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共中士道修心次第·第一节·共中士之发心(出离心);第二节·思惟轮回之苦(苦谛) 查看全文>>
第四章·第二节·苦谛:一、先说苦谛的密意;二、思惟轮回总苦 查看全文>>
第四章·第二节·思惟轮回总苦:1. 思维八苦;2. 思维六苦 查看全文>>
道次第的思想渊源;关于依止法;如何成为具格弟子;下士道修学中的注意事项;暇满、义大、难得;辩证看“无暇”;人生佛教和下士道的修行;如何念死无常;皈依三宝的意义 查看全文>>
第四章·第二节·三、思惟轮回别苦:1. 三恶趣之苦;2. 人道之苦;3. 阿修罗之苦;4. 天道之苦 查看全文>>
第四章·第三节·思惟流转次第(集谛)一、烦恼发生之相:1. 正明烦恼 查看全文>>
第四章·第三节·烦恼发生之相·2. 烦恼生起次第;3. 烦恼的过患;二、业积集增长之相:1.业的认识;2. 业如何增长 查看全文>>
第四章·第三节·三、死亡与结生相续之相;第四节·中士道发心之量与上士发心差别 查看全文>>
第四章·第五节·抉择解脱道之自性(道谛)一、依何身灭除生死 查看全文>>
第四章·第五节·二、修何道而为灭除 查看全文>>
第五章·上士道修心次第;第一节 菩提心的殊胜:一、大乘教法的殊胜;二、菩提心在大乘中的不共地位 查看全文>>
第五章·第二节·菩提心如何发起:一、七因果修法:1. 大悲为大乘根本 查看全文>>
第五章·第二节·七因果修法:2. 于有情修平等心 查看全文>>
第五章·第二节·七因果修法:3. 七因果修习法 ①于一切有情修悦意之相 查看全文>>
第五章·第二节·七因果修法·七因果修习法②正修此心;4. 发心特征及差别 查看全文>>
第五章·第二节·二、自他相换修法:1. 自他相换的意义;2. 自他相换的成立及原理 查看全文>>
第五章·第二节·二、自他相换修法:3. 自他相换的修习次第;4. 菩提心发生之量 查看全文>>
第五章·第二节·三、受持菩提心仪轨:1. 从何处受;2. 以何身受;3. 菩提心受持轨则 查看全文>>
第五章·第二节·三、受持菩提心仪轨:4. 如何守护菩提心①于此世发心不坏之因 查看全文>>
第五章·第二节·三、受持菩提心仪轨·如何守护菩提心②于他世不离菩提心之因;5. 犯已还净法 查看全文>>
第五章·第三节·菩萨行的安立:一、菩萨行的两大内容:1.破斥错误观点 查看全文>>
第五章·第三节·菩萨行的安立·菩萨行的两大内容:2. 方便与慧,随学一分,不得成佛 查看全文>>
第五章·第三节·菩萨行的两大内容·方便与慧,随学一分,不得成佛· 批驳错误观点:破斥一切分别皆属法我执;一分道品而不足 查看全文>>
第五章·第三节·二、菩萨行的安立:1. 六度的安立;2. 六度的安立次第及原理 查看全文>>
第五章·第四节·广说菩萨行:一、布施学处:1. 布施自性;2. 布施差别;3. 身心生起之法 查看全文>>
第五章·第四节·二、持戒学处:1. 戒之自性;2. 戒之差别;3. 身心生起之法 查看全文>>
第五章·第四节·三、忍辱学处:1. 忍辱自性;2. 忍辱差别;3. 身心生起之法 查看全文>>
第七十六课 第五章·第四节·四、精进学处;五、静虑学处 查看全文>>
第五章·第四节·六、智慧学处;七、学行四摄以利他 查看全文>>
《道次第》的修学理路,从道前基础开始,经下士道、中士道而至上士道,概括了凡夫直至成佛的整个过程,内容极其丰富。若无有效的学习方法,依然会不得要领。那么,我们学习《道次第》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我觉得,主要是抓住两点——首先是目标清晰,其次是方法正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