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届菩提静修营主题讲座第一讲

文 / 慧湛   图 / 善泓、觉彬、隆冰、慧吉、赵德明等

  菩提静修营的日程安排,是基于佛法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五大要素精心设计的。其中,主题讲座就是树立正见,引导我们对人生和世界建立正确认识。如何建立正确认识?前提是对佛教没有误解。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使人们对佛教有诸多误解。比如:佛教是否悲观、消极、禁欲?是否不关心现实人生,更重视死亡?学佛者是无情的吗?在三天的主题讲座中,济群导师特别针对当今社会对佛教存在的误解进行阐述,为营员提供正确的人生观。

  2014年10月2日下午,在营员和义工们的热切期盼中,静修营主题讲座终于开始了!戒幢讲堂内座无虚席,乐声清净悠远。讲座由净智法师主持,佛子们敬献香、花、灯,恭请西园寺首座、静修营导师济群法师升座开示。
  本次讲座的主题是《佛教徒的人生态度》。在为时三天的讲座中,导师将从八个方面,为我们深度解析佛教徒应该具备的正确人生态度,厘清人们长期以来对佛教的各种误解。
  第一,消极还是积极
  消极和积极代表对人生、对世界的态度。前者看得虚无,易流于断见;后者看得实在,易落入常见。很多人认为佛教消极,主要来自三方面的误解:第一是出家制度,出家人放弃世俗生活和对感情、财富、地位的追求,从世间标准看,给人消极的印象。其次是生活方式,出家人追求简单、朴素的生活。第三是处世态度,出家人与世无争,尤其是佛教中的忍辱法门,让人误以为学佛是消极的逃避。
  接着,法师从几方面说明,佛教是积极而非消极的。首先,佛教强调发愿。每位菩萨在因地都发下大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琉璃光如来的十二大愿,地藏王菩萨的“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等。可见,学佛者有更高的精神追求。其次,佛弟子要积极研究经论,开启空性智慧,了悟生命真相,承担人生使命。佛教史上,就记载了无数祖师大德为法忘躯的感人事迹。普通人认为佛教消极,是以世俗标准得出的结论。事实上,是不了解佛教在世间的意义和价值。真正的佛教徒是非常积极的。
  第二,悲观还是乐观
  悲观和乐观代表对世界的认识。乐观有两种,遇到挫折就变成悲观的,其实是肤浅而盲目的乐观;而乐于选择正向智慧,凡事积极面对,才是值得学习和鼓励的乐观。
  世人认为佛教悲观,主要来自“人生是苦”的教义。其实,佛陀之所以说苦,因为凡夫生命是以迷惑和烦恼为基础,是制造痛苦的永动机。所以,这是一种如实的认识,而非对人生的悲观情绪。同时,这种认识也来自对出家制度的误解。事实上,出家是探寻生命真相、追求人生价值的勇敢选择,通过修行摆脱迷惑,并帮助更多的人离苦得乐,走向觉醒。
  佛教从缘起看世界,认为一切存在都是条件的假相。虽不恒常,但也不是断灭的,其中蕴含着因缘因果。如果不了解轮回,生命是没有长度的;不了解心性,生命是没有深度的。通过修行,佛陀发现了觉醒之道,并引导一代又一代的佛弟子由此走向觉醒,使我们看到了典范、希望和方法,对人生充满信心,不再悲观。但佛教也不是乐观的。生命没有成就之前,乐观不起来;即便修行有成,依然不能乐观。因为无量众生还在轮回中饱受痛苦,需要帮助,这是大乘佛子的使命。真正的佛教徒不仅要自己解脱烦恼,还要对众生具有无限的慈悲。所以说,佛教既不是悲观,也不是乐观,而是中观的。
  讲座结束后,法师带领营员共同修习了菩提心仪轨。未来两天,主题讲座还将继续。
  佛教徒的人生态度,你具备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