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现在是一个道德缺失的时代,事实上,这种缺失正在显现日益严重的后果,严重到任何人都无法漠视的地步。因为这种后果就在我们眼前——奶粉有毒了,新楼倒塌了,此外,还有充斥市场的种种假冒伪劣。甚至于,连象牙塔中的学术也在造假,也在变质。

  我们抱怨这个世界让人越来越看不懂,越来越不敢相信,为什么?这种乱象的根源,就在于我们失去了道德底线,失去了为人处事的标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有依儒家哲学建立的道德体系,佛教有依佛法正见建立的道德体系。遗憾的是,这些道德在我们的教育中已被闲置太久,忽略太久。以至于,很多人都将道德视为一件过时的、可以随手丢弃的废品。
  我们不知道怎样做人,更不知道怎样做一个有着道德标准的人,结果就是跟着感觉走。这个“感觉”,就是被不断放大的欲望。在这样的感觉驱使下,自然就是任意妄为,无所畏惧。
  各位都是做企业的,企业的发展需要有标准,产品的制造需要有标准,但我们往往忽略了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标准,那就是做人的标准。正因为缺乏做人的标准,最后,所有的标准就会被任意篡改,成为一个解释权在于“我”的说法。
  因为标准是由人来执行的,如果连做人的标准都没有,还可能建立其他标准吗?即使有,也不过是形同虚设的一纸空文。有句话叫做“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事实上,在道德被人们自觉遵循之前,这种对策必然是层出不穷的,必然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其实,建立一种标准并不难,关键是如何让这一标准行之有效?如果标准无法实施,那就是仅供参观的“标本”而已,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
  道德之所以能够产生作用,并不在于道德信条的本身,而在于它所依托的思想基础。若是没有为人认同的思想基础,所谓的“道德”,必然是表面的、空洞的、无法落到实处的。
  曾几何时,人人都在高喊“为人民服务”,但几乎是一夜间,这个口号就成了“为人民币服务”。为什么人们会如此轻易地抛弃曾经的道德信条?为什么人们在今天会觉得“为人民”是个笑话?原因就在于,我们曾经把道德架空了,让它成了一件没有内容的外衣,一个没有实质的包装。
  我们不知道“为人民服务”的意义在哪里,不知道遵循道德的价值在哪里,所以就会昧着良心做事,视道德为无物,甚至还会就会振振有词地诘问:良心多少钱一斤?道德多少钱一斤?
  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能,究竟是“为人民”还是“为人民币”服务,关键就在于,我们所认定的利是什么,害又是什么;在于我们所认定的、带来利益的是什么,造成危害的又是什么。
  从佛教角度来看,真正的利益,必然是与道德密切相关的,是以道德作为基础的。佛教认为,道德就是一种善的心理,健康的心理,这是一种对自他双方都有利益的心理,也是一种对眼前和未来都有利益的心理。
  所以,做人的道德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阻止不良心行,是为“诸恶莫作”;一是张扬健康心行,是为“众善奉行”。阻止不良心行,才能有清净的心灵环境,这是长养善行必不可少的基础。否则,即使能或多或少地做一些善行,也往往是染污的,夹杂种种烦恼的。
  我们每做一件事,都有内外两种结果。所谓外在结果,就是世间的成败得失。所谓内在结果,就是在做事过程中成就什么心行。如果仅仅是为个人名利而做,就会在发展事业的同时,使自我意识随之膨胀,希望不断证明我的强大,人为设置很多对立和冲突。所以,不少人虽然企业做得很大,却长期处在自己制造的压力和焦虑中,表面风光,内心纠结。
  如果我们是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去做事,是带着崇高的利他情怀去做事,就能把自己从个人的成败得失中解放出来。这样的做,就会在自利的同时利益他人,在利益他人的同时成就自己,使内在的良性心理得到发展。佛教提倡的慈悲心和菩提心,就是帮助我们建立一种崇高的利他主义情怀。
  所以说,我们首先要了解道德对于自身的价值。具备这个前提,才能更好地接受道德,遵循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