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北京语言大学再听济群导师讲《玄奘的精神》

文/净衍   图/观尘、觉忱

  2016年8月2日,暑热正酣,济群导师来到北京语言大学,为孔子学院2016年国家外派教师开讲《玄奘的精神》。他们即将奔赴欧美进行汉语教学,面临中西文化的碰撞。讲座伊始,导师即开门见山告诉这些文化交流使者要正确认识东方文化,建立文化的自信。

东方文化是时代之需

  “过去的几百年,西方文明对人类物质世界的改善做出了贡献,但是今天的世界,人类的精神问题、心理问题乃至引发的生态环境等问题越发突出。”
  如何帮助更多的人解决人生的困惑和烦恼?如何让我们这个世界更加和谐?济群导师指出,“作为一种做人的文化、生命智慧的文化,东方文化是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和传播东方文化有助于整个世界的和谐安定。”
  作为中外文化的交流使者,玄奘身上具备勤奋好学、为法忘躯、淡泊名利、无我利他的精神。他经历千难万险,将佛教文化从印度传到中国,实现了一次文明的碰撞和交流,对于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我们要看到他舍命传播这种文化的巨大价值。事实上,在西方文明强盛的时代,我们对于东方文化的信心有些缺乏。近年来,我在与西方心理学、哲学的学者们一些对话中清晰地看到,其实他们对生命、心理的探究还找不到完美的答案,而东方文化在这方面是可以提出更圆满究竟的解释的。”有感于东方文明对当今社会意义重大,导师叮嘱在座的外派教师们要看到东方文化的高度,树立文化自信。
  在历时两个小时的讲座中,济群导师站在东西文化对话的角度,以玄奘的精神为契机,讲述了东方文化的特点及其优越性。

靠什么找回自己

  玄奘三藏的一生是学法、求法、弘法的一生,他在佛教史上有仰之弥高的地位。最令他声名远扬的是西行求法,历时19年,遍历一百多个国家,行经五万里,途中九死一生而不弃舍;学成归国后,他译经74部,1338卷,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西行路上,重重险阻。人为的险阻,他凭着智慧和胆识化解;自然的艰险,让他的生命多次陷入绝境。从凉州到瓜州,进入“上无飞鸟、下无走兽”的八百里流沙后,他失手掉了水袋,然而面对死亡的威胁,他下定了“宁愿西行而死,不愿东归一步”的决心,毅然牵马西行。
  路过高昌国,国王鞠文泰盛情款待,要拜他为国师,玄奘不为所动。在西域那烂陀寺学习期间,他声誉极高,戒日王和鸠摩罗王为争夺这位远方高僧,几乎兵戎相见。但在这样常人难以设想的名誉之下,玄奘初心不改、毅然归国。归国后,他专务翻译,无弃寸阴,做的所有事情皆为弘法利生。
  是什么让玄奘在茫茫沙漠的濒死边缘也决不东归?是什么让他面对皇家尊崇、锦衣玉食而纹丝不动?是什么让他“三更暂眠、五更复起,读诵梵本、朱点次第”,乃至积劳成疾?
  “佛教文化到底有什么独特性,值得人如此舍命以求?”导师问道。
  人是文化的产品,如果没有接受智慧文化,没有更好地了解生命、了解世界,人生就是稀里糊涂地来,稀里糊涂地去。
  其实,无论西方哲学还是东方文化都在不断探求自我和世界的真相,探求生命的意义,可是,我们到底靠什么认识这个世界?
  一方面,西方文化依赖人的理性来思索,但是难以讲透世界的真相;另一方面,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越发向外求索,反而丢失了自己。佛教文化既重理性,更有禅修实证,能够引领人类找回自己、改善自己。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在随后45年间,针对众生不同的根机宣说法要。
  “佛教的千宗百论都是要告诉我们如何找到自己,如何战胜迷惑和烦恼,开启内在的智慧和慈悲。这也是西方文明所缺乏的,这样的文化对于每个生命都具有永恒的意义。”导师对台下等待谜题揭晓的听众说道。
  这就是玄奘舍命也要求索的真理,也是他能够淡泊名利的精神动力。人,如果没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会把名利当成目标。而文化造就的高尚人格具有无以伦比的价值,能够造福千万人。玄奘从印度带回的佛教智慧文化弥补了中国文化的不足。玄奘一心想着大众,一生弘法利生,他所践行的就是佛教的最高修行——无我利他的修行。

