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2019年秋,广佛深企业界善信至西园参学。11月16日,华为高级副总裁慧伟、长沙麦波食品董事长谢苇、深圳证券公司总经理张伟玲、广州霭德集团有限公司总裁朱金玲、佛山一心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任志明等代表与济群法师同台交流,坐而论道。论坛由长沙中南大学颜爱民教授主持。

  颜爱民教授:济群法师曾在长沙与岳麓书院国学院院长就佛学和儒学展开对话,主题是“如何立心立命”,非常精彩,我很荣幸地担任了主持。今天又和台上的企业家们一起,在殊胜的西园寺,抱着真诚之心和法师共同探讨,企业家如何解决工作及人生的种种问题。我常和企业家们在一起,他们赚钱很过瘾,但赚得不容易,还会带来种种麻烦。今天台上台下有很多企业家,这个群体一方面为赚钱所困,一方面在赚钱后被麻烦所困。我主张台上台下联动,先请台上嘉宾谈谈体会,或是有什么疑惑向法师请教。首先请华为的慧伟师兄和大家分享。

企业家的心理建设

  慧伟:非常高兴在西园和各位企业家分享我的感悟。华为之所以能从注册时的2.1万,发展到今天的年销售约8000亿人民币,我总结了几点。第一是任总散财,开始整个华为股份都是他的,但到去年年底他只有1.14%。有天我读到《大学》的“财散人聚,财聚人散”,认为这是华为走到今天的重要原因。第二是任总比较低调、谦逊,六十四卦只有一卦是六爻都吉祥的,就是谦卦。任总过去从不接受媒体采访,今年一反常态,和美国对华为的打压有很大关系。第三是任总非常热爱学习,他今年75岁,依然坚持两天看一本书。他在接受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采访时说,曾有50多年每天学习到凌晨一点。最后是华为通过这么多年发展,总结出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以客户为中心,以奋斗者为本”。我觉得,这些也适合在座的企业家。
  虽然取得了一定成功,但企业家属于高压力人群,任总也曾面临很大的竞争压力,因此患有抑郁症。相信在座不少人有类似困扰。作为企业家,怎么面对工作带来的心理问题,从抑郁中走出来?望法师开示。
  济群法师:上午讲到“中国企业家的精神建设”,就是在解决这个问题。为什么会得抑郁症?并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而是长期忽略心理健康导致的。就像身体免疫系统崩坏后,疾病就会大举进攻,心灵同样如此。所以首先要“治未病”,通过日常保健建立防线,而不是到问题出现才后知后觉,甚至因为错误观念加重病情。
  如果已经有了病症,一方面是积极治疗,一方面是通过传统文化修身养性,重塑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就像我们在治病的同时,必须提高免疫力,双管齐下,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儒释道传统文化都提倡先做人,再做事,如果让做事成为修德修身的一部分,那么企业就是道场,工作就是修行,而不是因此带来压力和心理困扰。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怎么应对这种压力?佛法讲的是“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现在很多企业每年要有百分之多少的递增,从企业主到员工都压力重重。压力来自哪里?虽然有外在因素,但关键取决于自己的定位。这并不是说,大家不能追求提升,而是看清哪些才是真正需要努力的。
  对于企业来说,一是优化管理机制,二是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三是建立文化信念和利他心。把这些方面做到位,本身就是最好的竞争力。当结果还不理想,就以现有基础为起点,继续在因上努力。此外,要看到任何事都是众缘和合的,是众多因素的共同作用,其中还有我们不能把握的部分。只要在自己可以做的方面竭尽全力,就要坦然接纳一切结果,而不是在预设目标后,给自己制造无谓的压力和痛苦。现在不少人把做人和企业的关系本末倒置,仿佛就是为企业发展活着。事实上,企业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我们应该通过做企业使生命得到成长,使自己变得更好,而不是相反。
  颜爱民教授:法师说的在因地做文章,不要执著结果,我觉得有点像儒家的“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企业家要有责任心,但责任心太强了可能成为执著,也有问题。《六祖坛经》说要“无相、无住、无念”,就是做事不执著在相上。法师的事也很多,但看起来很淡定,言谈举止胜似闲庭信步。这样的淡定,本身就是“因上努力,果上随缘”的示现。
  我还有个问题,华为遇到这么大的违缘,是不是它的愿力太大,或是贡献太大?从专业角度说,任总是难得的企业家。如果单纯想赚钱过日子,无论赚多少,只不过是老板。而企业家的精神在于,以企业为平台造福社会,利益众生。印度前总理认为,每个企业应该是座庙,企业家就相当于方丈,把企业作为教化众人的地方。可见,企业家精神已经超出世间法了。法师说的企业家精神是不是这样?
  济群法师:凡事都是多方面的。一方面,任总有这种担当和责任心,值得很多中国企业家学习。另一方面,当他把企业越做越大,意味着把别人想赚的钱赚了,就会树立更多竞争对手,面临挑战甚至打压。这是成长必经的磨炼。作为平常百姓过过日子很简单,当你想为社会做更多事,造福更多人,必然经受各方面的压力,所以要有超然和出世的心态。
  儒家文化提倡积极入世,而大乘佛教是以出世心做入世事,从而避免因入世带来的压力。如果一心入世,执著事业、名利、地位,得意时操劳且心累,失意时则会抑郁、焦虑、恐惧、没有安全感。所以佛法告诉我们,既要本着利他心积极入世,又要看到所做一切在本质上如梦幻泡影。带着这种超然的心态,即便做得再多再努力,内心却没有挂碍和压力。哪怕明天由于各种因素让这件事不能继续,也不会因此失落。所以说,只有具备入世的慈悲和出世的超然,才能进退自如,成就真正的企业家精神。
  颜爱民教授:说的非常好。在座各位企业家把事业做大的同时,不要把自己赔进去。事业就像一棵树,长得越大,面对的风雪和压力就越大,应该超然一点,弹性好一点,否则就容易折断。

