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识三十论》解析

济群法师

【点击查看全书链接】

  初能变是指第八识,本论以八段十门对其进行阐述,分别是三相门、所缘行相门、心所相应门、五受相应门、三性门、心所例同门、因果譬喻门、伏断位次门。
  三相门为阿赖耶识的自相、果相、因相,《唯识三十论》曰:

  初阿赖耶识,异熟、一切种。

一、赖耶的自相

  阿赖耶识为梵语,汉译藏义,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义故。
  能藏,是指阿赖耶识具有含藏的功能,可以像仓库一样储藏物品。在阿赖耶识中,储存着有情无始以来的生命经验,堪称生命的大宝库。正因为阿赖耶识具有这一特点,我们在生命延续过程中付出的所有努力,才会功不唐捐。
  所藏,指储藏的物品。若将能藏喻为超大容量的仓库,那么所藏便是其中的所有藏品。阿赖耶识储藏的,正是无始以来生命活动熏习的种子。
  说到执藏,必然要联系到第七识。在无尽轮回中,第八阿赖耶识始终被第七末那识执以为我。因为第八识的见分是相似相续的,具有相对的恒常性。正因为如此,第七识在认识第八识的过程中,便将它执以为固定不变的对象而恒生我执。同时,第七识又与我痴、我见、我爱、我慢等种种烦恼相应,形成有情生命中潜在的强烈自我。此外,第七末那识对第八识的爱执一刻都不曾间断,即使在梦中也不能摆脱。由于它始终将第八识执以为我,故第八识又名我爱执藏。无始以来,众生处处以自我为中心,处处著相,根源就在于末那识;又因执我而产生种种烦恼,造业并流转生死,根源也在于末那识;各种宗教所建立的灵魂和神我,根源仍在于末那识。
  阿赖耶识具有能藏、所藏、执藏三义,重点为执藏义,体现了阿赖耶识在生死流转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爱执藏被定义为阿赖耶识的自体相。但我爱执藏并非阿赖耶识自身的过失,而是末那识强加于它的,所以真正的幕后操纵者是末那识。末那为染污义,它固执而一厢情愿地爱着阿赖耶识,一直要到八地菩萨,才能从它的纠缠中解脱出来。
  第八识的名字很多,如阿陀那识、异熟识、根本识、心,等等,阿赖耶识只是其中之一。每个名字的安立皆有侧重,是根据第八识的某一特征而定义。就像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称谓,在家庭中,对于妻子是丈夫,对于孩子是父亲,对于父母是儿子;在社会上,对于学生是老师,对于领导是下属。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我们会扮演各种角色并发挥相应作用。阿赖耶识的命名,也是基于同样的道理。
  第八识共三位,代表了我们从凡夫到圣贤所经历的过程。
  一、我爱执藏现行位:第八识无始以来被第七识执以为我。从大乘来说,这一过程将持续到八地菩萨之前;从小乘来说,则持续到无学位圣者之前。直到那时,末那识才会终止其纠缠,所以阿赖耶识之名一直要用到八地菩萨。若将第七识和第八识比作一对形影不离的夫妇,那么只有在妻子去世后,丈夫才不能名之为丈夫。同样,到八地菩萨或无学位圣者时,阿赖耶识的名称亦会发生改变。因为此时末那识已转染成净,转识成智,彻底放弃我执了。
  二、善恶业果位:作为善恶业力招感的果报体,第八识为真异熟,这一角色将扮演到十地最终的金刚心。正如《八识规矩颂》所说:“金刚道后异熟空。”当修行进入金刚道的境界,已趋向最终解脱,第八识也将在成佛之前被最后清空。而金刚道以前,第八识的体仍是有漏的。从初地见道的刹那开始,首次开发出生命的无漏种子。但无漏种子现行后,有漏种子仍会发生作用。在最初阶段,有漏种子发生作用的时间比无漏种子更长、更持久;到五地、六地,有漏和无漏的作用才变得势均力敌;到七地、八地,有漏的作用变得非常微弱,基本是无漏种子现行,但识体还是有漏的。直至金刚道后,异熟识的有漏识体才彻底放弃,成就纯粹的无漏识,即无垢识,从此第八识也失去异熟识的名称。
  三、相续执持位:又名阿陀那识。阿陀那为梵语,为执持义,即执持有情的生命体。成佛后,是否还有执持有情生命体的识呢?依然是有的。在凡夫阶段,执持生命体的是有漏的第八识;而成佛之后,执持生命体的则是清净的无垢识。只要我们还是有情,总是有识在执持着生命体,永无终结之时,所以相续执持位一直要到尽未来际。

