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十一讲·三乘修治差别

    《辩修对治品》讲记之十一:一、异生、有学和无学修治差别;二、菩萨和二乘修治差别;三、结说  查看全文>>


  • 有与无——论三性与三无性

    三性代表了唯识宗认识世界的三个层面,也是整个唯识理论的建构基础。所谓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和圆成实性。在唯识宗,性和相的概念是相通的,又称遍计所执相、依他起相和圆成实相。通过三性,可以帮助我们认识空与有的真相,获得中道的如实智,从而摆脱生命中的一切迷惑。  查看全文>>


  • 唯识学弘扬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佛法的修学的核心是戒定慧三学,这本身就是一种次第。如果我们忽略了戒,忽略了定,而只强调慧,不过是狂慧、散慧而已,不过是一种知识而已。我们现在学了唯识宗,就具备唯识宗的某些知识;学了中观,就具备中观的某些知识。佛法的正见及破除烦恼的能力,并没有真正地培养起来,就是因为我们还缺乏戒和定的基础。  查看全文>>


  • 《略 论》与唯识修学

    三藏十二部典籍,说的就是我们的心行,只是阐述的角度和方式不同。当你看不透自己时,或许会眼花缭乱;当你看清自己时,一切都了如指掌。比如我们了解这张桌子,不管人家怎么解释,你都很容易明白。如果根本没有见过这张桌子,仅仅听了很多关于桌子的不同描述,就自以为是地进行研究,不过是根据妄想在分别。分别来分别去,...  查看全文>>


  • 《解深密经》要义说

    世俗与胜义合称二谛,一者为众生的虚妄世界,一者为圣贤的真实世界。《中论·四谛品》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可见二谛在大乘佛法中的重要性。本经《胜义谛相品》专门阐述胜义谛的内容和特征,并用种种譬喻,生动形象地显示胜义谛,  查看全文>>


  • 《解深密经》与唯识思想

    在汉地翻译的《解深密经》中,流传最广、注疏最丰的当属唐译本。奘公留学印度十七载,从戒贤论师听授《瑜伽师地论》三遍,当然学过本经。归来后主持译场,随译随讲,由弟子们记录成书。奘公门下,最著名的有窥基、圆测二师。《大正藏》中,现存圆测的《解深密经疏》四十卷,书中旁征博引大小乘经论,深刻分析经文奥义,是后...  查看全文>>


  • 《瑜伽师地论》提要

    本地分通说十七地,摄抉择分进一步抉择十七地的深奥道理。此二分是所说,使人明了诸法事理。摄释分辨明讲经方法和诸经仪则,是能说的方式。连同前二分共为所说内容及能说方法,是一般的通说。摄异门分解释诸法名义,会通各种异说。上面四分阐明所诠教法,摄事分特明能诠的三藏,显示能诠与所诠的不同。  查看全文>>


  • 《辨中边论》述义

    在汉地,关于此论最著名的注释,是窥基的《辨中边论述记》。所谓“述记”,说明此书乃窥基亲承玄奘所述而记,并非个人著作,其内容多是奘公从印度听闻得来,不乏重要见解。另外,《述记》在解释颂文、释文之时,屡屡驳斥真谛所译《中边分别论》之说,以显唯识正宗思想。近代,则有太虚大师撰写的《辨中边论颂释》,简明扼要...  查看全文>>


  • 《摄大乘论》发微

    代表无著在瑜伽唯识学成就的,当推《摄大乘论》。在此之前,瑜伽唯识学尚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教界也未取得相应地位,小乘人曾斥之为非佛说,不承认六识以外还有阿赖耶识。在弥勒和无著的其他著作中,对这些问题都有论述。如《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从八方面论证实有阿赖耶识,《大乘庄严经论·缘起品》举出八种理由证...  查看全文>>


  • 《成唯识论》概观

    奘公译《成唯识论》时,原想把十大论师对《三十论》的注释,一一译出。窥基认为十大论师的注释内容分歧很大,且分布在五印度,现在如果一一都译出,恐怕后人没有那么多时间云研习。而观点的不同,又会造成学者思想混乱,所以有必要综合十释,评判真谬,权衡得失。奘公听了之后,觉得很有道理,就以护法的思想为中心,参酌调...  查看全文>>


1 2 34567... »

一月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