何去何从的抉择

  颜爱民教授:谢苇师兄是湖南的企业家,企业做得很好,也长期坚持学修,你今天是带着感想还是问题来的?
  谢苇:我是颜老师的学生,也是湖南践行国学基金会一期班的学员。第一次随恩师来到西园,登入大雅之堂,见到内心顶礼膜拜的济群法师,诚惶诚恐。但看到法师那么从容,而且笑得那么真诚,说不出的通透,很少在社会中看到,又使我的心慢慢安顿下来。我大学是学艺术的,后来当了3年老师,因为想赚点钱到法国深造,就出来自己做。从老师转到老板,算不上企业家。跌跌撞撞走了24个年头,从最初的一家店15人,走到今天的127家店,近800员工,都是自己一步步走过来的。
  我有两个问题。第一是私人的问题,我女儿在香港工作,我担心她未来的就业受影响,想让她回来,但她非常喜欢那里,做父亲的有点纠结,希望得到开示。第二是企业的问题。企业虽小,肝胆俱全,任总有的问题,我也有,任总没有的问题,我更有。现在碰到的具体情况是,有人看上我的企业,想投资,但一定要超过51%的股份,否则就不来。我觉得自己还年轻,还想干下去,但被控股就没太多意思,所以很纠结,怎么办?
  济群法师:两个问题都很具体。香港最近有点状况,但应该是暂时的,要相信政府有能力解决。而且现在是全球化的时代,不像过去,你的户口在哪里,就只能固定在哪里,作出选择就关系到一辈子。现在的选择比以前自由很多,所以不用担心,可以根据大环境和个人喜好综合评估。在今天的社会,不论环境还是想法都容易变化,关键是提升自身的能力、素质和心态,那么将来在哪里都没问题。反之,在哪里发展都不容易。
  至于企业的问题,首先明确自己要的是什么,担心的是什么?是担心对方做不好,还是担心自己失去控制权不习惯,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我们把一个企业从无到有地做起来,做了几十年,就像自己的孩子,对它充满感情和牵挂,不带就不习惯,不放心;或是目前还没有建立更高的追求,没有更重要的事,不妨就这么继续。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企业毕竟不是人生的全部。现在有人要投资并控制企业,如果经过充分了解,对他们的实力和能力有信心,确定他们能把企业管好,自己可以有更多时间修身养性,其实是一件好事。
  当你确定自己要什么,就知道怎么选择了。人生有不同阶段,孔子说“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除了成家立业,每个人都应该有一定时间去关心生命永恒的问题。事实上,这才是最值得投入精力的,就看你有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什么时候把它提到意识日程。

