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通达位
通达位,即见道。在大乘佛法中,不仅唯识宗说到五位的内容,其他宗派也有类似说法。见道以前都是凡夫,其中又有内凡和外凡之分。只有在见道并亲证宇宙人生的真相后,才能成为圣贤。而见道又以正见和禅定为基础,两者缺一不可。外道有禅定却无正见,不能引发生命中的根本智慧,乃至沉溺定乐之中。即使引发种种神通,若知见不正,反会造作诸业。”但是,仅有正见而无禅定也不行,因为开发智慧须以禅定为基础。《唯识三十论》曰: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
“若时于所缘,智都无所得。”在加行位中,通过暖、顶、忍、世第一位,寻思观察诸法名、义的自性、差别,成就四如实智,认识到所缘外境是空,能缘妄心亦是空,即《心经》所说的“无智亦无得”。此时,于所缘境及能缘智都无所得。
“尔时住唯识”,即亲证唯识实性,也就是见道。“离二取相故”的二取相,是为能取相执及所取相执。菩萨安住于空性,于依他起的见相分,不起二取之执。
通达位是建立在能所双亡的基础上。其次第是:(一)认识到一切所缘境界都是有情内心迷惑的显现,都不离识。(二)认识到凡夫所执的我相、法相,客观上根本不存在,通达所取相是空的。(三)认识到能取的心与境是相互依托的,境无故识无。(四)了知能、所执空,安住于无所得的广大智中,于依他所起的见、相二分不起二执。
四、修道位
无始以来,我们都在无明大梦中,如今通过加行位的努力终于见道。但见道后还需进一步修道,因为无漏智慧虽已开发,但二执、二障还在,佛果功德也有待开发。这一过程,需要通过修道位完成。《唯识三十论》曰:
无得不思议,是出世间智,舍二粗重故,便证得转依。
“无得”,是无所得的智慧,为根本智,无漏智。无漏智慧超越语言和思维的范畴,无法以语言表达,也无法以思维考量,故名“不思议”。又因其超越世间,亦名“出世间智”。
见道之后,并不意味着能永远保有这一状态。生命有两大系统,一是有漏妄识的系统,一是无漏智慧的系统。虽然无漏系统在见道后就开始产生作用,但有漏系统的活动并未因此停止,仍在主导有情生命的延续。所以,见道后应不断修行,使无漏系统的作用时间不断延长,有漏系统的作用时间逐步递减。到第五地、第六地,无漏系统的作用基本取代有漏系统。至第七地,尚为有功用地,还须继续努力。而第八地则为无功用地,已不须进行任何努力,故此地又名不退转地。当然彻底舍弃有漏的妄识还要到金刚道后。
“舍二粗重故”,二粗重即二障种子。在十地修行中,一方面要不断修习空性,消融二障种子;一方面要修习六度四摄的利他行,成就慈悲品质。为利益无量众生,菩萨还须从五明处学,成就种种差别智慧。二障中,烦恼障能障碍涅槃的证得,所知障将障碍菩提的成就。舍去二障种子,方能证得转依。
“便证得转依”,转依的内容包含几个方面:首先是能转道,要以智慧的力量去转变,包括加行智、根本智和后得智。其中,真正产生作用的是根本智和后得智,因为加行智是有漏的。其次是所转依,包括持种依和迷悟依。持种依,就是转变作为生命载体的阿赖耶识。迷悟依就是真如,迷了真如就流转生死,悟了真如就解脱生死。所以,持种依是转染成净,迷悟依是转迷为悟。第三是所转得,即转舍二障种子,将之从生命中清除干净。所转得也有两种,一是所显得,一是所生得。所显得即大涅槃,作为涅槃建立基础的空性是本来存在的,开显出来即可。所生得就是菩提,以无漏种子为因而修行成就。
