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于深圳开示《企业家的慈善精神》

文/净枝     摄影/顿宏

  2016年1月17日,农历十二月初八,是中国传统的腊八节,也是释迦牟尼佛的成道纪念日。在这个特殊的日子,应清华经管学院EMBA深圳校友会的邀请,济群法师于深圳瑞吉酒店五楼宴会厅,为大众开示《企业家的慈善精神》。
  据天气预报,未来一周,深圳将是阴雨连绵的天气。但前一夜淅淅沥沥的小雨,在17日清晨不期然地停了。阳光透过密布的云层,在天空打开一道口子,给期盼阳光的大众带来光明,也预示着这场开示的圆满!
  8点半,讲座现场已人头攒动。穿梭在人群中的义工,举着“止语、关机”的温馨提示牌,几张沿走道顺次摆放的服务台,还有每位义工脸上洋溢的笑容,让场面繁忙而不混乱,清净而不浮躁!
  9点整,座无虚席的宴会厅,迎来了济群法师。每次见到法师,都会被他坚毅的步伐、慈悲的情怀深深折服,就像一缕清泉流入心田,有身处世外桃源之感!
  讲座前,由清华EMBA深圳校友会的潘军先生致辞。作为长期致力于慈善事业的企业家,潘军先生代表大众表达了对法师的敬仰,同时提出:“面对当今社会传统框架一一被打破的格局,每位企业家都有很多困惑。如何构建人生价值?如何面对机遇挑战?”
  济群法师回应道:“据说,国外一家媒体公布了全球十大奢侈品,排在首位的是生命的觉醒!”如此接地气的开场白,顿时让现场气氛活跃起来。
  接下来的两个多小时,法师从四个方面为大众释疑解惑。

一、什么是慈善精神

  很多人对慈善的内涵了解不多。佛教认为,慈善是对慈悲心的践行。慈悲,即与乐拔苦。慈是与乐,带着让别人快乐的心去帮助别人。悲是拔苦,看到世人深陷痛苦,身体和心灵承受各种折磨,发愿帮助大众走出困境,摆脱痛苦。
  “很多人信仰观音菩萨,就在于他大慈大悲的特质。这个大是有标准的,就是对任何一个众生,都乐于帮助他摆脱痛苦,给予快乐。如果还有一个人你不愿意帮助,就不是大慈大悲!”
  而善与恶则是伦理学的概念,指行为的合理与否。从佛教来说,合理的标准和因果有关。人的存在,是过去身口意三业的累积。行为的善恶,将直接导致健康或不健康的生命。而从社会角度看,恶的行为不仅会伤害自己,更会危及他人!
  所以说,如果一个人仅有捐献等行为,但没有慈悲大爱的心理,没有相应道德为基础,是不能称为慈善的。
  法师直截了当的开示,让现场观众茅塞顿开,渐入佳境!

二、慈善精神的建立

  那么,如何建立慈善精神?
  人在成长过程中,由教育、文化、环境等因素建立了自己的思想观念,进而产生各种心理活动。“人的心理,类似于电脑安装的各种软件。如果在各种病毒、流氓软件的干扰下,将变得混乱不堪!”所以,要建立慈善精神,必须接受一种慈善的文化,重装生命系统。
  比如基督教,是基于神造论倡导博爱。这种理念出自对上帝的爱,所以仅限于信众之间,不包括异教徒和动物。
  对国人来说,儒家思想也是一种慈善的文化。儒家以宗法制为基础,立足于家庭,宣扬五常五伦,倡导仁爱精神。把爱从亲到疏,从近到远逐步延伸,故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说。
  而佛教倡导的慈善基于两个方面。首先来自对因缘因果的认知,这是生命延续的规律。不同行为会带来不同生命状态,如慈悲、仇恨、贪婪等,正是真善美或假恶丑等相应行为的积累。
  其次,从人性的角度建立慈善。佛教提倡众生平等,这种慈善是广大的。在深度上,则有人天乘、解脱道和菩萨道之分。换言之,对自己的期许不同,对慈善的要求高度就不同!
  法师的开示,让大家对慈善文化有了深入的了解。

三、慈善精神的实践

  虽然基督教、儒家和佛教都提供了关于慈善的文化,为何有些人了解这些文化后,却无法转变观念,完成相应的心理建设呢?法师开示说,那是因为没有传承的方法!
  佛教把这种方法归纳为“闻思修”。首先通过听闻了解原理,接着通过理性思考完成观念的转变,最后运用观念,修正错误心理,建设健康心理,从观念完成心态乃至生命品质的转变!
  对于慈善精神的践行,佛教依三个层次进行。从人天乘的相信因果,止恶扬善,到解脱道的出离轮回,再到菩萨道的发菩提心,奉行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是层层递进的。这样才能把慈善行为由己及人,再从个别人推广到更多人,乃至一切众生。
  “心净则国土净!构建和谐社会,首先需要净化人的心!”法师的开示,处处体现了济世安民的情怀,发人深省。

四、企业家的慈善精神

  作为企业家,应该从哪些方面践行慈善精神?法师开示说:
  首先,接受具备慈善精神的宗教信仰或道德文化,这种接受不能仅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发自内心的认可。
  其次,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现在很多人把做人和做事分开,虽然企业做大了,但家庭不和谐,社会不认可,身心不健康!“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应该把企业战略和人生战略结合起来,把企业价值和人生价值结合起来。在做人成功的同时,带动企业的成功;在企业成功的同时,完成做人的成功。”
  第三,要在止恶的基础上进一步行善。现在的社会非常功利,以利益最大化为成功标准,导致人心混乱、社会动荡、生态失衡等一系列问题。“有些人虽然做了一点慈善行为,但和他对社会的破坏比,简直杯水车薪!”这显然是本末倒置的。
  法师提出:“很多人认为遵循道德是一件吃亏的事,那是因为没有真正认识到道德的价值,也没有把道德做到位!”看看那些百年老店,在市场中屹立不倒,靠的不就是诚信、道德吗?所以,践行道德的最大受益者正是自己!
  法师期望企业家打开心量,培养慈悲大爱,这样不仅可以提升自己,还能改善人际关系,改变生存环境,更能成就无量福德,何乐而不为!
  两个多小时的开示,济群法师为大家带来了一场洗涤心灵的清凉法雨。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讲座落下了帷幕。最后,法师特别勉励大家:“中国社会特别需要慈善精神,充满慈悲大爱的社会,不和谐都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