学,因为利他是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径。所以我们需要的不是行政管理,更不是世间利益,而是建立一套规范,帮助大家尽快走上修学轨道。

持戒困难怎么办

  问:在家人普遍感觉持戒困难,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答:佛法中,将戒称为无上菩提本,是长养善根、迈向解脱的基础。在不少人的观念中,戒律似乎很神秘、很刻板,这是因为对戒律无知造成的误解。事实上,戒律是帮助我们建立一种真善美的生活。所谓真,是追求真理;所谓善,是完善道德;所谓美,是庄严身心。
  我们现有生命是无明制造的产品,是混乱无序的。受持戒律,是对种种不良习惯的修正,势必会和原有串习产生冲突。这种冲突使凡夫心感到压抑,也使我们不愿持戒,并寻找种种自我保护的理由。但要知道,如果我们想改善生命,就必须扭转这些不良串习。修行,是通过对观念和行为的修正,最终修正心态,修正人格,修正生命品质。在此过程中,戒律是必不可少的重要保障。
  真正认识到戒律对自身的意义,持戒就不再是被动的约束,而会成为我们主动的选择。学生学习是辛苦的,运动员训练是辛苦的,在社会上工作也是辛苦的,但没人因为辛苦而放弃,为什么?正是因为他们认识到学习、训练和工作的重要性。持戒同样如此,明了持戒的意义,即使暂时遇到困难,也不会成为阻碍。

游戏中的杀会不会犯戒

  问:有人说,网络游戏中的杀人行为也是犯了杀戒,要堕入地狱,是这样吗?
  答:两者是不一样的。但要看到,游戏中的杀人行为虽然不等于实际杀人,但会增长杀心,成为未来造下杀业的因,所以玩这种游戏显然是不利于身心健康的。比如在游戏中杀人成了习惯,可能在现实中也觉得这不是什么大事,不计后果地做了。事实上,确实有青少年因为沉迷游戏,结果在生活中犯罪。这是必须特别警惕的。不论在什么情况下,也不论面对什么对象,都不应该让自己起杀心,动杀念。至于是否犯戒,是有相关标准的。比如杀生,必须以恶心故意杀害有情,也确实让对方丧命。从这点来说,不能算是犯了杀戒。

受戒后可以参战吗

  问:如果现在发生战争,作为已经受了五戒的人,可以参战吗?佛教中有没有以这种方式教化众生?
  答:佛教有声闻戒和菩萨戒,两者的定位和要求不同。声闻戒绝对禁止杀生,不论什么情况,只要杀了就是犯戒。但在菩萨戒中,如果遇到特殊情况,对此是有开缘的。比如菩萨看到歹徒要杀死很多人,想到他会因此造下重大罪业,堕入恶道,宁愿自己承担杀他的果报。这么做,既是为了慈悲被害者,也是为了慈悲歹徒,不让他因杀人而堕落。所以菩萨的发心和侠客截然不同。侠客是嫉恶如仇,除暴安良,而菩萨是对双方平等慈悲,是本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牺牲精神行事。只要有丝毫嗔恨心,就没资格开杀戒。战争的情况也是同样,如果你确实本着广大慈悲,希望侵略者少造杀业,同时也避免更多人受害,带着这样的发心参战,是不犯戒的。

众生真的平等吗

  问:怎么理解众生平等?蚊子和我们是平等的吗?受戒后怎样对待老鼠之流?另外,清理环境时难免误伤小动物,这会犯戒吗?为什么要爱护它们?
  答:众生是平等的,也是不平等的。所谓平等,是从佛性和业力角度来说。众生皆有佛性,造业皆会感果,在这个层面,众生是平等无别的。但生命在延续过程中会有不同积累,所以每个生命的起点各不相同。在六道众生中,人的身份最为可贵。因为只有这个身份才是解脱、成佛的法器,所以佛陀说人身难得,但没说蚊子难得。
  对老鼠、蟑螂之类的处理,在戒律中也明确说到。首先是尽量搞好环境卫生,防止它们滋生。如果已经出现,要选择不伤害它们的方式来处理。如果搞卫生时无意伤害了小生命,虽然有罪业,但比较轻,且属不定业,受报时间和结果都不确定。但从戒律来说是不犯的,因为戒律是具缘成犯,无心造作的行为不在此列。
  爱护生命,既是给其他众生以安全感,也是为了长养我们的慈悲心。这不仅有益于众生,也有益于自身生命的改善。学佛不是为了获得某种身份,而是要学佛所行,圆满佛菩萨具备的悲智两大品质。爱护生命,正是成就慈悲品质的具体实践。

喜欢吃肉怎么治

  问:学佛后知道要不杀生,但我很喜欢吃肉,怎样克服这个嗜好?
  答:不杀生,并不完全等同于吃素。佛陀开许吃三净肉,即不见、不闻、不疑。不见是没看见这个肉为你而杀,不闻是没听说这个肉为你而杀,不疑是没任何迹象表明这个肉为你而杀。这种三净肉是可以吃的。当然从慈悲的角度说,不吃是更好的,毕竟有人吃就会有人杀。
  如果对肉有贪著心,可以通过思维,从转变观念开始。其一,想到肉就是动物的尸体,尸体真的好吃吗?其二,想到“我肉众生肉,名殊体不殊”,你拿自己的手咬一口试试,看看如果自己被吃的话,痛不痛,怨不怨。为什么要为自己的口腹之欲伤害众生,和它们结下恶缘?其三,想到现在很多养殖方式很不健康,吃了对身体有极大危害。其四,想到发展养殖业带来了种种环境问题,比如对空气和水源的污染,以及种植饲料占用大量耕地,甚至为此砍伐森林。有关的资料非常多,具备这些认知,相信会减少对肉的贪著。

