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导师出席“海上丝绸之路与岭南佛教文化高峰论坛”
文/净碧 摄影/善星、耀涛
2016年1月16日上午,一场以“都市寺院的社会责任”为主题的佛教文化交流论坛在广州大佛寺举行。尽管室外寒冬冷雨,但论坛会场却禅意萦绕,温暖人心。
本次论坛的主讲嘉宾均为大家耳熟能详的著名法师和学者,分别是明生法师、济群法师、静波法师、耀智法师、游祥洲教授、宣方教授等。诸位高僧大德、佛教学者聚首一堂,共同探讨都市寺院的社会责任与实践方案。
首先,世界佛教联谊会的秘书长派乐普先生为此次论坛致辞。他表示,今天谨代表世界佛教联谊会,很荣幸地参加此次盛会。岭南佛教文化在很长时间内对海上丝路文化有着重要影响和贡献,希望此次研讨活动可以促进亚洲各国和各区域的利益,缩短文化差距,使彼此的文化交流获得更大成果,共同促进佛教对世界和平的贡献。派乐普先生代表世佛联预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取得丰硕结果。
论坛正式开始后,被称为“当代青年弘法圣斗士”的静波法师首先做主题发言——对都市佛教发展的困境与方式的思考。法师表达了对当代寺院乱象的感慨,对众生迷惑的无奈,以及对佛教前途的担忧。直接猛利的言辞间,透露出他对立场的坚守、对信仰的虔诚和对社会责任的担当。
随后是明生法师发言,他首先对静波法师的观点表示认同,并指出当下佛教寺院责任重大。针对人们对佛教存在误解及社会道德危机等现象,法师提出,当代寺院需要改革,除了要创造环境和营造佛教氛围,还要重视教育,提倡专修,培养弘法人才。明生法师在教言教,从传统出发,以太虚大师的思想为依据,总结出“道场以法门为灵魂,僧团建设以学修为尊严,慈善以布施为欢喜,以共同成长为目的”的精彩论点。
济群导师长期致力于佛法弘扬,深切体会到,随着当今社会的发展,大众对佛法的需求日益普遍,但教界的弘法力度却远远跟不上。对此,既要分析当代社会的需求及教界存在的问题,更需要每个寺院实实在在地身体力行,进行弘法方面的实践和探索。发言中,导师介绍了自己多年弘法的经验与思路:
第一,大力推广人生佛教方面的书籍,让没有信仰基础的人了解,佛法是人生的大智慧,可以通过理性而非信仰来接受。
第二,施设弘法平台。有条件的寺院可设置对外的茶室等场所,供信众读书、喝茶、交流、抄经等;还可以设置心理咨询室,在立足于佛法正见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学引导大众,倡导心灵环保。这些平台既有助于弘法,也是服务社会的一种方式。
第三,像基督教做礼拜一样,每个寺院都应该组织皈依共修,深化佛教徒对皈依的认识,强化三宝在佛教徒心中的分量和地位,作为信仰建设的基础。这点可作为寺院弘法的重要内容。
第四,让佛教节日成为一种教育方式。比如,观音菩萨圣诞可办成慈悲节,开展慈悲教育,让大家了解观音菩萨的慈悲精神。借佛教节日倡导佛教教育,进而通过教育完成信仰建设,而非单纯举办法会。
第五,每月举行斋戒共修,上午传授八关斋戒,下午念佛或禅修。现代人内心浮躁,他们都希望到寺院来静心并体验生活,如果能每月定期举办这类活动,可成为接引大众的有效方式。
第六,每周开办不同主题的读书会、沙龙活动,针对现实人生存在的各种问题,如幸福、财富、环保等,面向大众普及佛法,可进一步引导信众有次第地修学。
导师发言后,台湾知名学者游祥洲教授为大家做了坐地参方的分享。游教授阐述了台湾佛教发展的现状与寺院的弘法活动,并以佛光山的弘法工作为例,讲述了大众需求与寺院的社会责任,以及如何落实弘法工作具体举措。台湾佛教界的弘法非常成功,是大陆教界学习的榜样。
宣方教授长期从事当代佛教的调查与研究,收集了丰富的数据。他以自问自答的方式对都市佛教的社会责任予以解答,让大家对相关问题有了相对客观的了解。“理性给了我们怀疑和选择的能力,我们用它来寻找信仰。”宣方教授这样结束了他的论述。
5位法师及学者的发言,精准把握了本场论坛的核心议题。既有教理教义的支撑,也有具体落实的经验,把握当下社会的因缘,为都市佛教献言献策。
作为本次论坛的发起人,大佛寺耀智大和尚为本次“以教界为主,学术为辅”的论坛作总结发言。他对派乐普先生高度肯定本次论坛表示感谢,对各位法师及专家学者的献言献策和法布施十分赞叹,认为每位主讲嘉宾提出的可取观点,将有益于佛法落地、弘法利生。
本次论坛就寺院责任的重要性、大众学佛氛围建设的交流,令人耳目一新。在掌声与法喜中,论坛圆满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