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第十四届菩提静修营主题讲座“人与自我”

文│智麒  图│觉彬、觉忱、慧吉、智丹、慧红

  音频在线收听>>>
  7月19日,旭日才一窜出殿宇檐角便已火气蒸腾。受困于高温,清凉无疑是心底最迫切的渴望。8点30分,“人与自我”讲座如约开始。盛夏时节,风从西园古刹吹过。
  非主流、个性、独立、互联网思维……名目繁多的标签之下,85后、90后的群体从未停止寻找“真正的自我”。
  “佛法智慧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与自我的关系,并最终改善自己。”三宝楼内,济群导师端坐佛前,笑看满室青春的面庞。

自我的迷失并不因年轻而网开一面

  你了解自己的天赋吗?你知道什么样的工作更适合自己吗?你是否带得了团队却管不好自己?你有觉察到自己并非活在外在环境而是活在自己的心理状态中吗?你可知点亮心灯就会找到自己?“认识自我是一个人最重要的事情。”导师此言意味深长。
  可是,到底什么是“自我”?
  有人把自我等同于“自私”,有人把自我理解为我此时此刻的身心状态,有人觉得自我就是自己与别人不同的地方,这些都是从现象的角度来认识自我,没有触及自我的本质。于是,种种问题随之而来。
  看看自己,再看看身边熟悉的张三李四,甚至陌生的路人甲——
  迷茫、空虚、彷徨,活得不踏实,不知道生命的方向和意义;
  不停向外寻找依赖,成了手机控、游戏控、工作狂、结婚狂,失去了独立性、自主性;
  不断地追求自我的重要感,追求自己比别人优越,追求自我的主宰欲,希望身边的人能听我的。
  ……

  自我的迷失仿佛成了现代人的通病,找不到自己的我们,不仅个体生命会出现各种问题,同时也会给社会带来许多矛盾与对立。
  大斋堂外,刚刚用过午斋的一组营员在三条流水线上汗流浃背地洗碗,被评价为“很自我”的一代,正意犹未尽地努力“思考自我”。
  “小时候的梦想很明确,我想当大官,哈哈!可是长大了反而迷茫了,纠结了。我喜欢的,我想做的,总会有不同人提出不同建议,而且听起来也都蛮有道理。那我是要坚持自己的喜好,还是听别人的意见?到底哪个才对我更好?”
  “走上社会后,开始有了各种牵绊。工作啊,职称啊,薪水啊,都能绊住我们。真的能放下工作,来这里静修几天的少之又少。可以很忙,但不可以闲下来。”
  年轻的一代有年轻的激情,但也有年轻的困惑。自我的迷失具有普遍性,并没有对年轻人网开一面。

觉醒的心才是真正的我

  那么,究竟该如何认识自我,找回自己呢?大讲堂内,年轻的目光里有探寻,有深思,有敬畏。随着济群导师的娓娓道来,“自我”如抽丝剥茧般呈现出来。

  首先,佛法告诉我们,“自我”其实是因缘和合的“假我”。
  生命体由众多物质的和心理元素共同构成。物质的层面不难理解,心理的层面却蕴含甚深的佛法原理。
  每个人在心理层面都有个巨大的仓库,曾经说过的话、做过的事、生起过的念头都在心里留下痕迹,产生力量,如种子般储存在仓库中。种下善的种子便会得到乐果,种下不善的种子,便会得到苦果。如果能张扬良性心理,消除内心的不良心理,生命便有了可以改写的机会。
  因为“假我”是因缘和合的,修行便有了着手处。

  其次,针对我们对“自我”的错误认识,佛法提出了“无我”的概念。
  对自我的种种错误认识,是导致人生一切烦恼的根源。
  有人把身体当作我,把身份当作我,把家庭当作我,把情绪当作我……这个身体是我,自然就希望“我”长生不老,就会怕死,怕死了以后“我”就没了;这个身份是“我”,一旦失去,“我”会不习惯,会无所适从;如果情绪是“我”,就很容易陷入其中,不能自拔,成了情绪的奴隶。
  佛教的无我思想,就是在帮我们消除对自我的错误认定。只有消除错误认定,我们才能真正找回自己。

  第三,大乘佛法的修行是以众生为中心。
  走进静修营,身穿黄色T恤的义工为菩提书院三级修学代言。
  清晨4点,大斋堂的灯亮了。小米细细洗净,下锅,烧开,搅动,盛出,晾凉,到六七点钟送到营员面前时,香香的黏黏的,温度刚好入口。
  水边林下,汗湿重衫,一排排码好的济群导师人生佛教小丛书,非常适合当代青年阅读。琅琅读书声中,年轻营员的脸上写满欢喜。
  夕阳西下,禅修即将开始。禅堂里,拜垫整齐摆好,空调调到最低,迅速降下室温,待到营员们进来坐好,再悄悄调到令人最舒适的温度。
  寝室里,精挑细选出来的30多位义工穿上小白衫,当了寝室长。从接到报名信息开始,一个个确认行程,一个个接过行李,一个个陪伴关爱。
  ……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有情,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几年来,通过三级修学,越来越认清“自我”的本质,努力于缘起的“假我”不生执著,努力开发生命内在的觉醒力量,努力带领众生一起走上生命的觉醒之旅。
  觉醒的心,才是真正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