东方文化使者有理由自信

  玄奘是传播文化的典范,正因为领会到这种文化带来的深远意义,他才能献身其中。玄奘精神对即将奔赴海外的外派教师、对当今社会、乃至对整个人类有什么样的意义?
  首先是文化传承的意义
  在世界文明的舞台上,各种文化思考侧重点不同。比如,西方宗教是他力的信仰,因信得度。玄奘所要学习和弘扬的佛教文化是自力思想,生命品质的改善需要基于对生命的深层观察和了解,从而启发生命自我拯救的能力,从迷惑走向觉醒。
  这种文化,传入中国,水乳交融,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哲学、文学、艺术、民俗,而且佛教的轮回思想、心性之学等,对于每一个生命都意义重大。
  不了解心性,生命是没有深度的;不了解轮回,生命是没有长度的,而佛教文化恰恰可以弥补这一方面。了解了佛教文化的特殊性,就知道玄奘所传承的文化到底有多大的价值。
  其二是精神追求的意义
  “佛法自古以来被称为心性之学,这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我与研究西方哲学的周国平老师曾经有几次对话,关于佛教为什么对任何问题都能做出圆满回答,就是因为佛法是心性之学。心性论是认识论的基础。”
  我们具备圣贤品质么?我们如何开发自身的潜质,让自己最终成为圣贤?
  佛陀告诉我们,人人可以从认识自身入手,改变自己,成为圣贤。梁启超说,佛法是东方的心理学。佛教智慧影响了中国文化艺术,也让一个人能够无论顺境、逆境,都可以超然物外,坐看云起。
  导师说:“这是一种高尚人格的建立。这种人格太重要了。我们一味追求外在的东西,让心态变坏。而佛法的修行,则让我们认识生命、改善生命、提升生命,这才是人生最重要的事情。”
  另外,玄奘所要追求的佛教文化还具有探求生命真相、降魔成道的意义。
  “我是谁?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人为什么活着?这是人生的三大根本问题,也是哲学、宗教产生的基础。这三个问题是根源问题,一旦解决,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如果不解决,人就会不断地制造问题。”导师如是说。
  佛法智慧可以帮助我们去认识生命真相,解惑证真。也能通过智慧的认识和静心的作用,引领我们解决“心魔”——烦恼。佛法智慧对人类有普适性,因为每个人都有困惑、烦恼,佛法对于世界的认识,对于生命真相的探索,给每一个生命带来希望。
  在开显了东方文化独特的价值和优越性之后,济群导师最后说道:“我们要对东方文化建立自信,只有了解这种文化的意义,才能成为真理和智慧的使者。”

东方的自信正在生起

  听完讲座,外国语大学毕业的孙同学和即将外派美国的汉语教师周老师受到了鼓舞:“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老师,面对西方人群从事教学时,往往强调的是服务意识。从潜意识来说,确实是有内在的不自信感。但今天法师从这样的高度来谈这个问题,让我感受到东方文化对这个时代的重要性,看到了东方文化的价值所在。我们这次赴美从事汉语教学,确实会面临很多困难,这场讲座在心理建设上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
  李老师也即将赴美从事汉语教学,他之前对于佛教了解不多,他感叹道:“法师没有草稿,没有PPT,但是思路如此清晰,这让我很惊奇。而且,通过这次讲座,我也看到了佛教的另一面,原来它不是迷信,而是有理性的思考、科学的依据。两小时讲座,帮助我从思想上打开了一扇窗口,让我可以客观看待中国文化中的经典,希望以后能多去了解。”
  尹老师对于导师所说的佛教文化具有普适性特别有共鸣,她在外国语大学从事中国传统艺术教学,她说:“中国传统艺术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代表载体,而艺术的追求受佛教的影响深远,内在的追求是契合的,比如追求生命的内在超越,超越时空、美丑、超越一切等。这样一种智慧的文化对一个人整体的完善和发展是最重要的,所以法师的智慧引领,对我很有启示。”
  从事对外文化教育的孙老师听完讲座,深感这一堂讲座非常契机:“到国外从事汉语教学的老师,都会面临中西文化的碰撞。那么,如何能够在西方文化中保持自己的立场?如何建立自己的文化自信?通过这场讲座,法师的确把我们的认识提升到一个高度,让我们看到东西文化的特点,并认识到东方文化的优越性。有了这样一种认识,就明白了不是仅仅做一个教书匠,而是要有信心去传递智慧、传递光明。”
  孔子学院的陈老师听完讲座说:“尽管这次讲座只有济群法师一个人,但感觉是在进行一场中西文明乃至儒释道三大文化的比较和对话。关于佛法提出的人生三大问题,也是西方哲学在探讨的问题。西方哲学从逻辑学到认识论的建立,经历了很长的时间,而佛学一开始就站在了认识论的高度,让我很受触动。这样一种文化,帮助我们建立文化的自信、自觉和自省,同时对于到海外传播东方文明也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两个小时,一场跨越中西文化的对话,不仅从一种高度打开了视野,更让大家从内心启动了东方文化自信和自省之旅。1300多年前,玄奘西行,裹着漫漫黄沙,只为寻求真理。这样一种精神,仍在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