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不忘出离心,常修菩提心

  问:佛法更重视出世还是入世?两种修行有先后次第吗?
  答:出世和入世,分别对应出离心和菩提心。表面看来,出和入是对立的。事实上,出离并不是离开世间或躲进深山,而是看透五欲六尘的虚幻,摆脱对世间的贪著,这才是轮回的真正根源。佛教以解脱为三乘修行的根本,不仅发出离心的声闻要解脱,发菩提心的菩萨同样需要解脱。只有断除烦恼,以超然的心态入世,才能更好地帮助众生。否则很可能是泥菩萨,还没帮到别人,自己就沦陷了。所以出世和入世是统一的。从根本上,都需要有出世之心,要解脱轮回。但入世是菩萨利他的途径,如果不和众生结缘,何以度化他们?
  至于先后次第,虽然菩提心是以出离心为基础,但并不是说,必须出离心圆满之后再修菩提心。尤其是对在家居士来说,有了一定基础后,就可以同时进行,不忘出离心,常修菩提心。当然,如果有条件静修一段时间会更好,心行可以更稳定。

利他心的度

  问:学佛要自利利他,但觉得自己功力不够,帮不了几位朋友,有时还受到伤害。利他心应该把握到什么程度?自己功力不够时怎么化解?
  答:利他的难度在于,会和我执发生冲突。所以生起利他心的前提,是真正认识到我执的过患和利他的意义。这样的认知非常重要。至于在利他过程中有没有合适的度,不能一概而论,和个人的修行、定位、能力有关。
  定位就是你对自己的要求,是不是想学做菩萨,能力则是你目前可以做到的最大程度,不同人会存在差异。比如菩萨戒说到,菩萨可以为利他献出自己的头目手足乃至生命,但这指的是登地菩萨,已经见到空性。在达到相应境界前,这么做反而有副作用。因为你对自己身体还很执著,献身之后会苦恼甚至退心,所以要衡量自己的能力。
  从佛法角度看,提升自己也是一种利他,当然前提是带着利他心提升自己。大乘皈敬颂的“我以所修诸功德,为利有情愿成佛”,就是告诉我们,修功德、成佛道都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众生。具备这样的见地后,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综合抉择,并不一定要对他人百依百顺。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就尽力做,否则也可以婉言拒绝并说明理由,不必过分勉强。当我们的发心、能力、境界差距较大时,强迫自己做些什么,于人于己都没有好处。当然,也可以在现有基础上适当突破一点,这样会进步更快。

愿心要真要切

  问:一直有很多人关心我、帮助我,但在他们困难时,我却无力帮助他们,感觉特别愧疚,不知该怎么办。如何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报恩?什么才是究竟的报恩方式?
  答:首先要根据自身能力尽量去做,同时要发菩提心,建立高尚的利他愿望。如果这种愿望非常强烈,能力会很快提高。就像带着目标去学习那样,有源源不断的动力。生起这样的愿心,利他的因缘也会不断出现。事实上,不论能力是大是小,只要有心,总能做点什么。有时哪怕没做什么具体的事,也能给对方传递慈悲,让对方感到温暖和关怀。关键是这份愿心要真切,确实是这么想,也强烈想要去做。不然的话,可能想过说过,感觉自己是个知恩图报的人就结束了,并没有进一步付诸行动。这是不行的。究竟的报恩方式,当然是引导他们通过学佛转迷为悟,彻底摆脱痛苦。但前提是你自己真正从佛法受益,这样才有说服力。

因为理解,所以慈悲

  问:我知道学佛人要有悲心,平时看到流浪动物就很想帮助,但看到需要帮助的人,反而没有帮助小动物的心那么强烈,只是觉得应该去做。这是为什么?
  答:这种现象其实不在少数,不少人会对动物心生慈悲,对人却不容易。原因有很多,主要是现在社会风气不好,负面新闻层出不穷,如助人者反被讹诈等,所以我们面对求助时,会本能地心生防备,生怕引发后续问题,结果慈悲就被各种担心取而代之了。此外,相对流浪动物来说,帮助人通常更复杂也难度更大,当慈悲不够强大时,就会有帮什么不帮什么的分别。即便同样是帮动物,多数人会帮猫而不会帮老虎,因为后者太难了,必须能力很强的人才帮得了。
  但慈悲心是可以培养的。我们要从缘起的立场,看待并理解人的一切差别。比如那些我们不喜欢的人,那些性格扭曲甚至道德败坏的人,他们之所以会这样,是来自长期的累积。事实上,他们自己就是不良心态和品行的最大受害者,然后才会波及他人。关于慈悲心的修行,要在理解、接纳的前提下不断训练。开始可能不太容易,需要说服自己去做,随着慈悲心的增长,就会主动承担。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么做也是在散播慈爱,总会有人受到感染,同样地回馈你,回馈他人,招感和谐友好的社会环境。大环境好了,互帮互助就是自然而然的,不必有多余的担心。那样的社会,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磨刀不误砍柴工

  问:我工作较忙,而且发愿组建义工团队,空闲时间很少。虽然我对三级修学的次第很感兴趣,但苦于没有固定时间修学,能不能自学?此外,我做的是面向社会的义工组织,以年轻人为主。大家比较忙,发心和爱好也不一样,怎么引导大家做好义工行?
  答:关于修学,第一,学总是比不学好;第二,有次第地学比随便学效果更好;第三,参加三级修学的氛围肯定比自学好。你可以根据自身条件来选择。其实忙不忙是相对的,你觉得什么更重要,就会有时间做什么。
  关于义工团队,不论佛教界还是社会上的,只要做有益大众的事,意义都一样。关键是怎么做得有效,做得长久?有效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自己做得欢喜并得到提升,二是让参与者和受助者都能得到真正的帮助。长久也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目标明确,心行稳定,二是让做事成为修行,从而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
  如何才能有效、长久地自利利他?取决于你所发的是不是纯粹的慈悲心,也取决于你是不是有智慧引导,能不能善巧处理问题。这就必须提升自己,当我们通过学佛增长慈悲和智慧,进而将此带入义工团队,引导大家调整发心,并在智慧指导下做事,义工行必然更有质量,更有意义。这本身就是对团队的滋养,可以增强凝聚力。很多义工团队做不下去,主要就是思想不统一,做事效果也差强人意,自然越做越没感觉。我们既然发心做有益社会的事,一定要注重自身素养,修学其实是磨刀不误砍柴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