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佛三要

    皈依、发心、正见既是佛法基础,也是佛法根本。其中,皈依是佛法的根本;发心是修行的根本;正见是解脱的根本。佛法虽然博大精深,但离不开这些基础,离不开这些根本。若想修学有所成就,必须在这些方面下一番功夫。  查看全文>>


  • 与在读研究生一席谈

    认识自身问题的过程,也是调心的过程。比如在情绪低落的情况下,觉照力能否用得起来?这就是考验修行工夫的时刻。另外,在做事过程中,往往会依循固有习惯,有自己喜欢或讨厌的对象,有看得惯或看不惯的事情。面对种种人和事,我们会不知不觉地进入原有的心行状态,这更是需要特别加以警惕的。  查看全文>>


  • 发心、僧格、正见

    出离世俗之家,也就是放弃对世俗生活的占有欲,包括对财富、事业、家庭的占有。藉由对环境的出离,进而摆脱对环境的执著。所以说,出家不仅是出离环境,根本还在于出离我们的凡夫心。当我们去除内心的一切杂染,就能拥有清净无染的心。而它所呈现的,是安详、从容、光明,是无牵无挂的自在。  查看全文>>


  • 青年僧伽应有的宗教情操

    同学们到研究所来,学习四、五年时间,在佛学上究竟要掌握多少知识?在教理上深入到怎样的程度?这些固然非常重要,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使命感、完善僧格、具足正见。假如离开这三者,即便精通唯识、中观,乃至将三藏十二部倒背如流,对自己的修行及弘法利生都不会有实际的利益。  查看全文>>


  • 戒幢佛学研究所办学方针的思考

    学佛不仅是个人的事,还要进一步利益众生,因此,弘法能力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参与适当的弘法活动,使学员有机会接触现实的社会人生,才能时时不忘自己的使命。在接触信徒的过程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问题,需要我们用佛法的智慧去解答、去引导,就会使学员在实践中认识佛法的意义和作用。  查看全文>>


  • 我理想中的僧教育

    佛教教育不应该与社会教育亦步亦趋,而要继承佛教优良的教育传统,以提升人的素质为根本,全面培养学生的修证、管理、弘法、学术研究能力。佛教教育是以契理契机为原则,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吸收现代学术研究方法及现代文明的种种成果,建立契理契机的当代佛教教育模式,以弘扬佛法、利乐有情。​  查看全文>>


  • 济群法师谈“玄奘之路”

    今年“玄奘之路”的队伍中,一袭灰袍的济群法师尤为引人注目。在主办方官微的活动报道中,关于法师的配图说明是:“快靠近济群法师,迅速补充正能量。”一路走来,法师有些什么感受?遭遇了些什么?是大家最为关心的。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济群法师。  查看全文>>


  • 缅怀玄奘精神,荷担如来家业

    玄奘三藏从小就发愿“远绍如来,近光遗法”,我们也要以此作为自己的愿力,传承佛法,利益众生。如果今天的佛子都能具有这样的情怀,不仅是佛法之幸,也是众生之幸,世界之幸。  查看全文>>


  • 学佛最终是要成就佛菩萨的品质

    生命就是一个产品。我们现有的是凡夫品质,而学佛是要成就佛菩萨的品质。这个品质的形成是有规律的,也就是法门。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在传承过程中,受不同地区社会习俗和传统文化的影响,方便越来越多,引导修学的书籍也越来越多。所以,现代人学佛既方便,又不容易。  查看全文>>


  • 弘扬佛法是每个佛弟子的责任

    我提倡的是“弘扬佛法,人人有责”。当然,这不是说让每个人都去说法,都去引导大众修行。而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参与,或是和人分享自己的修学心得,或是向人推荐适合的佛教读物,或是参与寺院的弘法活动,或是加入佛法书刊的助印和流通。只要有心去做,总有可以发挥作用的地方。  查看全文>>


1 2 345

一月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