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湛
2014年7月11-13日,“中国梵净山生态文明与佛教文化论坛”在贵州铜仁隆重举行,主题为“铜仁生态美,梵净天下灵”。来自北京、重庆、江苏等地及港澳地区300多名专家学者、大德高僧,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与佛教文化进行学术研讨。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泰国前副总理兼外长素拉杰·沙田泰、国家宗教局副局长陈宗荣、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叶小文及当地政府领导在开幕式发言。
7月13日上午,戒幢佛学研究所所长上济下群法师应邀作了“心灵环保与生态环境”的主题讲座。环保问题是当今社会的重要问题,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生存环境日趋恶化,空气、水源、土地的污染,已严重影响到人类生活,并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对于这一问题,法师从四个方面做了深度阐释,分别是: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克服欲望和贪婪;尊重自然,爱护生命;纠正幸福观念,建立精神追求。
一、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师从西方的“人类中心论”和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说起,重点介绍了佛教的缘起因果、依正二报、众生平等、无情有性等思想。缘起因果告诉我们,世间没有不依赖条件的存在。《华严经》的“一即一切”则说明,一切存在都和整个宇宙息息相关。人类的所有行为都会带来两种结果,表现在自身,就是正报;表现在环境,就是依报。所以环境和人的行为有关,善行会有善的回应,恶行会有恶的效应。在认识世界时,我们并非单纯的观察者,同时也是参与者。所以佛教提倡尊重生命,包括对山河大地、一草一木,都要存敬畏之心。这些思想对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智慧的思路,有助于保护生态环境。
二、克服欲望和贪婪: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人的欲望和贪婪,以及由此形成的生活方式。因为欲望膨胀,就向大自然任意索取,毫无节制,不仅累了自己,更累了自然。佛教提倡少欲、惜福的观念,认为生存和福报有关。而地球就是我们共同的福报,如果不加珍惜,福报耗尽,就意味着人类无法在地球继续生存。所以,我们要对自然提供的生存环境怀有感恩珍惜之心。
三、尊重自然、爱护生命:肆意破坏环境、伤害动物,导致野生动物大量灭绝,将使人类成为孤家寡人;而大量发展畜牧业,也是导致杀生和生态环境破坏的重要原因。佛教提出的不杀生,既是对众生的慈悲,也是对生态环境的慈悲。素食的意义也在于此,这不仅是慈悲的修行,也是环保、健康的生活方式。
四、纠正幸福观念,建立精神追求:环境恶化的根源,在于人们对幸福的错误解读。幸福是一种满足感,和需求有关,但关键在于能够感受幸福的心。现代人往往不是没有幸福的条件,而是没有幸福的能力。当人没有精神追求时,会把追求物质当做一切,从而不择手段地对待他人,破坏资源。所以我们要建设精神文明,建立正向的心灵追求。有什么样的心态,比拥有什么样的物质财富重要得多。第一届世界佛教论坛的口号,就是“和谐世界,从心开始”。我们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创造一个什么样的世界,所谓“心安则众生安,心平则天下平,心净则国土净”。
最后,济群法师就经济开发的现状提出了建议。有的开发造成了各种污染,山河破碎,满目疮痍;有的则很重视对生态的保护,与自然和谐相处。两种不同的做法,取决于两种不同的观念。法师认为,梵净山以弘扬佛教文化来发展生态的做法很好,同时也指出:作为佛教来说,生产的是精神财富,而不是物质财富,对此必须有正确定位,保证佛教的纯正性和公益性。如果把佛教和经济发展混淆起来,就会导致佛教的商业化和庸俗化,这样的信仰是不能被大众接受的,最终也无法带来经济利益。这是发展的关键所在,不可偏离。
本次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温金玉教授主持。温教授说:济群法师雷音狮吼,使佛陀的声音在我们这样一个时空间更加洪亮。今天聆听济群法师讲座,洗涤心灵,无上清凉。法师所说的缘起论、善待万物、报恩思想等,对梵净山的未来发展有重要意义。环境保护,更多要从心上做文章。希望未来正心正行,在文化发展、经济发展上越来越好。
论坛期间,许嘉璐先生专程和济群法师作了深度交流,从不同角度,就继承佛教传统和佛教在当代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