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策励精进的善因缘

  问:人生走到现在,对佛法所说的苦、空、无常有充分体会。我参加三级修学半年,每次分享都泪流满面,深知唯有佛法能救自己。我也发心承担义工行,给生活做减法,留出更多时间学法,但即使这样,修学态度还是有点吊儿郎当,总以不执著为借口。为什么我就不能勇猛精进呢?
  答:在修行路上,我们虽然看到了觉醒的价值,但同时还有无所不在的串习,而从外部环境看,整个社会都在支持贪嗔痴。面对这样的内外夹攻,必须不断斗争,为修学创造善缘。你现在所处的胶着状态,是不少人会经历的。如果不突破,就会随波逐流,失去向道之心。
  关于精进,佛法的提醒方式是思维暇满人身的义大难得,还有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等。有一篇《心匙》,对如何念死有发人深省的描述,经常听一听,随文入观,可以策励精进。此外还要学会管理时间,把每天的修学安排固定下来,以免晃晃悠悠,被惯性带着跑。三级修学重视氛围,有一群伙伴相互鼓励,也是修学的重要保障。但最关键的是有效修学,于法受益,这种法喜本身就是源源不断的动力。有句话叫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实学佛也是同样,要激发并保持对法的好乐。随着正念不断增长,就能战胜串习。

发愿要具体吗

  问:怎样发起愿菩提心?我觉得发愿的偈颂有些笼统,是否要有具体的愿望?此外,应该怎么观修?
  答:愿菩提心代表人生最为崇高的愿望——以成就无上菩提、帮助一切众生解除轮回痛苦为目标。因为它是终极目标,自然是笼统的。为了便于操作,个人可参照诸佛菩萨的发愿,如阿弥陀佛的四十八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并结合自身情况制定更为具体的愿望。发愿能否具足力量,关键在于这一愿望是否真切。唯有发自内心的愿望,才能在生命中产生作用,成为推动我们前行的力量。如果仅仅停留于口头,是不可能产生多少效果的。
  观修是闻法、思维后,对法义的进一步落实。如思维暇满义大、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都要通过观察修和安住修轮番进行。当所观境生起时,就可安住其中。当所观境开始模糊,又需要继续观察,直到境界清晰。通过这样的修习,对所学法义生起定解。关于此,我在《略 论》系列讲座中有较为详细的说明。若能仔细听下来,就清楚怎么修了。

学以致用才是真进步

  问:我参加三级修学时间不长,之前是零基础,看到有些师兄学识渊博,看过很多书,会念很多经,但我的佛法知识很少,经也不会念,很着急,怎么办?
  答:佛法有很多法门和经论,目的都是把我们导向觉醒。不论走哪一条,终点是一致的。路不在多,关键是走对。有很多知识,会念很多经,但所学能不能指向终点?有些人虽然学了不少,却在各条路之间绕来绕去,甚至绕得迷了路。这种情况不在少数。三级修学正是针对这些问题,立足佛法根本精神,为学人建立有次第的修学道路。只要上了路,就老老实实顺着指引走,不必东跑西跑,反而是最直接的。即使之前学了其他法门,这时也要暂时放下,先按课程安排学,等有了能力再融会贯通。
  只有真诚、认真、老实,才能稳步前行。如果浅尝辄止,或四处攀缘,是不容易学好的。从这个角度说,零基础并不是坏事。学佛不需要知道很多知识,关键是把每个阶段的法义学深入,从理解到接受,学一点就能用一点,改变一点,那才是真正的进步。

诵经离不开基础

  问:应该如何诵经?是否一部经一直读下去?
  答:是否一门深入地读进去,关键在于这部经是否适合你。不同经典,蕴含着不同的见地和修行原理。但我们要知道,修行是需要基础和次第的,比如皈依、发心、戒律,是修学任何法门都绕不开的。具备这些基础,进而选择一个法门修行,或念佛,或参禅,才会有比较好的效果。否则,一开始就抓住一部经或一句佛号念着,懵懵懂懂的,并不知道这样的念要建立什么见地,导向什么修行,解决什么问题,可能念了几十年还是不知所云,还是法不入心。原因何在?就在于基础不足,在于对这些经教、佛号理解得肤浅。倘若内心不曾和法相应,自然无法念得得力。所以,基础扎实和适合自己都很重要。

打坐怎么克服身体障碍

  问:打坐时怎么克服腿麻等问题?每次持续45分左右就坚持不住了,这一关怎么过?
  答:打坐的关键是善用其心,坐姿只是辅助用心的手段。正如我们讲般若正观,是要具备缘起、无自性空的认知,以此观照每个问题。从比量的思维,逐渐进入现量的正观。其中,现观通常以禅坐方式进行,而在比量的层面不一定要坐着,行住坐卧都可以用心。
  在打坐过程中,大部分人都会碰到腿痛的问题。至于每到一定时间就挺不过去,可能和身体状况有关,也可能和心理设定有关。其实开始不必一次坐很长时间,每座可以短一点,多坐几座,保持对禅修的好乐,而不是对此产生畏惧。养成禅修习惯后,觉得需要突破,就得有忍耐力。每次感觉自己坚持不了的时候,不要立刻下座,再坚持几分钟。此外,最好辅以相关的拉伸锻炼。只要下功夫,这个问题会逐步克服。

功夫需要训练

  问:怎样观察自己内心的念头?怎么让自己这方面的功夫深一些?
  答:戒定慧是佛法修学的常道,以戒为定慧之本。如果没有戒的保障,修行就很难得力。现代人生活丰富,信息庞杂,念头不知不觉就会被带跑。怎么办?首先要通过持戒建立简单有序的生活,当干扰少了,心清净了,就容易看到念头的来去。其次是通过禅修培养定力,这是需要反复训练的。功夫用熟了,观照力才会日益强大,对自己的所思所言所行清清楚楚。如果不刻意练习,就不会有观察念头的习惯,更无法持续、稳定地保持。古人学习强调“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学佛同样要不断地“摆脱错误,重复正确”,日积月累,才能练出功夫。

内外兼修,保持修学状态

  问:在红尘中修学,有各种诱惑和人情世故的干扰,物质生活又那么丰富,贪嗔痴时刻占据心灵。怎么保持良好的修学状态?
  答:最根本的动力是从佛法中受益。我们之所以被诱惑,被干扰,主要因为缺乏正念和定力。所学法义还是停留在书本,没有转化为自身观念,所以在面临对境时,产生作用的还是“我”,是贪嗔痴,而不是佛陀的教导。当内心的迷惑和烦恼减少,智慧和慈悲增加,认识到修学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力量。这种动力来自生命内在,不受外界干扰,是最为稳定的。
  但这是需要时间的,在真正受益前,离不开氛围的支持。三级修学不仅提供了有效引导,还特别重视营造氛围,让大家彼此加持。当一个人懈怠了,其他人就去推动他,支持他,互帮互扶,同愿同行。尤其是现在的大环境下,这种氛围就像小生态,可以让菩提幼苗得到有效保护。当然氛围不是现成的,要靠大家共同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