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刊专访

  《禅》刊:法师这几年非常忙,却推掉繁忙法务,来生活禅夏令营做法布施,是什么因缘推动您一次次来这里弘法?

  济群法师:我1993年到这里讲课时,刚开始面向社会弘法不久。当时我在厦门闽南佛学院任教,和台湾佛教界接触比较多,受其理念影响,觉得弘扬佛法一定要走向高校,走向社会。
  弘法是出家人职责所在,另一方面,也代表社会的需要。净慧老和尚重视弘法,柏林寺夏令营提供了这样一个因缘,我也很乐意参与其中,通过这个机会和大家结缘。
  《禅》刊:净慧老和尚经常说,第一届夏令营授课的老师们,后来大都成为一方化主,并给营员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汉传佛教在太平天国后,不断遭到破坏,文革期间尤其严重,可以说是在废墟上恢复起来的。经过30年的发展,硬件建设基本告一段落,那么软件上,在汉传佛教发展的大背景下,如何看待老和尚提出的生活禅理念?
  济群法师:生活禅的理念,和太虚大师倡导的人间佛教,在思想上应该说有某种连接。佛法要走向社会,必须落实到生活中,用现代人最容易接受的方式来表现。唯有被社会接受,佛法才有生存的土壤,才得以广泛流传。这种认识代表了近代以来佛教发展的需要,所以,许多有识之士和大德长老,都以不同的方式为之努力。生活禅的倡导,在这方面可谓独树一帜。
  近代以来,大陆佛教历经种种灾难,刚从比较荒芜的状态下恢复起来。总体来看,教界很多人的认识还跟不上,多数寺院仍停留在传统观念,停留在建寺院、办法会等传统项目。净慧老和尚具有时代的眼光和开放的胸怀,根据佛法在当代弘扬的需要,提出生活禅的理念,这对佛教在现代的弘扬具有特殊意义。同时,对佛教走向社会,让更多人认识佛法,参与弘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禅》刊:生活禅理念提出20多年了,发展也好,推广也好,您认为我们需要从哪些方面努力或进一步完善?
  济群法师:关键在于我们对“生活禅”有什么样的定位。如果定位在结缘,或定位于佛法在现实社会的运用,让现代人更好地了解佛法,从这个角度而言,我觉得生活禅夏令营已经做得非常成功。每年成就这么多人,通过这样一个渠道、这样一种方式,接触佛法,建立信仰,乃至出家修行,并且持续了二十年,可以说功德无量。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如果我们希望生活禅在修行上形成一套有系统、有次第的内容,那么在未来的实践中,还需要做一些延伸和提升。我觉得,可以和佛教传统的禅法相结合,在生活禅理念的基础上,引导大众通过禅修实践,深化对佛教的认识,进而在心行上有所体证。
  《禅》刊:生活禅在社会、在居士范围内有一定影响,但在教界来看,影响还是非常有限的。老和尚提出生活禅当然有它深厚的背景,但我们在弘扬时没有把有些传统的禅法展现出来,或说力度还不够,所以显得不够深入。
  济群法师:关键在于两点,一是系统化,让大众了解佛法修学的核心要素,从而对佛法有整体认识,而不仅仅在某个局部契入。二是次第化,修学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的次第,没有基础的接引固然不行,但仅仅停留在这个阶段,就难以满足一部分人希望继续深入的需要。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后续服务还没有配备到位。
  《禅》刊:您认为,在弘法过程中急需做的是什么?弘法的重点在哪?
  济群法师:最迫切的,是需要培养出一批弘法人才,确实有见地,有实修,也懂得如何面向时代弘法。也就是说,我们应该针对佛教发展和社会大众的需要,建立明确的教育目标——在见地上怎么培养,在实修上怎么培养,在弘法能力上怎么培养。这样才能学以致用,真正担当续佛慧命的责任。而不是无计划、无目的、无次第地做着,也不管别人学了有没有效果。
  至于说到重点,我觉得,教界需要真正认识寺院的职能,那就是内修和外弘。寺院是成就出家人用功办道的场所,也是开展教育、弘扬佛法的平台,包括对四众弟子的教育,也包括面向社会大众的教育。要完成这一目标,既需要常规化的活动,也需要非常规化的活动。
  所谓常规化,类似基督教的做礼拜。每个寺院有责任为大众提供常规的宗教生活,以此满足信众的信仰需要,并使他们对佛法的认识得到提升。所谓非常规化,即每个道场要发挥不同特色,对信众进行引导,或侧重某一宗派的修学,或侧重禅修,或侧重慈善,形成较为深入的修学体系。这样的话,才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佛教的局面。
  如果光靠几个寺院在做,面对整个社会的需求,实在是杯水车薪。而且,目前这些弘法活动都是各自为政,没有联合起来形成规模,也难以提供进一步的后续服务。如果仅仅定位在短期结缘,作用是比较有限的,无法真正满足大众的修学需求。
  作为当代的出家人,我们不仅要明确内修外弘的本分,更要共同探索佛教在当代的弘法思路,以期形成规模化和体系化。只有这样,才能为大众提供有效的服务。
  《禅》刊:法师自1997年就开始培养人才。老和尚在2011年黄梅老祖寺开生活禅研讨会时,也提到您的做法,即主动从寺院围墙里走出去。您弘法的时候,语言转换方面做得非常好,让现代人都能听懂,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济群法师:这几年,我在教育和弘法方面做了一些尝试,重点是为大众提供一套修学模式,即如何学佛的方式方法。包括三级修学,目的也不是建立什么团体,而是让大家知道,应该如何进入修学之路,又如何走上正轨,主要是提供这样一种服务。
  在弘法过程中,我真切感受到社会大众对佛法日益增长的需要。与此对应的,则是教界在弘法方面的普遍薄弱。即使开展一些弘法活动,也往往是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很少能给信众提供系统引导。多数提供的只是一个点,比如这个教你坐禅,那个教你念经,诸如此类,缺乏系统和次第。这是我们需要反思和为之努力的。
  《禅》刊:法师的实践在汉传佛教界起了表率作用。与其叹无人,不如培养人。您身边的出家师父素质高的人才很多。如果从根本上去了解佛法,您认为什么样的人比较容易教育,是有基础的还是越空白越好?
  济群法师:僧伽教育会受到道场传统观念的影响,真正实施起来并不容易。而在居士教育这一块,没有什么条条框框,相对来说,落实起来就没有多少干扰。
  我们通常以为,受众的学佛时间越长,教育起来越容易。事实往往相反,有时可能没基础更容易契入。如果对方已经形成固有的观念方法,而这些观念方法又是错误的,反而会成为修学障碍。
  生命就是一个产品。我们现有的是凡夫品质,而学佛是要成就佛菩萨的品质。这个品质的形成是有规律的,也就是法门。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在传承过程中,受不同地区社会习俗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方便越来越多,引导修学的书籍也越来越多。所以,现代人学佛既方便,又不容易。面对汪洋大海般的知识,多数人都不得要领。或是执著一端,以偏概全;或是四处涉猎,浅尝辄止。
  佛法在弘化过程中,特别强调对机设教,这固然没错。但在无量法门的背后,其实可以找到共同的东西。就像一棵树,不管有多少枝叶,树干就一个。如果抓住树干,再来了解枝叶就很容易了。否则,总是从这个枝到那个枝,虽然了解到很多枝叶,最终却还是不得要领。
  佛法有南传、汉传、藏传三大语系,各自又有众多宗派,但不外乎是解脱道和菩萨道,前者强调自觉,后者强调自觉觉他。从这个角度来说,又可归纳为一条道路——那就是觉醒之道。从这个点上来认识,佛法就简单了。