做股票犯不犯盗戒

  问:盗戒的界限在哪里?我已经受了五戒,如果从事股票、基金之类金融市场的运作,会不会犯盗戒?
  答:偷盗也叫不与取,其标准为,凡是别人没有给你的有主物,都不可私自占为己有。哪怕带着想占有的心挪动位置,也是犯戒的。
  做股票之类,只要在合法理财的范畴中规范操作,是道德和法律允许的,谈不上犯戒。不过同样是做股票,有投资式和投机式之分。如果是投资式的,就是集中大家的力量一起做事,可以相互增上,共同受益,应该算是自利利他的好事。但如果是投机式的,因为急功近利,多少会夹杂欺骗行为,甚至让他人受到伤害,那是不如法的。作为学佛者,应该避免这样的心态和行为。

不妄语的界定

  问:我觉得对不妄语没有把握。比如以前朋友问我关于人生的问题,我会按自己的见解直说。但现在会想:自己还是凡夫,所说能否有益于他?如果说得不那么完善,是妄语吗?
  答:如果这样来理解不妄语,很多时候就无法说话了。在成佛之前,我们的所说都不见得完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不妄语,是你明知这个东西是黑的,却把它说成白的;明知这件事是错的,却把它说成对的,纯粹是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这么做的目的,或是为了得到对方的利益,或是看对方不爽,刻意欺骗他。
  至于分享自己对人生和世界的理解,不论是对是错,或是不那么完善,确实是你当下的想法,就不属于妄语的范畴。当然,学佛人确实应该谨言慎行。首先要本着利他心说,其次不要为逞口舌之快而说。一行禅师对不妄语有这样的解读:“明了语言可以创造幸福或制造痛苦,我发誓学习讲实语,讲能够激发人的自信、给人带来快乐和希望的话。我决心不传播不确定的消息、不批评或谴责我没有把握的事情,避免讲会导致分裂或不和的话,或会导致家庭、团体破裂的话。”不仅告诉我们不说什么,还告诉我们该说什么,是很好的修行提醒。

怎么面对不如法的现象

  问:和师兄们交流时,偶尔会说到其他法师和寺院的问题,会不会有谤僧之过?
  答:在今天这个末法时代,从社会到教界都有很多问题,这和众生的共业有关。怎么看待这些现象?作为个人信仰来说,虽然皈依僧是皈依一切僧众,但佛陀告诉我们,要亲近善知识,依止善知识修学,除了能得到有效引导,也是对初学者的保护,避免接触不善的所缘。
  如果已经遇到不如法现象,当我们没能力改变时,远离即可,不必多说什么,更不要在背后议论。因为僧团内部的问题,你很难知晓全部情况,也不了解出家戒律,只是凭自己的观感在判断,可能会有偏差。妄加议论的话,不仅于事无补,对自己也没好处,往往是自寻烦恼,还会影响他人对三宝的信心。但如果确定对方是以此谋生的假僧尼,我们从护持佛法的角度,通过正当渠道加以纠正,也是有意义的。因为这种现象会让人断送慧命,给佛教带来不良影响。所以关键是看具体情况,看自己有能力做什么。

持戒是看清现实后的自觉选择

  问:学佛后,我在生活中尽力持戒,但感到有困难,很多同修也觉得这么做过于理想化,请法师开示。
  答:戒律告诉我们“此应作此不应作”,这些行为规范是导向解脱的,确实会和原有串习产生冲突。因为凡夫的串习是贪嗔痴,会觉得持戒是束缚,不舒服。但如果我们想要改变生命品质,就必须纠正以往的不良心行。尤其是现代人,受个性解放的影响,以放纵、任性、我行我素为常态,格外缺乏自制力,必须刻意对治,否则是不可能改变的。
  当我们认识到戒律对心行的保护,对改善生命的意义,持戒就会成为自觉的行为。因为我们不是在被动接受某种规约,而是为了完善自己寻求戒律的帮助。这么做并不是理想化,事实上,这是认清现实后的唯一选择,

罪业也是缘起法

  问:我之前堕过胎,学佛后很后悔,也为此超度过,但内心还是忐忑,忏悔有用吗?
  答: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无尽轮回中,我们因为贪嗔痴造下种种罪业,学佛后认识到往昔行为的错误,就不会一如既往地继续犯错,使不善业日益增长。所以调整观念特别重要,这是不再犯错的保障。你既然已经认识到错误,本身就是进步,但不必过于纠结。因为心理负担本身不是正向情绪,既不能解决问题,对生活、修行也没有帮助。
  对已经造下的恶业,可以通过忏悔、超度来对治。《瑜伽师地论》中说到四力忏悔,即破坏现行的拔除力、对治现行的对治力、遮止罪恶的防护力、依止三宝而获得的依止力,都可以净治罪障。从佛法角度说,罪业也是缘起法,既然可以积累,同样可以消除。关键是从今往后具足正见,断恶修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