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修对治品》讲记

济群法师

《辩修对治品》打印稿下载

  三十七道品的第六个项目,是七觉支,分别是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支、喜觉支、轻安觉支、定觉支、舍觉支。

  已说修五力,当说修觉支。所修觉支云何安立?
  颂曰:觉支略有五,谓所依自性,出离并利益,及三无染支。
  论曰:此支助觉故名觉支,由此觉支位在见道。广有七种,略为五支。一觉所依支,谓念。二觉自性支,谓择法。三觉出离支,谓精进。四觉利益支,谓喜。五觉无染支,此复三种,谓安、定、舍。何故复说无染为三?
  颂曰:由因缘所依,自性义差别,故轻安定舍,说为无染支。
  论曰:轻安即是无染因缘。粗重为因,生诸杂染,轻安是彼近对治故。所依谓定,自性即舍。故此无染义别有三。

一、觉支的安立

  我们听到觉支的概念,应该非常亲切,因为觉是佛法的核心内涵。佛陀就是觉者,菩萨意为觉有情,即觉悟的有情。菩提也代表着觉醒,所以发菩提心是发起觉醒的心,无上菩提是最高的觉悟,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是无上正等正觉,即究竟圆满的觉悟。我们从发心学佛,到整个菩萨道的修行,乃至最终成佛,始终贯穿着觉。可以说,千经万论、八万四千法门都是指向这个核心任务——从迷惑走向觉醒。
  迷是代表凡夫的状态,觉是代表圣贤的状态。在三十七道品的修行中,资粮位、加行位是为觉醒奠定基础,五根、五力是通向觉醒的道路。在这一部分,则是从念、择法等七个方面来认识觉支的体,以及它们产生的作用。
  “已说修五力,当说修觉支。所修觉支云何安立?”讲述五力的修行后,接着要说的是七觉支。这些觉支是怎么安立的呢?
  “颂曰:觉支略有五,谓所依自性,出离并利益,及三无染支。”这个偈颂告诉我们,七觉支可以概括为五种,分别是觉所依支、自性支、出离支、利益支、无染支。七支和五支的前四种是一一对应的,而无染支包括了七觉支的后三支,即轻安、定、舍。我们看论文的解释。
  “论曰:此支助觉故名觉支,由此觉支位在见道。”为什么叫觉支?因为这七种修行可以帮助我们成就觉醒。七觉支属于见道位,只有见到觉性,才能最终通达觉性。
  “广有七种,略为五支。”觉支的内容,如果广说包括七种,就是前面所说的念、择法、精进、喜、轻安、定、舍七支。如果简要归纳,可根据其功用分为觉所依、自性、出离、利益、无染五支。

二、念觉支

  “一觉所依支,谓念。”首先是觉所依支,即觉性生起的所依。它所对应的是念觉支,也就是说,必须立足于正念的修行。从资粮位修习四念住,就开始建立正知正念,到了加行位又进一步修行,让正知正念的力量不断强大。但我们不是把正知正念导向四禅八定,而是通过这一修行建立观智,导向智慧的成就,属于观照般若。
  建立观智要有正见,我们通过无常、苦等正见观察呼吸,或是以无自性空、诸法唯识及如来藏的见地观察,看到呼吸是本性空寂的,本身也是佛性的作用。同样面对这个所缘,用不同的见地观修,高度是不一样的。在观修过程中,随着观智的增强,能和所就会随之空寂,最终开启觉性。

三、择法觉支

  “二觉自性支,谓择法。”觉自性支,即通常所说的见性,由此通达觉性。它所对应的是择法觉支,是以实相般若通达实相。观照般若在加行位,实相般若在见道位。择法属于直观,不是理性思维的结果,因为空性是超越思维的。我们在《入菩萨行论》中讲到这个问题,胜义谛不是思维所能抵达的,而是般若智慧的直观。

四、精进觉支

  “三觉出离支,谓精进。”觉出离支所对应的,是精进支。我们已经见到觉性,是不是任务就完成了呢?不是的。因为有漏的妄识还在,伴随这些妄识,我们还有种种思惑,甚至还会被烦恼主导。所以说,并不是见性后就能始终安住在觉性上。即使能暂时安住在觉性中,力量也未必强大,需要不断精进,不断重复。在熟悉过程中,学会时时安住于空性,以空性禅观观照一切,由此消除有漏妄识,摆脱生命的迷惑和烦恼,最终拔除三有之根。
  所以精进在见道后非常重要。当然,见道后的精进比资粮位、加行位要轻松一点,因为你的心已经有力量了。在此之前,可能你想精进,但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根本就在盲修瞎炼,甚至会修出问题。或是烦恼很重,懈怠、放逸、贪嗔痴很强大,心是飘浮的,即使想精进,也很难用得上力气,没有能力战胜串习。如果已经见道,再来做觉性禅修,就会很有力量,用一点功夫就会有一点效果。

