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之闻思篇

济群法师

受持《心经》有何功德

  问:受持《心经》有何功德?
  答:很多人读诵《心经》,是希望得到佛菩萨的加持。但这并非受持《心经》最重要的功用。《心经》全名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意思是以大智慧到达彼岸。这一经题,也向我们阐述了受持《心经》的功德:一是开发般若智慧,二是证得宇宙人生的真实,三是解脱生命中的烦恼。具体内容,我在《心经的人生智慧》一书中有详细解说。

为什么能带业往生

  问:经云:“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为什么又能带业往生呢?
  答:“带业往生”与“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并不矛盾。往生净土须具备善根福德因缘,在这一前提下,允许带着尚未除尽的业力前往西方极乐世界。另外,“业”和“善根、福德”并不完全对立。福德也是业,是善业。我们所积集的往生净土的资粮,都是善业。若能具足善业,即便有些不善业,在强大的信愿力和阿弥陀佛的加持力下,也无法成为往生净土的障碍。

什么是《略 论》

  问:什么是《略 论》?
  答:这是一部论的名称,是十四世纪西藏高僧宗喀巴大师所造,包括《广论》和《略 论》两部。“菩提道”,即成佛之道、觉悟之道。这条道路应当怎么走呢?就是“次第”所要阐述的。对于初学者如何入手修行,从人天乘至声闻乘,进而是菩萨乘,其中的每个步骤,本论都解说得非常清晰。“论”,指的是论典。也就是说,这是一部讨论成佛次第的论典。其次第,主要有道前基础及人天乘、声闻乘、菩萨道,本论名之为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其要领,则是出离心、菩提心和空性见。

为什么法布施大于财布施

  问:为什么法布施大于财布施?
  答:财布施功德虽然很大,但不能在根本上改善人生,更不能究竟解决人生烦恼。我们以财富扶贫济困,虽能帮助他们解决一时的燃眉之急,但钱再多也用得完。有时,钱多了甚至会使人堕落,或滋长受施者的依赖性。而法布施则不同,它能使有情的生命品质得到彻底改善,并使未来生命不断得益。因此,法布施功德更大。

佛法是 “唯心主义”吗

  问:佛法是“唯心主义”吗?
  答:哲学所说的“唯心”,是以“心”为第一性。佛教讲缘起,在缘起法中,没有所谓的第一性。所以,“物质第一性”和“精神第一性”都不符合佛教的缘起法则。佛法认为,世间所有事物,从心到物,都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之所以强调心的作用,主要是针对凡夫为物所役的现象而提出,一是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一是说明心念的力量和影响。但并不否定物质的存在。佛法讲“心生则种种法生”、“境由心造”,但也讲“法生则种种心生”。从佛法观点来说,心的产生也需要众多条件,如唯识宗所说的眼识九缘生、耳识八缘生、鼻识七缘生等等。任何一种精神现象和状态的生起,都需要特定条件,是条件决定事物的存在。

等流习气和异熟习气的区别何在

  问:等流习气和异熟习气的区别何在?
  答:简单地说,等流即因和果是相似的,又称名言习气。异熟即因和果是不同的,如因是善或恶,果是无记,又称业习气。在生命延续过程中,这是两种重要的潜在力量。

真常唯心和唯识理论是否对立

  问:真常唯心系和唯识宗的理论是否对立?
  答:真常唯心系和唯识宗在理论上的一个重要分歧,是真如受薰和阿赖耶识受薰。民国年间,太虚大师和以欧阳竟无为代表的支那内学院曾就此展开了激烈争论。欧阳和吕澂站在唯识的立场,认为真如不可受薰,可《楞严经》和《大乘起信论》又讲到真如受薰。因此,欧阳就以此反对两部经论,认为是伪经劣论。当年,太虚大师曾就此写过很多文章,提出《楞严经》和唯识所说的角度不同,不可一概而论。事实上,这两个体系代表着不同的见地,在修学上也有不同的指导意义,不应厚此薄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