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在堪培拉护国报恩寺领众共修皈依

图文 | 德心

  2018年1月8日,澳洲弘法第二日。清晨的点点甘霖,仿佛善知识带来的法雨,清凉,润泽,沁人心脾。今天,济群法师将在护国报恩寺领众修习皈依。这是法师倡导皈依共修十四年来,首次走出国门的共修,意义深远。
  在多年弘法过程中,济群法师始终在思考汉传佛教的衰落之因。基于此,总结出佛法修学的五大要素,即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其中,又以皈依和发心为本。正如法师所说,皈依是佛法的根本,发心是修行的根本。本之不立,道将何生?

  如何才能立本?自2004年起,法师在各地多次开讲皈依修行,出版《皈依修学手册》,并特别编写了“皈依共修仪轨”,在僧团和信众中大力推广。于个人,修习皈依可以确立三宝在心目中的地位,增长信心道念;于佛教,修习皈依可以强化信仰建设,保障佛教的健康发展。如今,又将这颗法种带到了大洋彼岸。

  9:30,护国报恩寺大雄宝殿,皈依共修在《三宝歌》中庄严开始。“今乃知,唯此是,真正皈依处,尽形寿,献身命,信受勤奉行……”这耳熟能详的旋律,这琅琅上口的语句,曾经多少次唱响,但我们真的知道了吗?真的发愿奉行了吗?知道了几分?又奉行了多少?

  济群法师开示说:三宝有外在的住持三宝,还有内在的自性三宝。所以,皈依不是一次仪式就能完成的。参加皈依法会,只是对信仰的选择和确认,还需要不断巩固和深化,才能内化为自身品质,最终开启本自具足的觉性。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皈依三宝?如果认识不到其中意义,皈依是没有深度的。这正是不少人皈依多年依然故我,修行无法得力的原因所在。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取决于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如果没有思考,人生似乎有太多理由可以得过且过。可当我们想要探寻生命的终极价值,就会发现,世间所谓的价值都是短暂的,不究竟的。

  我们皈依的对象是佛法僧三宝。其中,佛是修行的榜样;法,是认识生命真相,成就解脱的方法;僧,是引导我们走在修行路上的老师。学佛,就是追随佛陀,走上他在二千多年前发现并亲历的觉醒之道。我们能否在这条路上顺利前行,关键就在于,有没有生起真切的皈依之心。
  人的内心有各种力量,什么才是主导?我们选择什么,舍弃什么?都取决于自身认识。如果对三宝功德认识不足,这种皈依必然是不清晰、不坚定的;如果在皈依后没有反复修习,不断巩固,三宝在心目中的分量就会逐渐淡化。

  所以,南传和藏传都很重视皈依的修行,汉传的早晚课诵中也有皈依的内容。遗憾的是,很多人对此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是流于形式地念一念。如何使皈依之心具足力量?在共修过程中,法师继续就仪轨的设置和内容,为大众进一步开示。

  其中,发心决定了修行的品质,而忏悔和供养则起到集资净障的作用,一方面扫清前行路上的障碍,一方面培植资粮,做足准备。尤其是依七支供,临摹普贤菩萨的广大愿心,更能打开心量,营造良好的心灵环境。这些都属于前行。

  正行的重点是唱诵“三皈依”。怎样才能发自内心,而不是有口无心地唱一唱?离不开观察修。通过思维暇满人身的重大意义,念死无常,念三恶道苦,忆念三宝功德,才能真正生起信心,确定以三宝作为人生的究竟依赖。
  心行调整到位,大众在法师引领下齐声唱诵。“南无布达耶,南无达玛耶,南无僧伽耶……”一句句,真真切切。这是对三宝的声声呼唤,是如子忆母般的呼唤,是生死旷野中求拯求救的呼唤。

  引罄声起……静默中,法师引导大众将心安住在佛陀身语意的功德中。佛陀的身功德,是他具足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陀的语功德,是他四十五年的谆谆教诲;佛陀的意功德,是他无量的慈悲和智慧……当心安住在佛陀的功德中,无形无相,又了了分明。仿佛第一次,离三宝是这么近,这么亲。
  最后是念诵五戒和四无量心,属于发愿。五戒是健康生活的指南,而四无量心则是通过慈悲喜舍,在祝福众生的同时,成就自身修行。

  一个多小时的开示和共修,让不少人热泪盈眶。是啊,我们虽然皈依了三宝,却常常忘记,这才是生命的最终归宿。此刻,在对三宝的呼唤中,让心回家,回到三宝的怀抱,不再远离,不再流浪。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对佛菩萨的忆念,何尝不是如此?
  愿一切众生安住在三宝的功德海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