五、喜觉支

  “四觉利益支,谓喜。”觉利益支所对应的,是喜觉支。因为觉性会源源不断地散发宁静和欢喜,使生命充满法喜,这是证悟觉性给我们带来的利益。事实上,觉性蕴含的宁静和喜悦永远都在那里,只是平时被贪嗔痴所遮蔽,使我们陷入烦恼,感受不到觉性本来的喜悦。一旦去除这些遮蔽,我们就可以安住于觉性,感受由此带来的法喜。这是我们通过禅修可以体会到的。

六、轻安、定和舍觉支

  “五觉无染支,此复三种,谓安、定、舍。何故复说无染为三?”觉无染支,可以使我们摆脱生命中的染污,与此对应的有轻安觉支、定觉支和舍觉支三种。为什么无染支包含这三种觉支呢?
  “颂曰:由因缘所依,自性义差别,故轻安定舍,说为无染支。”这三支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把这三支叫作无染支?简单地说,就是因缘所依和自性义的差别。具体内容,我们在论文中详细解释。
  “论曰:轻安即是无染因缘。粗重为因,生诸杂染。”首先,轻安是无染的因缘。依无明烦恼建立的有漏生命,所表现出的就是杂染,包括烦恼杂染、业杂染、生杂染。当生命处在这些状态,会变得很粗重、很躁动、很辛苦。所以《阿含经》把涅槃称为舍担,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背负的五蕴身心,不仅会因四大不调产生种种疾病,还会由内在迷惑带来无量烦恼,从生、老、病、死,到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五蕴炽盛……可以说,凡夫生命就是制造痛苦的永动机。背负这样的系统,就像一个人总是挑着百斤重担过日子,万般辛苦。而涅槃则是彻底放下有漏、粗重的系统——这个担子我终于不必再挑,所以叫舍担。
  “轻安是彼近对治故。”禅修得力后,情绪和烦恼得到降伏,此时轻安就会生起,使身体调适、放松,内心自在且洋溢着喜悦。我们平时为什么感受不到这样的喜悦?因为被烦恼障碍、缠缚住了。当轻安生起时,可以对治身心的粗重和杂染。这里所说的轻安觉支,并不是禅修中时常出现的舒适感,而是建立在空性定的基础上,质量更高。
  “所依谓定。”轻安的生起是依托于定。我们的生命包含有漏和无漏两套系统。有漏系统是生起杂染,以妄识为基础,无漏系统则是由觉性产生的功德,所呈现的是清净三业。这里所说的定觉支,也不是普通的定,而是觉性定,是无染生起的所依。
  “自性即舍。”定的本质是什么?其实,定是代表一种状态,是觉性呈现的平等、正直、无功用,且没有任何造作,也就是禅宗所说的“平常心是道”。这个平常不是凡夫的日常,而是安住在觉性,安住在心的本来状态。这里没有是非,没有曲直,没有分别,也不需要你做什么。如果你想要做什么,可能又进入妄识系统了。
  禅宗祖师们经常探讨:修行到底要修,还是不要修?因为觉性是本来具足的,当你起心动念,陷入要修的执著,就离觉性十万八千里了,可谓多此一举。但如果不修,凡夫现前都在妄识的系统,如何才能体会觉性?关于这个问题,《六祖坛经》的答案是:“修证即不无,污染即不得。”也就是说,修行必须付出努力,否则就无法走出迷妄系统,但真正到了觉性层面,就不再需要做什么了。因为道不是修出来的,觉性也不是修出来的,一旦找到,就是圆满无缺的。七觉支的修行,从念、择法、精进到舍觉支,最终走向觉醒,这个目标也不是我们造出来的,而是本来具足的。所以舍觉支代表觉性的自体,这种状态是平等正直、没有造作的。
  “故此无染义别有三。”所以无染支包括三部分,即轻安、定、舍。
  七觉支在见道位,是立足于觉自性支,开启无分别的智慧。通达觉性之后,其他都是由这一觉支产生的功德。所以觉支的修行不是要修这个觉,因为觉是现成的,在圣不增,在凡不减。但凡夫生命中还有迷惑,走出这个迷惑系统,需要花大力气。一旦安住于觉性,就不需要做什么,只要保持、熟悉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