菩萨道的修行主要有两大内容:一是修慈悲,一是修智慧。佛陀品质是由悲、智两大要素构成,所谓有智无悲是名二乘,有悲无智是曰凡夫,悲智双运乃名菩萨。所以,菩萨道的修行应从慈悲和智慧两方面着手。修慈悲是以发菩提心为基础,修习利益一切众生之行,在利他过程中成就并圆满慈悲。菩萨行的内容,主要归纳为六度,前五度为方便,般若度为慧,两者相辅相成。是故宗大师《略 论》中明确指出:“方便与慧,随学一分,不能成佛。”菩萨道的修行,正是通过不断修习方便与慧,最终圆成佛果。
五、究竟位
《法华经》云:“唯佛与佛乃能究竟诸法实相。”菩萨登上初地后,还得通过修道位的努力,才能圆满证得唯识性,彻底断除生命中的二执、二障,转变有漏生命,成就佛果的种种无漏功德,最终到达究竟位。《唯识三十论》曰:
此即无漏界,不思议善常,安乐解脱身,大牟尼名法。
“此”是指前面所说的两种转依果,也就是真涅槃和大菩提。
真涅槃为所显得,涅槃之体为真如。真如本来清净,但为客尘二障所遮蔽,不得显现。菩萨在修道位的过程中,不断作空性观修,把二障断除干净,清净真如得以完全开显,乃能证得大涅槃。
大菩提为所生得,菩提之体为无漏智,无漏智依无漏种子而生。无始以来,无漏种子法尔存在于第八识中,但为二障所碍不能生起。菩萨在修行过程中,通过闻思经教,勤修戒定慧,逐渐扫除二执、二障,引生无漏智。并在修道位不断观修空性,使无漏智力量日益增大,终成大菩提之果。大菩提有四智相应心品:
(一)大圆镜智相应心品:是转变有漏第八识聚而成。有漏第八识为现种依持,转成无漏识后成就大圆镜智,为无漏种和佛果功德生起所依,变现自受用身土影相,犹如大圆镜中显现种种色相。
(二)平等性智相应心品:转变有漏第七识聚而成。此识在有漏位执第八见分为我,是分辨自他、制造不平等的根源。转成无漏识后成就平等性智,消除我执,内证平等理性,视一切有情及诸法平等,起大慈悲,随十地菩萨所乐,变现他受用身土,使他受用法乐。
(三)妙观察智相应心品:转变有漏第六识聚而成。此心转成无漏识后成就妙观察智,善能观察诸法自相共相,能生无量总持定门,成就种种功德珍宝,于大法会能现无边作用差别,说法断疑,利乐无边有情。
(四)成所作智相应心品:转变有漏前五识聚而成。此心转成无漏识后成就成所作智,为欲利乐地前菩萨、二乘凡夫等一切有情,示现种种身土变化三业,随本愿力成办种种利他之事。
“无漏界”二转依果无上菩提,性唯无漏,因此说“此即无漏界”。漏,是漏泄之义,为烦恼异名。无漏即没有烦恼,没有缺陷,清净圆满。
“善”,菩提涅槃之果远离二执、二障,清净无染,尽未来际饶益一切有情,成就无边的利益和安乐,故名为善。
“常”,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恒常,而是不生不灭,非有非无,超越二元对待的法性身,即佛陀证得的法身。又因悲愿无尽,尽未来际利乐有情,故名曰常。
“安乐”,是远离一切痛苦、烦恼、执著,不仅自己得大自在,同时也令一切众生得大自在,所以佛陀是大解脱、大自在的圣者。
“解脱身”,唯解脱烦恼,未能成就无量功德,是声闻成就的果位。
“大牟尼”,意为寂默,寂是寂灭烦恼,默是离言绝相,指佛陀净除二障,圆证法性,成就无上的寂默。由此证得之身,不同于声闻的解脱身,而是法身。
“法”,为诸功德法所依之身,为三身。
(一)自性身:即法身、法性身,是如来所证空性之理体,为受用、变化身生起所依,障无不尽,德无不圆,所居为法性土。
(二)受用身:有自受用身和他受用身两种。自受用身,是佛陀三大阿僧祇劫修习无边胜因所感,恒自受用广大法乐,是自证圆满的实智身,所居国土为自受用土。而他受用身则是佛陀为地上菩萨所现。
(三)变化身:是佛陀为地前菩萨、二乘凡夫等有情随机示现的身相,成办种种利生事业,所居土为变化土,通于净秽,是成所作智所现。
圆满的佛果就是三身四智,能断除一切烦恼,成就一切智慧,具足一切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