菩萨怎么不保佑我

  张伟玲:有这么殊胜的因缘,和大湾区的企业家们相聚在美丽的西园,我很高兴,也很感恩。我是第二次来这里,第一次是在9月。记得很清楚,济群法师来带我们做早课时,我感到一股暖流从头顶贯穿脚底,突然就落泪了。因为这种难得的感应,我回去就进了班,这次带了几位深圳的企业家过来。
  我是一名资深证券从业者,现在是一家券商营业部的总经理。我想请教的问题,是很多客户和朋友想问又不好意思问的。大家都知道中国股市熊长牛短,在熊市或股灾出现时,那些上市公司股东们的资产就会随股价下跌而缩水,很多高净值客户的市值可能被打五折,甚至是一两折。我从业多年,经常听到客户的吐槽和困惑,其中不少是信佛的,他们觉得自己皈依了,平时也做功课,包括财布施、放生等善行,为什么股灾时菩萨不保佑我,还让我亏钱?为此感到很纳闷,甚至连佛都不想学了,觉得生不起信心。我替他们向法师请法。
  济群法师:这种信仰的功利心很强,感觉在和佛菩萨做交易。就像有些人去寺院供几个水果,就提出事业顺利、孩子平安等一堆要求,似乎这些都可以通过几个水果兑现,世上有没有这样的买卖?
  市场有市场的规则,这个问题需要深入研究,但不在我的范围。从佛法角度看,一个人能不能赚钱,除了客观因素,还取决于自己的福报,而福报来自福田,就像农民必须耕耘才有收获那样。福田有三,一是恩田,对有恩于己的人知恩报恩;二是敬田,对三宝和有德者恭敬供养;三是悲田,对需要帮助救济的人施以援手。
  做这些的时候不能有功利心,越纯粹,招感的福报就越大。《金刚经》中,佛陀问舍利弗尊者:东方的虚空有没有尽头?南方、西方、北方、上方、下方的虚空有没有尽头?接着告诉我们:只有以不执著的心布施,所获福报才能像虚空一样,是为无相布施。这种不带任何功利的善行,将成就佛菩萨那样的福德资粮。反之,虽然做的是好事,但同时也会增长贪心,行为的性质不同,果报也是不同的。如果我们想耕耘福田,既要以慈悲心广修善行,还要带着无相、无所得的心去做。
  此外,证券和股票都是投资,要以正确的心态和定位来做,不能当作投机。因为投机的心态近乎赌博,这是佛教反对的。既然是投资,我们就要充分了解自己做的是什么。虽然世界是无常的,行的会变成不行的,不行的也会变成行的,但都不是偶然的,必定有它的因缘。所以我们要了解所投资的企业或项目,包括综合实力、发展愿景、管理方式、产品竞争力等,然后本着共创共建的心参与。
  在这个飞速变化的时代,投资既要有长远的眼光,更要有无所得的超然心态,不能患得患失,也不能有太强的功利色彩。学佛和行善的目的,是帮助我们端正观念、调整心态、提升生命品质,这样在处理世间法时就会更有智慧。但不要以信仰为筹码,好像必须换来点什么实际好处,这种想法本身就有问题。
  颜教授:法师讲买股票时不要急功近利,但我估计操作上有难度,买股票往往以急功近利为主。但各位至少要多想一想,不要把身家性命砸进去,要立足于长远投资,而不是短期操作,从专业上看才合理。所以法师有智慧,把核心讲到了,就是做投资。下一个问题交给台下。