【附:首届生活禅夏令营授课老师感言】

  编者按:二十年来,近百位法师老师来到生活禅夏令营,为大家作法布施,与大家进行佛法的交流。在生活禅夏令营二十届纪念大会上,有多位往届生活禅夏令营的授课法师和老师回来与我们分享这一刻的喜悦。本期《禅》刊特选登第一届生活禅夏令营的授课法师、老师在纪念大会上的感言。他们是见证了生活禅夏令营二十年的重要亲历者,他们的思考会带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济群法师:生活禅,是人间佛教弘扬的新尝试。首先,我怀着感恩之心,怀念净慧老和尚。在我成长的道路上,老和尚给了我很多教导、关心和支持,在此,我深深地感恩!
  自1993年参加第一届生活禅夏令营以来,转眼过了20年。在此期间,伴随我个人的成长,也伴随我弘法事业的开展,生活禅夏令营给我提供了一个学习、锻炼以及和大众结缘的平台。
  我们知道,佛法的大智慧,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如何让这份精神财富为净化社会产生作用?老和尚做出了大胆、积极的尝试,那就是生活禅。它既继承了传统的祖师禅,也是对人间佛教的新发展。老和尚的这种探索精神,正如千千万万的古代高僧大德一样,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使佛法能在中华大地上,在2500多年的流传过程中绵延不绝。这份精神是我们特别需要学习的。
  今天,政府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弘扬。如何发挥佛教的优良传统,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我们这一代法师责任重大。我们应该以老和尚的精神为榜样,把佛法真正落实到现实人生,为净化社会人心作出佛教界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