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导师于报恩寺《菩提心的修行》讲座侧记

文│正戒、法姝   图│觉彬、觉峰

  阳春三月,桃红梨白,古老的报恩寺一派春天的气息。3月25日下午1点,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济群法师在报恩讲堂为信众开讲《菩提心的修行》。现场座无虚席,信众们殷切期盼着这一场润泽心灵的初春法雨。

“小汽车”和“大轮船”

  什么是世间最有价值的心,宇宙中最殊胜的是什么心?
  法师指出,佛法分为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小乘佛法就像小汽车,只能运载少量人,而大乘佛法则像高铁或大轮船,可以带领一切众生从生死的此岸到达涅槃的彼岸。
  区分大乘还是小乘的关键在于发心。如布施,以增上善心布施,是人天乘的修行;以出离心布施,是声闻乘的修行;以菩提心布施,那才是大乘的修行。虽然所做的事一样,但因发心不同,结果也完全不同。懂得发菩提心,所有的修行都会成为大乘,所以,发心非常重要。
  菩提心,是利益一切众生的心,是世间最有价值的心,是宇宙中最殊胜的心。

“整容”和“整心”

  人们的共同愿望是什么?世间公认最美的人是谁?
  我们每个人都有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希望打造一个更美好的自己,但我们却忘了,究竟什么才代表自己,怎样才能成为更好的自己?
  导师开示,你是什么,比你拥有什么更重要。唯有内在的心才代表真正的自己。凡夫无明,唯求外在,专注于身体和物质,甚至不惜用整容等方式来追求所谓的美好,唯独忘记了能代表自己的不是外在,而是我们的心。
  如何整心?那就需要完善我们的生命品质,向佛菩萨学习,因为佛菩萨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人。佛菩萨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具足智慧和慈悲。我们不但要礼拜佛菩萨,更重要的是向佛菩萨学习,慢慢地向佛菩萨的生命品质靠拢,终有一天,我们也能成为佛菩萨那样最美的人。

“出世”和“入世”

  佛教是消极避世的吗?我们该用什么样的心入世修行?
  很多人虽然学习大乘经典,但并没有落实大乘精神,不关心芸芸众生,更没有想过带领一切众生成就佛道,实质还是为小乘。这也直接导致人们对佛教心存误解,认为佛教是出世的,消极的,对社会没有什么用的。究其原因,是忽略了对菩提心的学习和修行。
  大乘佛教提倡发菩提心,行菩萨道。它的重要特点,是有一份积极入世、利益一切众生的发心和情怀,同时还要保有一份出世的超然。如莲花般出淤泥而不染,虽在滚滚红尘,但不会陷入其中。这就是“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
  现场信众问道,在生活工作中发利他心帮助他人,是否会助长对方的贪心,消耗对方的福报?该怎么权衡利弊?济群导师开示:这就需要智慧地去思考,帮助对方时,是助长了对方的贪心,还是帮助他解决了困难。多修习佛法,就能“慧生愚痴即当无”。

“一块饼”和“七块饼”

  如果把修行比作吃饼,吃到第七个饼才饱,那么前六个还需要吃吗?
  修行不是一个点,而是一条路。一个人吃第七个饼才饱,觉得很后悔,认为前面六个白吃了,这显然是不对的。如果不吃前六个,第七个其实就是第一个。所以,修行需要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要重视见地、基础和次第。
  针对汉传佛教禅宗讲的一步到位、明心见性、顿悟等法门,导师指出,那只适合善根利智的修行者。事实上,自唐宋后,大众文化、根基都在不断衰退,尤其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不讲基础和次第,只停留在口头禅,心行跟不上,根基不够,又没有大善知识的引领,多数人是悟不起来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更要“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要渐修,要重视次第。导师也说到,人的根基不是绝对的,通过有次第、有方法的修行,钝根也能变成利根。

“换汤”和“换药”

  我们要解脱的是什么?是否每个人都需要解脱?
  导师开示:我们要解脱的是迷惑和烦恼,因为这是生死轮回的根源。并提醒大众,解脱不是从一个空间换到另外一个空间,或者换个环境就是解脱,那只是“换汤不换药”。所谓出离心,从表面上看出离的是世俗的家,五欲六尘,但实质上,是出离内心的迷惑和烦恼。
  一个人追求什么,和智慧有关。如果对生命有过审视,就会明白,生命的觉醒才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事。“志当存高远”,发菩提心是开发觉醒的心,是崇高的愿望和志向。
  我们每个人都想解脱,但并没有意识到应该从根本上解决烦恼和迷惑,往往只是不断地解决问题,然后制造更多新的问题。所以,我们一方面需要修空性见来成就智慧,完成解脱;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修菩提心来成就慈悲。两者缺一不可。

“有限”与“无限”

  如何修习菩提心,如何将有限的凡夫心转变为无限的慈悲心?
  导师说,修行要有正确的方法。三级修学,即是通过服务大众模式修习慈悲,通过修学模式成就智慧,是一套有次第、有方法的学佛套路,也是非常契合当今学人根基的学佛方式。
  每个凡夫生命内在都具足智慧觉悟的本性,都有自我拯救的能力。佛与众生的差别,是凡夫心和菩提心的差别,只在迷悟间。凡夫的心量是狭隘的,而佛菩萨的心则是无限的。
  导师教导大众,要向普贤菩萨学习,以“普贤行愿”为基础,以无限的时间、空间作为所缘对象,去除狭隘的设定。当我们打开心量,就会像虚空容纳万物般,接纳一切众生,我们的心就能从有限走向无限。导师笑说,今天传授的是无上大法。音声刚落,现场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近两个小时的讲座在不觉中已近尾声,现场的信众们更是意犹未尽,一个个困惑在法师的智慧开示下,化解于无形。
  春风吹拂,北塔飞檐上的铃声清亮悠远,沁入心脾的法音不断在心中回荡,久久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