二、赖耶的果相

  佛法提出因果和轮回之说,但同时又强调无我。既然无我,由谁在造业及感果?当一期生命结束之时,又是谁去受报?在我们的生命领域中,谁有能力承担这个责任?前五识、第六识和第七识显然都缺乏这样的能力。
  唯物论者之所以对潜意识缺乏认识,是因为前六识生起活动时,和物质现象的关系非常密切,甚至在很多情况下难以自持。由于凡夫这种心随境转的特点,便使唯物论者得出“物质决定意识”的结论,认为意识是由物质派生的。事实上,生命中还有潜在的精神力量和深层的心理活动,恰恰是它们,在决定意识的活动。
  生命包含两个系统:一为物质系统,即“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一为精神系统,即第八阿赖耶识,而它沿袭并继承的,是自身生命延续过程中形成的所有种子。我们每个人与生俱来的天赋,既不是父母的给予,也不是造物主的恩赐,而是来自过去生命的积累,这一点是唯物论者和其他宗教没有看到的。
  从轮回角度来说,必须有生命主体承担这一重任。外道讲轮回,是以神我或灵魂为依托,而佛法强调无我,那么轮回的主体是什么?唯识学在对生命现象进行考察之后,发现作为生命的果报体必须具备三个特点。
  首先是业果,业果的特征是无记,即非善非恶。如果有情天性是善,恶行的产生就失去了依据,也无法招感苦果;如果有情天性是恶,善行的产生就失去了依据,也无法招感乐受。所以,果报体是无记的。其次是没有间断,倘若执持生命的果报体出现间断,有情生命将随之结束而成为无情,轮回就无法相续。第三是遍三界,在三界的任何时空都能产生活动。
  相比之下,前五识时有间断,且二禅以上便无五识,第六识亦有不起现行之时,第七识非异熟业所感。可见,前七识都无法承担此任。惟有第八识同时具备三大特征,方能作为生命的真异熟识。

