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净衍   图│慧吉、李浩瀚

  九月,姑苏古刹西园,一群学子前来求道。在园内深处清幽禅意的一处讲堂,济群法师落座后,为学子们开宣《金刚经的智慧》。

觉性:内在的宝藏

  《金刚经》是家喻户晓的经典,历代文人学士诵读、书写,用以修身养性。在历史上,还有一部典籍和它关系密切,那就是《六祖坛经》,它是对金刚般若思想的诠释。话题就从这里开始。
  六祖慧能学佛,和《金刚经》很有关系。一次卖柴听闻此经,内心震撼,萌生求法求道的心。后来,他来到黄梅东山寺求法。五祖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慧能当下顿悟。他悟到了什么呢?那就是菩提自性。每个人的生命内在,都有一个觉悟本性。一旦悟到,即为觉者,从迷失中醒来。
  此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经名中蕴含佛法修行的关键内容,即通过大智慧就能到达彼岸。
  此岸,是生死轮回、烦恼痛苦;
  彼岸,是涅槃解脱、清静自在。
  此岸、彼岸,代表生命的两个状态,修行,就是要从生死轮回的此岸,走向解脱涅槃的彼岸。
  我们依靠什么才能从此岸到达彼岸?我们的生命有没有这种改变自己的能力?
  法师说:“我们是有改变自己的潜质的,那就是每个生命内在的般若智慧。”
  法师时而用问题启发大家,时而自在地笑起来。法堂中明净如水,似有般若舟楫泛起,带着大家继续深入这智慧的大海。

般若:无念、无住、无相

  六祖曾讲到修行的三个要领:无念为宗,无住为本,无相为体,这来自《金刚经》。其中有何深意?且听法师道来。
  《坛经·般若品》开篇即云,“菩提般若之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缘心迷,不能自悟。”每个人内在都有般若智慧,和三世诸佛无二无别,这是宇宙人生真相的大智慧,是可以解决生命迷惑烦恼的大智慧,是能带来永恒福祉的大智慧。为何我们看不到呢?因为迷。
  般若智慧是什么样子?它像虚空,是无限的。我们难以体会,因为被各种烦恼和情绪遮蔽,如果能审视这些烦恼和情绪,一旦跳出来,就能体会到心的空旷、开阔、无限,这才是我们的本心。此时,再回头看世界,念头如同虚空中的云彩,不会妨碍虚空。你即获得当下的自在。
  心,又如同一面明镜,这是一面广大无边、尽虚空遍法界的镜子,山河大地,尽显其中,而又不会被染污。无住,就是没有粘著,如雁过长空。要做到这一点,就要看到一切存在都是关系条件的假象,认识到世事梦幻,从而打破粘著,恰如经中所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心,有无相的特点,它没有形象、没有颜色,当我们审视自己的时候,就能看到心的本质。
  般若智慧,无相、无住、无念,它能生万物,能容万物,能摧毁烦恼迷惑,帮助我们获得清净自在,从此岸走向彼岸。这是《金刚经》给我们提供的核心价值。
  前念迷,则是众生;后念悟,则是佛。
  “成佛也不是很难吧。”法师说到这里,笑起来,法堂中,一种喜悦自在的气氛弥漫开来。

入世:开启智慧之旅

  讲台下,坐着求知若渴的一群企业家,他们带着困惑和期待而来。“如何才能将这种智慧用到生活中,指导创业、生活?”这是众人提的一个普遍的问题。
  《金刚经》是立足于菩萨道修行的智慧。
  在世间做事,我们的出发点是什么?我们首先要树立一种崇高的愿望,从自己觉悟,到帮助普天之下芸芸众生觉悟。现代的人,生命比较碎片化,我们要有愿力、目标和方向,生命就能沿着这个方向前行,走向生命的觉醒。我们还要去践行菩提心,让慈悲和智慧增长;另外,还要通过空性禅修,证得胜义菩提心。《金刚经》的修行,就是直接立足于胜义菩提心的修行。
  《金刚经》的开篇,也蕴含着佛法的修行。“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这样的开篇非常朴素,其中透显的道理是,吃饭、睡觉、搬柴、运水,一切的日常生活只要带着正念而行,都是修行,心也会越来越清净,水清月现,智慧开启。当我们感受到内心的自性光明,生命就会越来越幸福。
  做企业需要如何训练,才能开启智慧本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这是经文给出的修行的六项训练。可以将商场当做道场,首先要做正业,其次要遵循道德、讲究诚信。然后,要带着利他的心从事实业,在做事中保持专注和觉察,不陷入贪婪、我执等不善的念头中,这样不仅能增长慈悲心,还能得到社会大众的尊重和认可。
  另外,做企业,若只关注现实利益,就会导致急功近利、不择手段;如果能建立终极价值,做事中自有一份超然,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金刚经》还提醒我们,一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世人做事,容易陷入自我的重要感、优越感、主宰欲,这导致压力和焦虑。《金刚经》提醒我们不要陷入这些感觉中去。二是,要有无所得的心。做了很多事,就像没做一样,就不会有压力,内心很清净。
  说空道有,都是手段;开启智慧,方是目的。座下的学子们时而专注聆听,时而奋笔记之。《金刚经》的深邃义理,曾让多少人望之却步,更莫谈运用于生活。而在这法堂之中,法师轻松拈来,用生活的语言,融入经文的义理,佛法的智慧原来就在身边,就在当下。

  法师最后殷切嘱咐大家,人要改变过去看世界的模式并不容易,这需要一个次第学习过程,希望大家都能走上开启觉性的道路。
  窗外,日光竹影移动,转眼已两个小时。此堂、此时、此会,如同湖上的光影,聚了,又将散去。对行走在世间的人来说,西园问道之旅,是一次返归心灵的旅程。这是一个起点,它所通向的是一条宽广的路,路的那头是觉醒。每一颗心灵,是否接收到这智慧的甘露,让内心深处觉醒的种子苏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