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之信仰篇

济群法师

学佛是求佛保佑吗

  问:为什么要学佛?求佛保佑是学佛吗?
  答:学佛,是因为人生存在问题。如果人生完美无缺,没有任何问题,就大可不必学佛了。那么,问题是什么呢?就是人生的烦恼痛苦,就是对生死之迷的追问,对终极归宿的困惑,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所以,学佛的最终目的是断除一切疑惑,亲证诸法实相。
  如果不是带着这些问题学佛,只是求佛保佑,可以算是信佛,但不能算是学佛。学佛,是学佛所言,行佛所行,而不是一味祈求保佑。那样的信,往往会流于迷信,乃至功利心,与学佛本身是背道而驰的。比如佛陀教导我们不要贪心,可我们却带着强烈贪著来到寺院,希望佛菩萨给我们这个、那个,要了平安健康,还要升官发财,恨不得还要佛菩萨保佑自己干了坏事不被发现,这叫学佛吗?

学佛与不学佛有什么差别

  问:学佛与不学佛到底有什么差别?
  答:学佛和不学佛,本身就是差别。
  或许有人会说,不学佛一样可以生存,一样可以通过劳动改善物质生活,通过娱乐改善精神生活。此外,我们还可以信仰其他宗教,为什么要选择学佛呢?关于佛法,有很多定义。有的说佛教是文化,有的说佛教是哲学,有的说佛教是宗教。其实,这些定义都不是很完整。如果用一句最简要的话来定义佛法,我认为,佛法是究竟解决人生痛苦的方法。
  也有人会说,解决痛苦的方法很多,无聊了看看电视是解决方法,痛苦了喝喝酒也是解决方法。但这些方法只能使痛苦得到暂时转移。看完电视如何呢?一样还是无聊。酒醒之后如何呢?依然还是烦恼,甚至可能更烦恼,所谓“借酒消愁愁更愁”。也有人会说,改善生活条件是解决痛苦的方法。如果那样的话,古代帝王就不应有烦恼,因为他们集世间财富和权利于一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么幸福是否就和这一切成正比呢?未必。帝王有帝王的烦恼,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可能比普通人有更多的烦恼。由此可见,改善生活环境并不足以究竟解决人生痛苦。也有人会说,我们还可以去信仰其他宗教,通过对神的祈求,通过外在拯救拔除人生痛苦。但我们要知道,解铃还需系铃人。烦恼不是外来的,而是源于自身无始以来的贪嗔习气,源于往昔造作的无量恶业。只有铲除些根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心困惑,灭除苦果之因。没有烦恼的话,走到哪里都安然自在。学佛和不学佛的根本区别,就在这里。

成佛是否也是一种执著

  问:学佛是为了成佛,是否也是一种执著?
  答:开始学佛时,需要制订一个目标,然后沿着这个目标前进。但修行的最终目的,是打破各种执著,包括对成佛的执著。所以,修行达到相当程度时,就不再觉得我在修行,觉得我已达到什么果位。如果有这种想法,还是典型的凡夫,而非佛菩萨的境界。佛陀在《金刚经》中告诉我们:“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还告诉我们:“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燃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燃灯佛与我受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在佛陀证悟的真理中,佛与众生的差别相都不存在,无佛可成,也无众生可度。

既然“心即是佛”,为何还要学佛

  问:何为“心即是佛”?既然如此,为何还要学佛?
  答:虽然“心即是佛”,但我们目前的生命现状是不是佛?佛陀已彻底断除一切无明烦恼,我们断除了吗?佛陀已通达宇宙人生一切真理,我们通达了吗?“心即是佛”是代表生命某个层面所具有的内涵,并非一切。现实中,我们仍是不折不扣的凡夫,充满贪嗔痴,充满无明烦恼。所以,还应以佛法为指导,不断消除烦恼,使心的本来面目逐渐显现。
  那个不增不减、不垢不净的心,那个充满慈悲和智慧的心,才是与诸佛菩萨无二无别的。

人人都信佛的社会会是怎样

  问:倘若世间所有人都信佛的话,社会是怎样的呢?
  答:仅仅信佛还不够,关键是学佛所言,行佛所行。如果在这个世间,人人都能学佛,奉行五戒十善,没有杀生,没有偷盗,没有相互欺诈,没有彼此敌视,没有自私自利。我们完全可以想象,那将是怎样安乐、祥和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