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品质》专访
采访:慧月

  西园寺全名西园戒幢律寺,创建于元代至元年间(1264-1294)始名归元寺,距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它临闹市而无喧嚣,近尘寰而不污染,巧妙融合佛教殿堂与苏州园林为一体的寺院。2010年1月,寺内依山环水别具一格的“四面厅”茶楼在上海同修的发心努力下正式开始使用。

  试营业期间,已入深冬,清茶一杯,银杏遍地,我们聊到了“缘”这个话题。想想看,“缘”这个字,很神奇,潮涨潮落,冥冥之中似乎一切已注定。感情受挫,事业不顺,都会安慰自己和他人说“一切随缘”。但转念一想,既然一切“随缘”,还要“努力”二字做什么?果真一切“随缘”,个体的存在岂不是太过渺小与虚无?
  或者,此“缘”非彼“缘”。或者,对于“随缘”二字,我们一直误读了。
  善知识济群法师在一个冬日的阳光下,手中转动着刚从地上拾来的一片落叶,向我们娓娓道来关于“随缘”与“进取”的人生智慧……
  问:平常生活中,我们常认为一个人有进取心是好事,然而在佛教中,凡夫意义的“进取”却往往带着“执着”的色彩,请问“进取”和“执着”有什么区别?
  答:有些人认为佛教是消极的,担心一旦学佛会失去进取心,因而不敢走近佛教,其实这是对佛教的误解。从世俗意义上说,进取心是好事;从佛教角度看,进取心同样被肯定。任何一个真正学佛的人,首先要建立一种崇高的目标,然后为实现目标不断努力。佛弟子在修行时都要发菩提心,正如四弘誓愿所说:“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而每个菩萨在因地修行时,都曾经发过大愿,并为实现这些伟大愿望而精进不懈。
  进取与执著是什么关系呢?进取代表着人们有某种上进心,有某种向上的追求,比如学业、事业等。但我们在追求过程中,必然会介入自我,贴上我的标签,觉得我在追求。成就了,我很光彩;万一失败,就觉得我没面子。因为对我、对成就的执著和过分在乎,就会产生忧虑和焦躁。另外,我们对追求的事也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而那些在乎的事,重要性就更被夸大了,一旦不能成功,会很痛苦。我们也会执著自己的经验方法,以为这才是通往成就的最佳模式,从而变得自以为是,不能采纳他人意见。甚至在做事中,因为固执己见,产生对立冲突,使人活得很累。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这种执著也具有某些促进作用。
  佛法的修行,是要我们进取而不执著。《金刚经》的名言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无所住,是没有执著;而生其心,是有进取心。经中讲到菩萨要灭度无量无边众生,所谓“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这是说菩萨要帮助一切众生解除烦恼,从轮回中觉醒,但心中不能执著于众生相,也不能觉得我在度众生,所谓“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如果菩萨也像我们凡人一样,把所做的事看得很实在;觉得我在做事,我在度众生,就不是合格的菩萨了。
  但执著是凡人的习性,有进取心必然会伴随执著,有执著就会造成痛苦。想要进取而不为所累,就必须要有空性的智慧,认识到一切都是因缘所生。唯有这样,才能超越对现象的执著,心无所住,在积极进取的同时不失自在。
  问:我们常常会在失意的时候安慰自己说“随缘”,佛教中也讲“随缘”,那么“随缘”和刚才所提到的“进取”矛盾吗?
  答:佛教所说的随缘,通常是被人们误解了。随缘,似乎就等同于不做任何努力,是被动、消极的表现。这就把随缘和进取对立起来了,以为随缘就不思进取,进取就不能随缘,其实不然。
  佛教讲的随缘,其实是很智慧的。佛教对世界的认识,就是立足于因缘因果。任何一件事的成败,都离不开这四个字。其中,有客观条件,也有主观因素。当我们面对一件事的时候,如何随缘?这就要考量各种因素,审时度势,然后做出智慧选择,而不是一厢情愿。因为多数人都是很主观的,我们带着经验和观念的模式在看世界,带着执著和强烈的需求在选择,这样难免会产生片面认识。所以,佛教告诉我们要随缘。
  懂得随缘的人,才能更好地进取,才不至于一意孤行。在综合评估各种因素的前提下,采用最合理的方法,才有助于目标的实现。
  问:请您为我们开示“因上努力,果上随缘”这句话的含义。
  答:佛教讲因果。而平常人更多关注的是结果,羡慕别人的成就。可是成就从哪里来呢?任何成就都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都有它的前因后果,佛教中有一首十来偈,就说明了这个道理。所谓“端正者忍辱中来,贫穷者悭贪中来,高位者恭敬中来,下贱者骄慢中来,喑哑者诽谤中来,盲聋者不信中来,长寿者慈悲中来,短命者杀生中来,诸根不具者破戒中来,诸根具足者持戒中来“。可见,人生各种结果都不是偶然的,所以我们重视因上的努力。
  但多数人只在乎结果,为了得到某种利益,甚至不择手段,造下各种恶因。当这些恶因成熟时,便悔之晚矣。有句话叫做“菩萨畏因,众生畏果”,为什么呢?菩萨认识到因果的原理,看到众生的不幸,看到三恶道的悲惨,所以对自己的每个起心动念都会特别谨慎。因为他深深知道,不良的心行必定结出苦果。
  因此,以佛法智慧看待人生,告诉我们必须在因上努力。只要因缘具足,结果自然就会出现。如果不能成功,那只能说明因缘还不具足,还需要在因上继续努力。相反,把结果看得太重,就会患得患失。如果不肯在因上努力,那结果永远都不可能出现。
  “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同时也说明,当我们有了某种成就,这种结果也是众缘和合,是无常的,同时也不是可以永远拥有的。不要太执著,那只会带来痛苦。随缘也能让我们面对成功时有一份平常心。成功时不会把自己看得高人一等,失败了也不会有挫折感,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本文截稿时,2009年已悄然走到岁末,2010年帷幕徐启。“复旦人文智慧课堂”的传统年度活动——西园寺新年祈福传灯活动也即将开始。
  灯,象征佛法的智慧。传灯,寓意以灯光相续,把佛陀的智慧和慈悲传递到大众心中。在黑暗浊世中,若能以一灯传燃百千灯,唤醒众生本具的“如来种”,就能产生转变世道人心的巨大物质力量。
  谨祝每个人都找到心中智慧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