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济群导师在5号仓库新禅堂的开示

文 | 观赢       图 | 法顺等

  5号仓库门口处,一片惊呼声中,济群导师持扇的身影赫然出现,一如既往的温暖笑容,一如既往的洒脱自在。沿着如水般的白色宣纸,导师溯流而上,走到了最前方。身后,一尊庄严的自在观音像,一张悬于高空的洁白宣纸,宛如瀑布自天边飞驰而下。
  有人说,最幸福的时刻,就是你最想见的人,睁眼就在眼前。10月1日下午,在第十五届菩提静修营首场西园雅集即将结束之时,导师灿然出现,带给营员和义工们无限惊喜。
  “大家知道什么叫自在吧?自在就是自己跟自己在一起。”除了惊喜还有欢笑,导师的第一句话就已让全场沸腾。
  认识和寻找真正的自己,是人类最大的问题。在当今物欲极度膨胀的社会,人们被五欲六尘牵着跑,整日活在妄想中,内心散乱迷失,早已找不到自己。导师从禅宗最重要的话头“什么是自己”开始,为营员和义工们做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开示。

  随心所欲的自由就是自在吗?
  导师说,所谓的自由多趋向于外在,而佛法的自在则更多关注于内在。真正的自在是在认识上没有困惑,内心没有烦恼。
  我是谁?生从何来,死往何去?生命的意义、世界的真相是什么?每个生命都有永恒的困惑,这也是哲学、宗教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若没有佛法的大智慧,这些困惑将无法从根本上得以解决。
  在寺院浓厚的宗教氛围中,很多人看似一点点静了下来,却没有挡住依旧向外驰骋、祈求的心,烦恼、执著如故。而空灵、安静的禅意氛围虽没有太多宗教形式,却很容易让人静心,令我们可以更快地接近自己,找到自己,安顿这颗躁动不安、装着八万四千烦恼的心,最终像佛陀一样得大自在。
  负责雅集布景的李娜师兄适时揭开了以宣纸作为背景的深意。长长的宣纸如一条无始无终的生命之河、智慧之河,自佛陀而来,流淌进众生的心里。导师是佛法的传承者、传播者。佛法虽历经风雨,仍代代相传,薪薪相续,离不开历代高僧大德们滴水穿石、殚精竭虑的愿心和坚持。
  在长期的弘法过程中,随着三级修学的开展,导师对寺院传统建筑的功能和风格做了深入反省和思考。导师认为,寺院的真正功能应该是教育、弘法和静修。殿堂式建筑可以让人产生神圣感、敬畏心,却容易拉开和世人的距离。
  而禅意建筑却可令人迅速融入,也易于大众理解和接受佛法。何谓禅意?导师将之浓缩为12个字,并作了精妙解读:无我,无相,无限,出世,寂静,超然。

无我,即不彰显自我

  中西方文化的定位和世间的成就都以突出、宣传自我为目的,而禅意建筑却相反。作为一名建筑师,他不应追求与众不同,应以无我的心,构建一个能令身心都舒适安宁的修行场所。

无相,即天人合一

  无相是指建筑、自然环境与人要做到天人合一,不能偏于一隅,而忽视其他。建筑固然是有相的,但佛法所说的无相,是指不执著于相,不陷于其中,打破二元对立,真正达到高度和谐与统一。

无限,即空

  禅意建筑的重要特点是空。它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颜色的种类,二是材料的选择。首先颜色的种类要少,东西也要简单,否则就会杂乱。凡夫心随境转,境空则心空。禅意建筑的目的,是希望人们从有限的空间体会到无限。
  另外还要注意材料的选择,每种材料都是一个能量场,会散发出不同的气场。有火气的材料会令人躁动,反之,一些古老的物件则会令人平和。
  看似轻描淡写的聊天里,处处蕴含珠玉良言。导师时时刻刻于点点滴滴处不厌其烦地教导着我们,静静地等待我们成长。孔子的弟子赞美老师“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万古圣贤同心啊!导师甘露遍洒,满室清风扑面。
  每一片云彩都是有限的,虚空却是无限的。心的念头亦如是。心是有限的,本性却是无限的。导师常劝我们多看天空,体会心的无限性,可内心若布满天罗地网,即使举头便见苍穹无限辽阔,也走不出自我的狭隘天地。禅就是帮助我们从心的有限中跳出来,回归无限。

出世,即境界

  出世可以体现出一种自然、朴素、空灵、宁静的禅的特质。
  对于入世太深的现代人来说,佛法的思想尤为重要。一方面帮助我们保有出世的超然,一方面就如这条河一样,要流入众生的大海中去,与众生休戚与共,但又不能粘著,所谓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

寂静,即安静

  所有的作品都是作者意识及思想境界的投射和呈现。内心充满世俗之心,他的作品一定是浮躁的。如果作者具备禅的修养,融入禅的意境,那么,这个作品一定是安静的。

超然,即自在

  只有心不再陷入妄想、五欲六尘和一切执著中,才可以真正做到超然物外,坐看云起。看到导师行云流水、云淡风轻的行仪,一颗颗习惯于红尘中上下翻滚的心也在不知不觉间平静了。
  导师可以幽居山上,倚修竹,听鸟声,却选择日夜为众生奔忙。谈起导师对仓库重建的用心,听者无不感动。从隔断的颜色、地板的挑选,导师都认真比对和调整,只为大家能够达到最好的禅修效果。
  导师慈爱、宽厚地看着营员们,一如他一直以来注视我们的样子。看着我们第一次捧起人生佛教丛书,看着我们迈进三级修学的大门,看着我们一天比一天幸福的笑容,他就是这样看着我们一点点打开自己的心房,让更多的人住进来。
  面对导师的慈悲,无以为报,唯有合唱一首《处世梵》供养恩师。此时,源于佛陀的智慧之河正静静流淌,阳光遍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