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他世不离菩提心之因 【远离能坏的四黑法】 【受持不坏的四白法】 5.犯已还净法 查看全文>>
于此世发心不坏之因 【忆念发心胜利】 【不舍愿心而令增长】 【时刻不舍有情】 【积集福智资粮】 查看全文>>
三、受持菩提心仪轨 1.从何处受 2.以何身受 3.菩提心受持轨则 ① 净地设像陈供 ② 启白与皈依 ③ 宣说学处 ④ 积集资粮 ⑤ 净修其心 ⑥ 正行仪轨 ⑦ 结行 查看全文>>
3.自他相换的修习次第 ① 去除障碍 ② 正明修法 4.此心发生之量 查看全文>>
二、自他相换修法之一 1.自他相换的意义 2.自他相换的成立及原理 查看全文>>
七因果修法之三 ② 正修此心 【修 慈】 【修 悲】 【修增上意乐】 【修求菩提之心】 查看全文>>
七因果修法之二 2.于有情修平等心 3.七因果修习法 ① 于一切有情修悦意之相 【知 母】 【念 恩】 【报 恩】 查看全文>>
一、七因果修法之一 1.大悲为大乘根本 ① 大悲在大乘修行初期的重要 ② 大悲在大乘修行中期的重要 ③ 大悲在大乘修行后期的重要 ④ 大悲是修习七因果的核心 【从知母至慈心以成其因】 【从增上意乐及发心以成其果】 查看全文>>
第五章·第一节·之二 二、菩提心在大乘中的不共地位 查看全文>>
第五章·第一节·菩提心的殊胜 一、大乘教法的殊胜 查看全文>>
集谛之二·修何道而为灭除 查看全文>>
第五节 抉择解脱道之自性(道谛) 一、 依何身灭除生死 查看全文>>
第四节 中士道发心之量与上士发心差别 一、发心之量 二、除邪分别 查看全文>>
三、死亡与结生相续之相 1.死 缘 2.死 心 3.暖从何收 4.死后成中有之理 5.生有结生之相 查看全文>>
集谛之二·烦恼生起次第等 3.烦恼的过患 二、业积集增长之相 1.业的认识 2.业如何增长 查看全文>>
第三节 思惟流转次第(集谛) 1.正明烦恼 ① 贪 ② 嗔 ③ 慢 ④ 无 明 ⑤ 疑 ⑥ 坏聚见 ⑦ 边执见 ⑦ 见取见 ⑨ 戒禁取见 ⑩ 邪 见 查看全文>>
苦谛之四·思惟轮回别苦 1.三恶趣之苦 2.人道之苦 3.阿修罗之苦 4.天道之苦 ① 欲天之苦 ② 上界天之苦 查看全文>>
苦谛之三·轮回总苦·六苦 2.思惟六苦 查看全文>>
苦谛之二·思惟轮回总苦·八苦 思惟八苦前言 1.思惟八苦 ① 生 苦 ② 老 苦 ③ 病 苦 ④ 死 苦 ⑤ 怨憎会苦 ⑥ 爱别离苦 ⑦ 求不得苦 ⑧ 五取蕴苦 查看全文>>
苦谛之一·先说苦谛的密意 查看全文>>
第四章 共中士道修心次第 第一节 共中士之发心(出离心) 查看全文>>
九、下士道发心之量 十、除邪分别 查看全文>>
八、不善业的认知及对治 1.总说对治 2.四力净修之法 ① 能破力 ② 对治现行力 ③ 遮止力 ④ 依止力 查看全文>>
七、完美人身的因果差别 1.异熟的功德及业用 2.异熟之因有八 查看全文>>
1.异熟果 2.等流果 3.增上果 五、依十不善业说十善业 六、业的种类 1.引满差别 2.定不定受差别 3.决定受差别 查看全文>>
依不善业论业果轻重 (7211) 1.依《本地分》说六种业果轻重 2.依四门力大说业果轻重 ① 田门力大 ② 依门力大 ③ 物门力大 ④ 意乐门力大 查看全文>>
4.妄 语 5.离间语 6.粗恶语 7.绮 语 8.贪 业 9.嗔 业 10.邪 见 查看全文>>
十不善业道 1.杀 生 2.不与取 3.邪 淫 查看全文>>
第四节 深信业果 深信业果·思惟业果总相 (4554) 1.业决定之理 2.业增长广大 3.业不作不得 4.业作已不失 查看全文>>
2.共同学处 ① 随念三宝功德 ② 勤行供养 ③ 随念大悲 ④ 启白三宝 ⑤ 既知胜利,勤修皈依 ⑥ 守护不舍 【附: 皈依共修】 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