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企业家静修营主题讲座《心经的人生智慧》

文宣组

  前一小时还在“魔都”高架路上焦灼狂躁,后一小时已置身西园寺园林风格的般若堂中报到签名;
  前一刻还在融资项目计划书中思绪翻滚,后一刻已倾听着暮鼓晨钟安心排班;
  前一分钟还反刍着红尘俗事的悲喜交加,后一分钟已吸吮着济群法师开示的《心经的人生智慧》如饮甘露;
  前一念还混沌于迷惑烦恼的轮回苦中,后一念已了悟生命有究竟解脱的智慧大道!
  5月12日上午8:30,西园寺戒幢讲堂中,上济下群法师为数百位被功成名就“捆绑”了身心的企业家们,作关于《心经的人生智慧》的主题开示,一探被企业家们奉为心灵宝典的《心经》,究竟为何能有如此巨大的静心的力量?
  其实,答案不在别处,正在于每个人自己的内心——“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心经》,于人生有何义?

  心似浮云无所寄,事如春梦了无痕。
  相信,在企业中翻手为云覆手雨的老板们面对忙不完的大小琐事时,一定对这句诗中所描绘的意境颇为神往。再多的财富不就是为了换取一种自己想要的活法吗?但究竟什么才是获得身心自在的通途呢?
  不管信不信佛,抄《心经》似乎是百试不爽的灵丹妙药,静心效果一流!连玄奘三藏西行取经,渡800里流沙,翻鸟飞绝的雪山,过盗贼出没的险途,九死一生,最终能安然无恙,也有赖于常诵《心经》得到的不可思议的加持力。
  对于这短短260多个字,济群法师称之为“《大般若经》的思想精髓”,是佛法精华的浓缩。
  那么,这部经到底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能帮我们解决什么样的问题?究竟和我们的人生有什么关系呢?
  般若,为梵语音译,意即智慧。波罗蜜,则为“到彼岸”。故而,《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就是帮助我们开启圆满的无漏智慧,到达究竟的解脱彼岸。
  “三世诸佛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正是因为他们看到了每个人都有觉悟的潜质,都有拯救自己的能力。”

  点亮每个人内心的那盏明灯,照破无明,如同点亮这漆黑讲堂中的灯光,让我们看清生命的真相、世界的真相。“只要开发出这个大智慧,我们的生命就能完成自我拯救!”

般若,解脱彼岸在何方?

  2000多年前,西方哲学家就提出:认识你自己。然而,生命面临的种种困惑何止“我是谁”这一问题,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命的意义是什么?人生的价值又是什么?世界的真相到底是什么?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幸福?
  智慧不起烦恼,无明制造烦恼。“因为无明,使我们对自己、对世界产生错误的认识,进而给生命带来无穷无尽的烦恼。”
  对于这个西方哲学始终无法解答的问题,禅宗直指人心:明心见性,认识你自己!
  《六祖坛经》道破佛与众生的差别只在一念之间:“前念迷即众生,后念悟即是佛。”带着烦恼看世界、看人生,在做事过程中又会制造更多的烦恼,这就是凡夫的生命现状。
  对照当下的生命状态,在理性或感性、善良或不善、慈悲或嗔恨、包容或对立的种种心灵频道中,将心灵指针拨向哪个频道?它不仅关系到我们将呈现什么样的心态,更决定了我们张扬的是哪种心理力量,决定了生命将向哪个方向发展,最终造就什么样的人格。
  “当我们懂得选择内心良善的力量,并让其越来越强大时,它就会成为生命的主导力量;我们的生命就会越来越健康,身边的人就会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给他们带来幸福、快乐。”学佛修行的意义就在于,一方面能对生命有正确的认识,另一方面能对生命作出正确的选择。

  彼岸到底在哪里?“好像在另外一个世界,是时空上的一种表达。但事实上,真正的彼岸在我们的内心,迷惑也在我们的内心。当内心充满迷惑、烦恼和痛苦时,就是此岸;当内心充满智慧和慈悲时,就是彼岸。”

缘起,世界真相如何看?

  草长莺飞、生物基因、人工智能,物质世界的本质是什么?
  贪、嗔、痴、慢、疑,精神世界中什么操控了我们?
  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么?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当菩萨通过修行,以甚深的般若智慧观照这个世界时,体认到世界万物的本质就是空性,一切现象的存在都是条件、关系的假象。包括我们遭受的一切烦恼、痛苦和灾难,根源都来自内心。
  世间万物的终极构成,是原子?是光波?还是极微?NO!佛法用缘起的眼光剖析后发现,一切现象根本找不到永恒不变的实体。
  “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佛法为我们提供了认识世界的智慧,使得我们不再对世界、对生命产生迷惑。并且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避免产生两种执著:我执、法执。”
  当内心生起情绪时,不执著它,而是进行审视,就能认清情绪本身也是缘起的,是空的。“对内心的各种情绪,我们可以套用《心经》的公式来观察:情绪不异空,空不异情绪;情绪即是空,空即是情绪。观照的当下就能化解情绪,还能认识到心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世间的家庭、感情、事业、地位、名利……以佛法智慧来看待,这能认识的心、所认识的世界及世界中的每样事物,实则梦幻泡影,就能让我们摆脱因为执著带来的依赖、束缚和烦恼。
  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
  当去除了设定,摆脱了执著,远离了颠倒梦想,息灭了焦躁不安时,内心回归澄澈清明的本来状态,般若智慧自会生起,宁静自在自会随风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