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发布


  • 《问道》收集了济群法师对学佛者及困惑者提出的问题的回答和解释。本书分八篇,以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分别从皈戒、人生、信仰、闻思、修证、生死、抉疑、社会来回答学佛者的疑问,启发学佛者关于人生的大智慧,帮助现代人减轻烦恼,从此走上幸福人生的道路。 [原文]

  • 《云水禅心》从近千条微博中精选200余条心灵语录,经由分类整理、翻译成英文,以双语形式出版。精心编排的“艺术笔记本”的形式,更方便读者随身携带,时刻警醒自身言行并记录参悟文字。 [原文]

  • 《在浮世》选自济群法师博客“人生智慧”栏目,立足于社会人生,对人们在生活中面临的种种困惑,以佛法智慧加以引导,帮助人们重新审视自己的身心,审视周围的世界,帮助人们抉择,孰是孰非,何去何从。不论您是否信佛,只要愿意聆听,愿意思考,一定能够从中得到启发。 [原文]

  • 《在岸边》选自济群法师博客“认识佛法”专栏。学佛的终极目标,是破迷开悟,明心见性,从生死此岸抵达涅槃彼岸,但因为历史、教育等种种原因,人们对佛教有着诸多的误解和怀疑。对于这些在岸边徘徊观望的人们,本书所收录的文章可以帮助您重新认识佛教,认识佛法僧三宝。 [原文]

  • 《在路上》选自济群法师博客“修学理路”专栏。学佛路上,有荆棘,有迷雾,有陷阱,有障碍,怎样才能在上下求索的漫漫旅途中顺利前行?需要向导,也需要灯塔。本书收录的内容特别针对已经走上修学之路的读者,涵盖戒定慧三学,可以帮助学人认清学佛的目标和步骤。 [原文]

  • 《在此刻》选自济群法师博客“我来问道”专栏,是以一问一答的方式呈现。其中,有些出自法师在各地讲座时的现场问答,有些出自教内外媒体的专访。从内容来看,兼有以上三本所涉及的范围,但因为是针对具体问题而作的回答,别有一种娓娓道来的亲切之感。 [原文]

  • 处事篇:信仰、因果、良心、道德;做人篇:分享、包容、结缘、解脱。 [原文]

  • 在大乘佛法中,菩提心与空性见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而在究竟意义上,空性与悲心原本是不二的,既无菩提心之外的空性见,亦无空性见之外的菩提心。 [原文]

  • 本书所以起名《认识与存在》,是因为《唯识三十论》 正是解决认识与存在的关系。世界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认识”与“存在”两个方面。那么,认识是什么?存在是什么?认识与存在的关系为何?是各自 独立,还是相互隶属?本论“三能变”部分,用大量篇幅,重点探讨了人类认识的奥秘——八识五十一心所。 [原文]

  • 我们对任何 一个宗派的学习,首先必须通过闻思获得中道见。拥有正见之后,才有能力去判断正与邪,才有能力去解读一切经教,才懂得如何着手修行,也才有能力认识人生。 拥有正见之后,我们才知道学佛要摆脱的是什么,要通达的又是什么。如果没有闻思的中道见作为修行指导,所谓修行无异是盲目的,结果难以想象。 [原文]

  • 自宗教政策落实以来,成绩虽是有目共睹的,但问题也在逐渐浮出水面,如大众修学无序、僧团管理混乱、弘法布教薄弱等等。若缺乏有效引导和整改力度,这些问题,将随着佛教的发展日益扩大。所以,在表面形势一片大好的今天,我们有必要深入反思,考量当今教界诸多问题的症结所在。 [原文]

  • 唯有真理、唯有正信才是破迷开悟的最佳利器。这又涉及到两个问题:首先,我们破除的是不是迷信?其次,我们用以破除它的武器是不是真理?否则的话,我们很可能是以一种迷信去破除另一种迷信,甚至是以迷信去障碍对真理的认识。 [原文]

  • 如果不了解佛教,就无法对中国文化有全面认识。如魏晋玄学,便深受佛教般若思想的影响,而隋唐哲学的内涵主要是佛学。此外,古代很多文学作品都蕴涵着佛理,流动着禅意。而佛教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的,佛教的传入和佛教造像的盛行,极大促进了中国雕塑、建筑、绘画艺术的发展。 [原文]

  • 生活是生命的表现形式,生死是一期生命的开始和终结。但人生最本质的东西,不是生活,不是生死,而是生命......学佛是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工程。学佛的过程,是生命从缺陷走向圆满的过程,是生命从烦恼痛苦走向解脱自在的过程,是从认识生命到彻底改善生命的过程。 [原文]

  • 我们的需求永无止境,对自然的消耗就会永无止境。人类要改变生存环境,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们的观念,回归到简单自然的生活方式。科技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但我们的生活并没有因此变得轻松。正相反,现代人普遍都感觉活得很累,在竞争的压力下不堪重负。我们不仅累了自己,更累了哺育我们的自然。 [原文]

  • 我们可能会失去财富,但不会失去智慧;我们可能会失去健康,但不会失去慈悲;我们可能会失去家庭,但不会失去爱心;我们可能会失去事业,但不会失去信仰。如果智慧、慈悲、爱心和信仰也会失去的话,那只是由于我们不加珍惜而选择了放弃。 [原文]

  • 学佛首先要具足正见,并对自己的心有正确认识,知道心理活动的状态、原理和规律。否则,所谓的心灵环保只能是我们的一厢情愿。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即使烦恼习气有着巨大的力量,只要我们以佛法作为杠杆,以正见作为支点,也能从根本上动摇它,并将它连根拔除。 [原文]

  • 自从来到这个世界,做人就贯穿了我们的一生。可以这么说,做人是我们终身的职业,这职业的特殊性还在于,我们无法请假,无法辞职,无法将属于自己的工作移交给别人。所以,如何将人生过得更好,过得更有意义,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也是我们每个人必须面对的首要问题。 [原文]

  • 我们不愿让心有片刻空闲,也属于不良习惯。世人习惯于忙碌,不肯将心念稍做停留。除工作、家务之外,还用各种娱乐打发所剩无几的业余时间,不断助长向外攀援的心,使我们只有在外境刺激中才感到充实,一旦稍有闲暇,就觉得空虚无聊。其实,这种所谓的充实是短暂而虚假的。 [原文]

  • 人类生活的本身就是取得认识的过程,而对世界的如实认识,正是一切认识最终抵达的目标所在。直至今日,科学对宇宙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它只能告诉我们:宇宙具有潜在的无限性。但这也从侧面印证了佛法对世界的认识:小世界是有量有边的,而十方微尘数世界,乃至整个宇宙却是无边无际的。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