以正见引导亲友

  嘉宾:我是带着个人问题来的。我的姐姐和弟弟沉迷赌博20多年,给家人带来极大困扰。他们打电话找我要钱时,我基本是拒绝的,偶尔会满足一两次。但每次拒绝后,内心很痛苦。我想,他们可能像法师说的那样,发展了人性中魔性的那一面。佛教说,每个人都是自己的治疗师,那他们应该怎么治疗自己?我又怎么帮助他们走出来?
  济群法师:赌博有强大的成瘾性,不仅是心理串习,甚至会成为生理反应,就像毒瘾,一旦发作就无法自控。所以有些人哪怕倾家荡产,哪怕一再借钱,哪怕把手剁了,还是不能自拔。所以不良嗜好非常可怕,即使在心理治疗中也是非常困难的。如果情况严重,光靠他们自己或你的引导可能还不够,必须多管齐下。
  首先是远离相关环境,让串习没有出动机会,这是相对容易做到的。其次是了解赌博危害,建立正确认识,知道赌博欠债对家人的伤害,即使偶有所得,也是不义之财,是让人深受其害的毒蛇。第三是丰富精神追求,知道做什么对人生才有价值,而不是用赌博来浪费生命。第四是通过禅修培养正念,对治不良习惯。其中,最根本的是改变观念,但这必须持之以恒,要不断地重复正确,摆脱错误。
  颜爱民教授:赌博等不良行为,就是心性系统出了问题。用现在的话说,就像电脑中毒一样,必须全面杀毒。最好的杀毒场所就在这里,你可以把他引入修学。我知道有类似情况的人,通过修学改变得很成功。
  嘉宾我学过《了凡四训》后,知道改造命运的原理,就安住于此。但身边有些朋友学佛多年,也在儒家文化扎根多年,道理都知道,还是抵不住诱惑,跑到所谓的公益场所,去听《易经》之类的课程。去了就被兜售各种吉祥物,摆在门口,挂在身上,全部下来要几万甚至上百万。过段时间再见,感觉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心性并没有任何变化。为什么知道正确道理后,还是会被邪知邪见蛊惑?怎么辨别邪见和正见,有什么准则?
  济群法师:一方面是知易行难,不是说我们了解什么是好的,就一定能做到。我们从学习知识,到把这种认识变成自己的三观,替代原有思维方式,是有个过程的,可能还很漫长。《了凡四训》非常好,告诉我们怎么通过积累福德来改变命运,是命自我立的生动案例。但如果我们不学佛法,认识不到缘起的智慧,从立心立命到改变人生的过程还是缺少思想基础,作用也就有限。所以不是单纯停留在看过什么,知道什么,而要有足够的力量重塑三观,才能以见导行。
  这种改变不是马上发生的,必须长时间努力实践。今天的人比较功利,做什么都希望马上见效,甚至寄希望于算卦,以为这样就能得到“内部消息”,只赢不输。当然《易经》本身不是无稽之谈,而是帮助我们了解命运的发展规律。但算得准不准,还涉及各种因素,不能把转运的希望全部寄托于此。从佛教来说,虽然认为生命延续有规律可循,但更提醒我们要在因上努力,积资培福,这才是改变命运的不二法门。
  关于辨别邪见和正见的标准,佛教说的是“亲近善知识,听闻正法,如理思维”。如果没有值得信任的善知识,光靠自己建立标准是很困难的。此外,这三点还要相互印证,一方面是由闻法导向思维,另一方面还要通过思维,并结合现实来检验佛法所说是否正确。只有通过思维和理解,才能将所知落实到心行,成为自己的观念。这样的所知才是有力量的。
  颜爱民教授:我把法师的话再重复一下,容易上当的人,本身就抱着投机心、功利心。八正道首先是正见,以此建立基本的思想体系。天上不会掉馅饼,应该靠自己在因地去修,该有的才会有。如果本着这种心态,别人就骗不了你。另外,《易经》并不是假的,它作为六经之首,被儒家和道家奉为重要经典。至于是不是有人利用这个经典行骗,或达到个人目的,那是另一回事。现在我们回到台上继续分享。

让佛法走入企业

  朱金玲:此刻坐在这里,和法师、颜教授坐得那么近,如在梦中。上午才接到通知,让我来参加对话,但我来苏州前一晚做了梦,就像现在的场景。所以我刚才听法师开示时,感觉这个梦很真实,特别感动和感恩。我是广州霭德集团的,去年8月参加了企业家静修营,当时生起强烈的愿望——我要进入三级修学。回去就开始参加读书会,今年1月进班,实现了愿望。这次我是以义工身份来参加活动,又生起一个愿望:把三级修学这么智慧的体系融入团队,让大家像在座各位一样走入静修营。
  在多年的经营管理中,我看到不少管理者每天都在为事而忙,久而久之,心就迷失了。我以前也处在那样的状态,总有做不完的事,解决不完的问题,忙得停不下来。走入修学的11个月,让我沉下心来检讨自己和企业存在的问题,也让我更清晰地看到:企业要发展,必须解决人的问题。我来的路上听了法师的访谈,其中说到“人成即佛成”,使我深受触动。联想到企业管理,也应该是“人成即事成”。请求法师开示,怎么让企业的管理层和员工“成人”?
  济群法师:作为企业主,我们看到佛法智慧对人生的意义,希望这种文化走进企业,让大家受益,这种发心很好。具体怎么落实呢?首先要在企业中形成利他的氛围,一方面关爱员工,一方面参与社会公益,通过利他把大家的心连在一起。否则,大家想的都是个人利益,彼此只有利益关系,是很难做好团队建设的。其次是改善工作环境,增加禅意空间。员工一天有很多时间在这里,把环境布置好,让大家身心得到安顿,自然会增加凝聚力。第三是营造文化氛围,通过举办讲座、读书会、交流分享,建立正向、积极的信念和价值观。最后再对那些有利他心、积极参与文化学习的人予以重用,在政策上有所倾斜。借助全方位的引导,来带动大家走入佛法。在今天这个时代,很难通过行政命令让人做些什么,要以润物细无声的氛围,让大家自己感受到佛法的智慧和利益。
  这些做法的关键,是本着纯粹的利他心。也有人觉得,让员工学点佛法,就更好管理,可以更好地为我服务。如果带着这种想法,哪怕有一点点,也是不纯粹的,往往会起到反作用。所以要真正为大家着想,希望大家从中受益,而不是出于个人的利益考量。当我们发心纯正,真诚对待大家,又有善巧方便,营造企业文化也不是很难。
  颜爱民教授:法师再三强调的,也是给大家传递的信息,是真正的利他心。如果以利他心成就员工,就能成就企业,成就更多的人,最后“人成即佛成”。这要有方式方法,但根本是发心要正。

