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于北京广化寺开讲《<心经>的禅观》

文│净衍    图│观尘、智器

  6月17日清晨,雷声滚滚,一场大雨让京城什刹海弥漫在一片烟雨蒙蒙之中。穿过老北京熟知的燕京八景“银锭观山”,沿着青石铺就的道路,走到胡同深处,一座始建于元代的佛刹——广化寺就在眼前。这里,一场直抵般若精髓的佛法盛宴正在进行,济群法师在此宣讲《心经》。
  《心经》,短短260多字,揽尽《大般若经》的精髓。言辞精炼,义理深邃,如此有名的经文,却有让人道不完、说不尽的内涵。法师说,修学佛法的目的是解脱,对空性的体认是最关键的环节,而《心经》能够帮助我们认识空性,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非常高级的禅观方法。如果说《金刚经》对于空性的修行基本上贯穿着整个菩萨道,那么《心经》,就是直接从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入手,径直抵达空性智慧。
  三个小时,说渊源,明辨析,讲故事,道义理,深入浅出,信手拈来,如此深奥的道理,听下来竟然毫不晦涩难懂。相反,整个法堂,弥漫着一种特别的清凉和喜悦。
  法师自言,虽然多次讲《心经》,但从没有结合《心经》讲这么多禅修的内容,这是一次特殊的分享。
  说至兴处,法师自己就笑起来,那笑声的背后,似乎传递了一个充满法喜的世界;
  说至甚深处,法师拈来一个故事,故事讲完理自明,座下听众忍不住欢欣鼓掌;
  说至不可说处,法师言语忽断,留白的几秒钟,让人久久回味。

渡:从此岸到彼岸的扁舟

  《心经》,一叶从此岸到彼岸的舟楫。
  《心经》,全名《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翻译过来即是通过智慧帮助我们到达彼岸。佛法,是觉醒的教育,帮助我们开启人生大智慧。八万四千法门中,《心经》提供了最直接的开智慧的道路。
  凡夫心,有迷和悟两个层面。迷,则无明,则贪嗔痴,则发展出凡夫的人格;悟,则明,则觉,则发展出佛菩萨的人格。两种生命状态,来自生命的两个基础点。迷,是此岸。悟,是彼岸。从此岸到彼岸有多远?可以是天地悬隔,也可在一念之间。佛法告诉我们,此岸在我们的内心,彼岸,也在我们的内心。当内心充满迷惑、充满烦恼时,当下的生命就在此岸。当内心没有迷惑、没有烦恼时,当下就在彼岸。
  《心经》,即从般若中观的视角帮助我们从认识每个现象的过程中,直接体认空性。从粘著和不自由的状态,进入自在的状态,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生命状态。
  那么,智慧的心灯点亮之后,它是什么模样?
  它如虚空,不是空无一物,而是了了分明,如同镜子,能照见一切。凡夫活在念头里,佛法的修行是要去认识念头背后的心,它是无限的,具有遍知的能力。
  它是无住的,没有粘著,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
  它能生万物,能含万物。
  说至此刻,法堂里似乎清风吹过。说不清,道不明,但心一经打开,眼前的楼座、墙壁、斗拱都不那么实在了,连着心中的念头、想法也都不那么实在了,就那么融入到了一种虚空中,和寺外那方圆十里的什刹海的水波云气化为一体。这法堂,不就是淼淼江湖中的一叶渡人的扁舟么?

观:开启空性慧的关键

  如何开启生命的智慧?一个字,观。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一句话,道尽了《心经》的宗旨。
  修行是要得大自在,而止观是关键。止,如同一碗浑水,静止半晌,尘埃落定,渐归分明。此刻,就可以看清楚水中的东西,生起观照的智慧。通过观照的智慧禅修,我们在念头中开始可以自主,甚至可以运用观智去平息内心的各种情绪和念头。当我们从观照般若契入实相般若,这时,虽然习气还在,情绪也会有,但影响就不大了。
  藉由观照的智慧来看我们对身材、相貌、健康等一切的执著,穿透现象,体认到当下的空性,从而解除生命中的迷惑和烦恼,最终成就解脱自在的人生。这是心经在修行上的纲领。
  中观智慧如何观察现象?法师拿起手中的水杯,“你说,这是杯子么?事实上,它是由无数条件构成的,离开这些条件,有没有客观独立的杯子?没有。” 用这种智慧去禅观,你就不会陷入执著。凡夫心总要在世界中寻找一个立足点,中观智慧扫荡一切,帮我们回归空性。

  他轻摇手中“心包太虚”的油纸扇笑道:观自在菩萨,一个多么令人向往的名字!

  听到这里,听众席笑声一片。

慧:从杯弓蛇影到解脱自在

  法师讲了一个故事。一个人去别人家做客,喝了一杯水,看到水中似乎有小蛇,回家惴惴不安,卧床不起。朋友知道了,带他到家中,重新给他一杯水,他看到其中弯曲的“小蛇”,原来是墙上弓箭的倒影,顿时放下,心病全无。
  凡夫,就是活在杯弓蛇影的世界里。对世界有错误的设定和期待,这是引发一切烦恼的原因。
  《心经》267个字中,三个字最多:空、无、不。这些虽是否定的词汇,但否定的不是现象世界,而是我们加诸现象世界的错误认识。佛法帮助我们建立了正确的认识,用缘起观察世界。对于身份、家庭、事业、感情、地位、人际关系,如果用《心经》的公式去观察,就能认识到,家庭不异空,空不异家庭,家庭即是空,空即是家庭;感情不异空,空不异感情……
  《心经》还可以引导我们观生死。凡夫心有生死的延续,而《心经》告诉我们,无无明乃至无无明尽,无老死乃至无老死尽。当我们体会到空性,就能在生死中超越。

  法师说,学习了般若正观,要把这些观念带入你的世界。一切存在,都遵循因缘因果,都是条件关系的假象,是缘起的。当你能这样认识后,就不会再陷入错误的设定中,不会再有烦恼焦虑。你能看到一切现象的如梦如幻,继而通达空性。所以,家庭、事业、商场,都是道场,每个有限的当下都通达无限,任何现象的本质都是空性。以一份清净心契入,便可获得看到实相的智慧。
  凡夫的世界里充满挂碍,每天胡思乱想,焦虑恐惧。而通过修行所达到的涅槃之美,是永恒的美,多么令人向往!在这样的境界中,生命的迷惑和烦恼都可被平息,会开显出觉醒自在的品质。
  禅修,如果能与《心经》的见地结合,就是帮我们通达空性的最佳武器。
  此刻,走廊、过厅都站满人的法堂,竟然有一种山林的空旷之感。雨停了,人散去,古雅的法堂,袅袅余音。七百年的道场,连接起两千多年的时空,都汇聚到此时、此刻。“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因缘际会,宣说心经禅观要义;
  此岸彼岸,雨中撑起般若舟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