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中边论》探微
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甲四、五 根

  已说修神足,当说修五根。所修五根云何安立?颂曰:

    已种顺解脱,复修五增上。谓欲行不忘,不散乱思择。

    论曰:由四神足心有堪能顺解脱分善根满已,复应修习五种增上:一欲增上,二加行增上,三不忘境增上,四不散乱增上,五思择增上。此五如次第即信等五根。

  “已说修神足,当说修五根。所修五根云何安立?”在整个修证过程中,四念住、四正勤、四神足属于顺解脱分,种下的是解脱之因,离见道还比较远。而五根、五力属于顺抉择分。五根是怎么样安立的?根有增上的力量,这五种法门是见道的增上力量,所以叫五根。
  “颂曰:已种顺解脱,复修五增上。谓欲行不忘,不散乱思择。”前面已经介绍了顺解脱分,进一步修五种增上。第一是欲,第二是行,第三是不忘,第四是不散,第五是思择。也就是信、进、念、定、慧。
  “论曰:由四神足心有堪能顺解脱分善根满已,复应修习五种增上。”由修四神足成就胜三摩地为所依止,植下深厚的解脱之因,对三宝、四谛的如实之理深信不疑。为能契入空性,获得空性慧,当修五根。
  “一欲增上。”欲增上指信根,即对三宝、四谛之理生起强烈希求。因为由信产生的希求,是信根的作用,成就了信根。“二加行增上。”加行增上指精进根,为通达三宝四谛的如实理,勇猛精进,成就精进根。“三不忘境增上。”不忘境增上指念根,通过不懈努力,依正见获得正念,成就念根。“四不散乱增上。”不散乱增上指定根,由正念相续成就定。定是心一境性,是不散乱,因而成就定根。“五思择增上。”思择增上指慧根。慧是正确抉择,在定的基础上,依慧抉择如实之理,成就慧根。
  信、进、念、定、慧五种,于出世间法的生起具有增上作用,因而叫五根。

甲五、五 力

  已说修五根,当说修五力。何者五力?次第云何?颂曰:

    即损障名力,因果立次第。

   论曰:即前所说信等五根有胜势用,复说为力,谓能伏灭不信障等,亦不为彼所陵杂故。此五次第依因果立,以依前因引后果故。谓若决定信有因果,为得此果发勤精进,勤精进已便住正念,住正念已心则得定,心得定已能如实知。既如实知无事不办,故此次第依因果立。

  五根和五力,从内容上看是一样的,五力也是信、进、念、定、慧。但为什么一个叫五根,一个叫五力?主要是从不同作用来安立的。五根从增上的意义来说,五力从能降伏并对治烦恼的角度来说。五力所显示的五种力量特别强大,所以是“即损障名力”。“因果次第立”是说,五力先后排序根据因果的次第而建立。
  “论曰:即前所说信等五根有胜势用,复说为力,谓能伏灭不信障等,亦不为彼所陵杂故。”五根具有增上的作用,从它特殊的力量和殊胜的势力这个角度来说,又可以叫做力。五力具有降伏和灭除不信障等的功用。信力能对治不信,精进能对治懈怠,念能对治昏沉、掉举,定能对治散乱,慧能对治愚痴。五力能对治五种障碍,不被五障左右。
  “此五次第依因果立,以依前因引后果故。”信、进、念、定、慧根据因果的关系建立起来,由前面的因引发后面的果。
  “谓若决定信有因果,为得此果发勤精进,勤精进已便住正念,住正念已心则得定,心得定已能如实知。既如实知无事不办,故此次第依因果立。”五力建立的因果顺序为:信、进、念、定、慧。当决定信三宝、四谛之理,解脱、涅槃之道,于是发起精进。精进之后,才能安住在正念中。如果长时安住在正念之中,久而久之,自然就能得定。由定而修习智慧,智慧开发了,才能如实知。有了如实知的智慧之后,才能无事不办。所以,成就智慧的作用是世间最大的。由前因引后果,五力的顺序就是这样建立的。

  如前所说顺解脱分既圆满已,复修五根,何位修习顺抉择分为五根位五力位耶?颂曰:

    顺抉择二二,在五根五力。

    论曰:顺抉择分中暖、顶二种在五根位,忍、世第一法在五力位。

  五根位和五力位属于顺抉择分。抉择,是空性慧的作用,在见道位生起。顺抉择分是指与见道相应的修行,在加行位。顺抉择分在五根五力部分,其内容是“二二”。这是什么意思呢?所谓顺抉择分,在修行过程中属于加行位,包括暖、顶、忍、世第一四个步骤。暖、顶是两种,忍、世第一又是两种。所以说顺抉择分由两部分组成,称为“二二”。
  “论曰:顺抉择分中暖、顶二种在五根位,忍、世第一法在五力位。”顺抉择分有四个位置,前二就是暖位和顶位。从唯识的角度来看,它们修行的内容主要是修四种寻思,思考名、义、自性、差别。名是名称,义是名称所指的事实。比如说到桌子时,必然包括桌子的名称和实体两部分,一是名,一是实。当对名和实进行思辨分别时,又会产生两种妄执,就是自性和差别。说到桌子,觉得桌子实实在在,就是对桌子产生的自性执著;说到桌子,分辨桌子好看不好看,质量好不好,喜欢不喜欢,就是对桌子产生差别执著。
  凡夫时时刻刻处在遍计所执的状态,对世间一切事物的名和实产生执著,这都是错误的。修学佛法之后,要用佛法智慧来观照世间一切名和实,通过寻思,把以往对事物造成的认识,用佛法的观点重新思考。名到底是什么?是不是像众生执著的那样,有个实实在在的“名”?有好听或难听的真实区别?同样,对实体的事物也要进行一番考查,是不是像大家所以为的那样,这个桌子是实在而永恒不变的?是不是桌子在客观上就存在好看或者难看?对这些问题进行反复思考,就是四寻思。
  四种寻思的修行,主要在暖位和顶位。在胜三摩地的基础上修四寻思,就能证到暖位和顶位。当我们通过对名、义、自性、差别思考之后,获得如实的智慧,便叫如实智。这四种如实智的成就,主要在忍和世第一位。所以,在忍和世第一位的时候,就能成就四种世间最高的智慧,对事物的认识接近于正确。虽然这时候根本智还没有产生,但是它的影子已经出来,马上就要产生了。这就是说,在暖、顶、忍、世第一位,通过修五根五力、起四寻思、四如智所产生的结果,能契入空性。

甲六、七觉支

  已说修五力,当说修觉支。所修觉支,云何安立?颂云:
  觉支略有五,谓所依自性。出离并利益,及三无染支。
  论曰:此支助觉故名觉支,由此觉支位在见道。广有七种,略为五支。一觉所依支谓念,二觉自性支谓择法,三觉出离支谓精进,四觉利益支谓喜,五觉无染支,此复三种,谓安定舍。
  何故复说无染为三,颂曰:

    由因缘所依,自性义差别。故轻安定舍,说为无染支。 

    论曰:轻安即是无染因缘,粗重为因,生诸杂染,轻安是彼近对治故,所依谓定,自性即舍,故此无染义别有三。

  七觉支,觉是抉择义,指无漏慧。前面通过资粮位、加行位的努力,终于成就了无漏慧。从修行的整个过程来说,这是在见道位。因为最初成就无漏慧,所以称为觉支。七觉支是以择法觉支为主体,其余的念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都是伴随择法觉支生起,是觉的支分,所以叫觉支。
  “颂云:觉支略有五,谓所依自性,出离并利益,及三无染支。”觉支虽然有七种,但可以把它们简单地分为所依、自性、出离、利益、三无染五个部分。“论曰:此支助觉故名觉支,由此觉支位在见道。”七觉支中,除了择法觉支,其余六支都是与择法觉支共同产生作用,所以叫觉支。七觉支的修行是在见道位。
  “一觉所依支谓念。”觉所依支是念,这里的念不是五根、五力中的念,而是无漏的正念。依无漏正念引发无漏慧。
  “二觉自性支谓择法。”觉自性是指觉的自体,即空性慧的自体。空性慧的自体是择法。择法即见道的见,由此契入空性、成就解脱。
  “三觉出离支谓精进。”觉出离支指精进。依空性慧发起精进,不断克服凡夫心。因为空性慧具有出离凡夫心的功用,能帮助我们克服二执、二障。
  “四觉利益支谓喜。”觉利益支指喜觉支。觉能带来什么利益呢?就是法喜。我们的身心总是充满烦躁不安的痛苦,而空性慧能对治凡夫身心的逼恼,体验证得空性的法喜。
  “五觉无染支,此复三种,谓安定舍。”觉无染支有三种:轻安、定、舍。“何故复说无染为三,颂曰:由因缘所依,自性义差别。故轻安定舍,说为无染支。”为什么说无染支有三种?
  “论曰:轻安即是无染因缘,粗重为因,生诸杂染,轻安是彼近对治故。”轻安是产生无染的因缘。若没有轻安,人们就会生起种种杂染、烦恼、痛苦,造种种业。有了轻安之后,就能远离粗重,身心安详,自然没有杂染生起。
  “所依谓定,自性即舍,故此无染义别有三。”轻安依止定才能生起,定的自体是舍,而舍是一种平衡状态。所以,轻安、定、舍是伴随空性慧生起的心理作用,是摆脱杂染心理的作用。假如没有轻安、定和舍,就会产生种种烦恼、造种种业。反过来说,有轻安、定和舍,就不会被杂染所染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