三、赖耶的因相

  如果说异熟是第八识的果相,那么它的因相就是一切种,这正是《唯识三十论》讨论的重点所在。《成唯识论》中同样以大量篇幅讨论种子问题。
  神教以神创为万物之因,唯物论以物质为万物之因,唯心论则以常恒不变的心为万物之因。佛法既不同于神造,也不同于唯物论和唯心论,它又是如何解释这个问题的呢?那就是建立种子说。阿赖耶识作为万法生起之因,能熏习并执持种子,由种子的现行展开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关于种子,我们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说明。
  什么是种子
  《成唯识论》卷二对此的定义是:“谓本识中,亲生自果功能差别。”也就是说,阿赖耶识具有生起一切色心诸法的亲因缘,即种子。
  种子说早在部派佛教的经部就已出现。自然界中,种子有麦种、稻种、树种等等,以不同种子为因,可生长相应的果实。唯识所说的种子也有类似作用。作为万法生起的亲因缘,种子又具有怎样的特点呢?
  种子具六义
  一、刹那灭:作为种子,必须是生灭变化的。正因为具有变化的特征,才能进一步招感果报。若种子是不生不灭、固定不变的,必然无法感果,这主要是简别唯物论、唯心论和神造论的观点。在唯识宗看来,永恒的神不能作为万物之因,而真如也不能作为万物之因,因为真如是恒常的。
  二、果俱有:种子和所生果实在同一时间、同一处所。换言之,种子与所生果实于一相续中同时存在,方为种子。这是简别因果前后相生,及于自他相续中建立的因果相离之理。
  三、恒随转:种子依附于第八识中,要一类相续到究竟位,都没有间断和转易。这是简别前七转识,或有间断或有转易。
  四、性决定:种子包括善、恶、无记三类,其性质从种下之时即已决定,无论展开怎样的现行都不会改变。善的种子在活动过程中,始终代表善的力量。行善,是善的种子在现行,而行善本身又使善的种子得到壮大,这种力量不会因作恶而改变。因为作恶只是恶的种子现行,是恶的力量在壮大。但是,两者虽不能相互转化,却能彼此制约。生命中有各种力量,若善的力量较强,恶的种子虽也存在,却难以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反之亦然。所以说,在生命延续过程中,种子的性质是始终如一的,有的只是力量的强与弱。
  五、待众缘:佛法是缘起论,以诸法皆“因缘而生,因缘而灭”为基本思想。种子的活动自然也不能离开因缘,唯在因缘具足的前提下,种子才能现行并展开宇宙人生的一切现象。同时,也因八识三性诸法活动的不同因缘,才有阿赖耶识中各类种子的差别。
  六、引自果:种子的现行能引生自果。如色心等一一果法皆从自己的种子生起。这不同于外道执著一个原因生一切结果。
  唯识学认为,不具备以上六个特征的,便不能作为现行果法的亲因缘。
  种子从何而来
  种子又名习气,顾名思义,是由熏习留下的气息。关于种子的来源,唯识论师们有着不同的观点,较突出的有三种:
  一、本有说:持此观点的代表为护月论师,主张一切种子是阿赖耶识本自具足的,无论有漏种子或无漏种子皆是如此。后天熏习不过使原有种子得到增长,如接触善缘使善的种子得到壮大,接触恶缘使恶的种子得到壮大。论师引《无尽意经》为依据:“一切有情,无始以来,有种种界,如恶叉聚,法尔而有。”
  二、新熏说:持此观点的代表为难陀论师,主张一切种子皆由熏习而成。说到新熏,我们很容易理解为有个开始,于是问题就出现了:未熏习之前,自然没有种子,也应该没有诸识的存在,又是谁去熏习它呢?因而,论师提出能熏和所熏都是无始的,并引《多界经》说明其论点:“诸有情心,染净诸法所熏习故,无量种子之所积集。”我们的心不断受到杂染和清净诸法的熏习,这种熏习的结果,在生命中种下了杂染和清净的种子。
  三、本有新熏说:这是折衷的说法,持此观点的代表为护法论师,主张种子包括本有和新熏两类。在我们的阿赖耶识中,既存在本有的种子,还存在新熏的种子,但无论本有或新熏都是无始的。因为在众多经论中,既讲到本有的种子,也讲到新熏的种子。
  护法论师认为,若一味强调本有,会有两种过失:一是违背经文,一是违背前七识和第八识互为因果的关系。前面说过,第八识和前七识是互相熏习的。一方面,第八识为前七识生起之因;另一方面,前七识现行后又会熏成种子储藏于第八识中,再由第八识的种子现行生起前七识,如此生生不已。这也就是唯识宗反复强调的“种子生现行”和“现行熏种子”。
  同样,若一味强调新熏,也有两种过失:一是违背经文,一是无法解释无漏识的存在。因为我们现有的识为有漏识,而有漏妄识不可能生起无漏种子,那么无漏种子又从何而来?所以必须承认无漏种子是本具的,才能在外缘推动下产生现行。否则,有漏为无漏之因,有违缘起法的规律。
  种子的熏习义
  不论种子的来源如何,都要经受进一步的熏习。正因为如此,种子的力量才会发展壮大,生命也因之丰富多彩。
  熏习主要包含能熏和所熏。能熏是能够熏习的,为前七识;所熏是接受熏习的,为第八识。前七识在活动过程中,不断熏习种子到第八识中。从这个角度来说,作为能熏的前七识是主动的,而作为所熏的第八识是被动的。为什么惟有第八识才能作为所熏呢?唯识学认为,作为所熏必须具备四个特征。
  一、坚住性:所谓坚住,即稳定和相续不断的特征,如若不然,就没有作为受熏的资格。如果受熏一方发生间断,那么在某些情况下将不起作用。就像我们用电脑工作,若没有硬盘随时保存文件,一旦断电就会将工作成果化为乌有。正因为硬盘具有储藏功能,能将我们的所有工作进行保存,所以无论断电还是关机,工作成果始终不会丢失。而在八识中,惟有阿赖耶识具有相续不断的特点,前六识都是有间断的。
  二、无记性:所谓无记,即自身没有强烈的善恶倾向。如果倾向善,就不能接受不善法的熏习;如果倾向不善,就不能接受善法的熏习。就像涂满各种强烈色彩的纸,很难再于其上添加什么。必须本身是一张白纸,才能接受并显现一切色彩。这也正是无记的特征,既不会拒绝善法,也不会拒绝不善法。
  三、可熏性:所谓可熏,又须具备两种特征。首先是独立自主,其次是性非坚密。从这个意义上说,真如就不能受熏,这正是唯识学者反对《楞严》《起信》的原因所在。唯识学认为,《大乘起信论》所说的真如熏无明,无明熏真如不符合缘起思想。因为真如体性坚密,常恒不变,不能接受诸法熏习。作为所熏的一方,既要有相对独立的自主性,又要具有包容性和可塑性。
  四、与能熏共和合性:所谓共和合,也具备两层含义,即能熏和所熏的构成必须是同一时间、同一处所。否则的话,便不能达到熏习效果。如以香熏物,能熏和所熏必须同时置于一处。所以说,我的前七识只能熏习我的第八识,不可能是熏到你们的第八识。
  正因为阿赖耶识具足以上四个特点,所以才能作为所熏的一方。
  而作为能熏的前七识,同样具备了四个特点。
  一、有生灭:若是常住不变的,就不能作为能熏。正因为有生灭,具有转变的作用,才能熏习种子,这是简别常住和不生不灭的无为法。
  二、有胜用:即强大的力量,主要包括两方面:一为能缘的胜用,一为强盛的胜用。能熏必须是能缘的心、心所,而心和心所还须具有强盛功用,方可起到能熏的作用。这是简别色法、异熟无记心等,或非能缘,或虽是能缘而没有胜用,都不能作为能熏。
  三、有增减:必须能在量上发生增减,才可作为能熏。这是简别于佛果位上不增不减的善法。
  四、与所熏处和合:这一点与所熏的性质相同。必须在同一时间、同一处所,能熏才可以对所熏产生熏习作用。