公益慈善的困境

  任志明:我代表“广东一心公益基金会”来到台上,这是2010年珠江三角洲200多位企业家发心组成的志愿团队。大家刚才听到,法师提得最多的是利他,我们团队一直就是以利他为宗旨,帮助别人,成就自己,现在是广东省9家5A级民间组织之一。虽然我们9年来经历了很多,但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还是遇到不少难以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主打项目是救助先天性心脏病,救一个孩子要1.5万到3万,先后资助了近4000名。开始时,很多人是凭着一股热情甚至冲动加入其中。当时正值经济高速发展,民营企业家赚到很多钱,而向善是人的本性。当大家手上有钱,也有这个心的时候,我们筹款一点都不愁。但现在企业不像以前那么赚钱了,还要不要财布施,要不要做公益慈善?另外也有些公益组织,包括行政部门,会出于各种情况“强行”要求企业捐款。不少企业家向我们诉苦:这本不是我想做的,但是“被慈善”了。怎么看待这些问题?
  我的第二个问题是,第一代企业家已经到一定年龄,因为精力、学识、形势等关系,不少企业遇到很大的困难,我身边也有朋友因此做出失信、跑路等极端行为。对于这样的人,我们用什么方法帮助他改正?
  济群法师:中国的慈善精神并不普遍,做公益确实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因为过去的各种事件,包括资金透明度等问题,导致人们对公益组织不太信任。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坚持做慈善,仅凭热情是不够的,而要真正认识到慈善的重要性,知道这么做对自己和众生的意义所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贫富差距日益悬殊,除了相应的福利制度,特别需要慈善扶贫济困,加以调节。怎么做好慈善?我曾在深圳为清华EMBA校友会讲过“企业家的慈善精神”,探讨了慈善的本质、慈善精神的建立和实践等问题。慈善并不是简单地捐点钱,而要立足于慈悲心,通过捐款或善行帮助众生。反过来说,如果只是“被慈善”,其实不能算真正的慈善,不能因此增长慈悲心,也是很难持续的。
  作为公益组织,既有责任帮助贫困者,也有责任让参与者从行善中得到成长。所以我们在做公益的过程中,还要在团队中倡导慈善精神,传递爱的教育,包括基督教的博爱、儒家的仁爱、佛教的慈悲。本着这些精神行善,不仅有益于社会大众,还能于自身提升道德,成就慈悲。有了认识基础,做慈善将是自觉的选择。只要利他的心不变,那么能力大的时候就多做一点,反之则少做一点,终归是可以做的,不必纠结于到底做了多少。
  同时还要使善款使用透明化,让大家看到你帮助了多少人,他们被帮助后的状态如何,以此取信于人。只要把事情做到位,总会有人参与。经济再不好的时候,也有不少企业做得挺好。现在中国真正缺的不是钱,而是慈悲、担当和信任。
  至于有些企业家跑路,不负责任,通常不是靠劝说一下就能改变的,还要看他们自己有没有责任心和因果观。这些需要通过教育才能形成。虽然现在出台了关于失信者的政策法规,但仅仅这样还不够,关键是从教育入手,加强道德素养和因果观念,让人们知道善恶行为的果报,学会权衡利弊。一个人守信还是失信,其实是取决于他觉得“信”有多重要。
  颜爱民教授:由于时间关系,这次的探讨就到这里。法师给大家的是开示,什么叫开示?我的理解是——把大家的心打开,然后显示一些真相。所以我们在聆听开示后,还要自己去体悟,去践行,这才是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