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望摄影集《佛的足迹》序

济群法师

  佛法认为,我们虽然生活在同一个世界,但在本质上,又是活在属于自己的世界。换言之,我们看到的一切,并非所谓的客观世界,而是世界投射在各自认识上的影像。这些影像会受到观念、情绪和认识能力的改造,是独一无二的。其实,这不仅是佛法的观点,也是很多艺术家的共识,如“世界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等,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

  艺术家所做的,就是将他感受的影像,通过某种载体呈现出来,在满足自我精神需求的同时,与更多人分享他眼中的世界。绘画如此,音乐如此,摄影如此,乃至一切艺术创作,莫不如此。人类之所以拥有丰富的艺术宝藏,固然有技艺的传承,但更离不开作品传达的精神内涵,这才是艺术有别于技术的关键所在。
  张望给我们带来的,是他眼中的佛门。或者说,是他心中理想的精神世界——一个安住红尘而又红尘不到的清凉之地。那些安谧的画面,仿佛一片寂静中传来的远钟,若有若无,又余音不绝,让人在触动心弦的同时,油然而生向往之情。
  这样一种传达,让人们内心沉睡的那片净土被唤醒,变得清晰而有迹可循。我想,这正是张望的佛门摄影在网上被广泛转载、盛传不衰的重要原因。今天这个时代,物质空前丰富,资讯汹涌而来,可以说,处处都是“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的场景再现,而作者却用一幅幅梵刹僧影,带人走进另一个世界。让我们看到,不论这个世界多么喧嚣嘈杂,还有这样一个晨钟暮鼓、超凡脱俗的所在;不论这个时代多么现实功利,还有这样一群舍俗离家、献身真理的佛子。
  在张望最广为人知的那批作品中,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色调单纯,在记录的基础上,通过他对佛法的理解,以适当的减法进行表现,从而凸显佛寺的纯净之美,庄严之美。这是对现实的提炼和升华,从某种意义上说,和佛法修行中的转染成净有相通之处。二是虚实有度,擅长使用光影、云雾、水月来经营画面,使作品有一种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超然气质。这种表现形式,也契合佛法对世界的解读。佛陀告诉我们,这个森罗万象的大千世界,不过是一些因缘和合的假象罢了,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从这个角度看,摄影只是在这些虚幻影像中截取的一个片段而已,可谓影中之影。所以,用虚幻的光影来表现这一题材,会有一种呼之欲出的灵动,又有一种飘然尘外的幽远。
  张望拍摄佛门的十五年来,成果丰硕,深受社会各界好评。我觉得,除了作品本身的艺术性和技术性之外,他的成功主要在于,呈现了一个令人憧憬的精神世界。在这点上,他的把握是准确的。文以载道,摄影也是一个载体。在这个载体中,需要有认识的高度,也需要相应的专业技术,两者缺一不可。修行同样如此,其中,认识的高度是见地,即佛法看待宇宙人生的观念;技术的部分是禅修,即调整心行的方法。只要具足正见,掌握技术,便能拥有透彻诸法实相的慧眼,那就不仅是载道,而能证道了。事实上,这才是学佛真正要做的大事。倘能如此,娑婆当下就是净土。
  愿所有与本书结缘的人,都能追随佛的足迹,走入佛门,走上菩提之路。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