  见分熏、相分熏

  在前七识的活动过程中,前五识的活动会熏习自身见分和相分的种子,同时还能帮助第八识熏习相分的种子;第六识的活动会熏习自身见分和相分的种子,同时还能为第八识、第七识留下种子;而第七识的活动,除了为自身留下见分和相分的种子,同时还能为第八识熏下见分的种子。

  阿赖耶缘起

  诸识在活动过程中会呈现见分和相分。而见分和相分在产生活动后,当即会熏习种子,成为未来八识产生活动的亲因缘。在唯识宗所讲的阿赖耶缘起中,“种子生现行”是指种子展开的八识三性诸法,“现行熏种子”是指心、心所在活动的同时又熏成种子。在唯识宗的因缘义中,不仅种子是现行的因缘,现行也是种子的因缘。
  “种子生现行”和“现行熏种子”在理论上固然有先后次第,但在时间上却是同时进行的。种子现行之时,当即就熏下种子。然后,由种子再生现行。但从这一种子所生的现行,到下一种子所生的现行,则不在同一时间。若每一种子的现行都没有间断,就会同时引发无穷无尽的“种子生现行”,从而犯无穷过。从种子到生现行,有待外缘的成就。比如我现在给你们上课,在讲的时候是“种子生现行”,在讲的当下是“现行熏种子”。但能否没完没了地讲下去呢?显然不能。到下课时,作为学生的你们走了,作为老师的我也需要休息,没有这些相关条件,种子也就不再现行,必须待下一个缘成熟时才能继续产生作用。所以说,种子生现行要待众缘,也就是说离不开八识三性诸法。
  阿赖耶缘起是以种子为因缘,现行后展开宇宙人生的现象。同时再熏下种子,使阿赖耶识中的种子得到壮大和充实。如此循环往复,使世间万象无穷无尽地展开。
  第八识有自相、果相和因相,这三相在唯识理论上非常重要。前六识和第七识都未讲到果相和因相,因而不能作为生命的果报体,不能作为万法生起之因。所以说,阿赖耶识的三相突显了唯识理论的特色所在,也为宇宙人生的展开建立了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