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企业家静修营企业与人生论坛

文宣组

  佛法,被尊为心性之学,也是大医王佛陀用来治疗众生贪嗔痴的妙药。诸多经典,都曾有过比喻,如《略 论》曰:于己作病者想,于说法者作医师想,于教法作药物想。可见,佛法并非高深的玄谈,而是落地助人的实践良方。5月12日下午4点,在连续聆听了两场佛法讲座,享受了法味滋养之后,五位企业家代表所有营员,于西园戒幢讲堂,问道济群法师,求诊裨益企业健康发展的妙方。

  代表一:森马总裁  周平凡

  经营国内大型服装集团20多年,三级修学学员,于佛法受益多年

  求诊传统企业遇到数字化时代的挑战,该如何应对?

  济群法师:“无我”药方——去中心化
  去中心化,革除了传统企业中以企业领导个人意志为中心的企业文化旧习,搭建开放、民主的平台,以利于更多人加入,发挥才干。这种革新,需要首先建立一种新的企业文化,来统一员工的思想和信念,继而将它建设成为有序的运营机制,令其制度化,模式化,并赋予其服务他人的精神,这样做,对企业和员工都会很有好处。

  代表二:西蒙电气董事长  朱建国

  经营跨国公司20年,因太太学佛,而对佛法心生向往
  求诊:管理时,在放手与不放手、出世与入世之间徘徊,如何抉择?
  济群法师:“松绑”药方——有我没我都一样

  现在的企业管理,很多时候使企业家与企业之间形成了捆绑关系。要想把放与不放统一起来,就需要建立一种机制,让自己既能与企业有联系,又可以没联系,做到有我没我都一样,以这种新的模式做管理,就会做得比较轻松。

  代表三:网易考拉物流总监  杨海明

  本次专门来体验佛法修学氛围,立志在企业中推广

  求诊:已经做到了行业第一,没了目标怎么办?
  济群法师:“精神追求”药方——造就高尚品格

  很多企业家以戈壁拓展、重走玄奘路等方式,锻炼身体,磨炼意志,开阔胸怀。以玄奘之路为例,它是一条文化之路,目的在于建立人类的精神追求,帮助人类探索如何解决生命永恒的困惑,造就高尚的人格和心态。
  就企业家而言,如何建立一种精神追求,然后再去做好企业,是值得当今企业家们思考的问题。精神追求一旦建立起来,就会认识到做事不是目的,不是一切,做事只是实现精神追求的一部分。
  当企业已经做到第一,感觉没有对手可以竞争的时候,目标应该是什么?如果有了精神追求,做顺数第一还是倒数第一,都没有关系。

  代表四:赛鹏紫玄航空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梅

  飞机制造专家,于佛法受益,发心向家人传递佛法智慧

  求诊:自己学佛很受益,但不知如何引导家人修学?
  济群法师:“三级修学”药方——开发生命的智慧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并有逐步上升为未来主要矛盾的趋势。因而,佛教所承担的教化与静心的功能会越来越为人们所需要。
  在几十年的弘法过程中,我看到很多人在接触佛法并次第修学后,对自己和世界的认知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淡定,越来越慈悲,因此菩提书院创建“千手千眼”计划,通过各种易于人们接受的方式,善巧方便地接引更多人修学佛法,帮助他们改变观念与心态,提升生命品质。
  在浩瀚的佛法海洋中,如何有效正确地学习?三级修学,是一套大众化、模式化、标准化的修学体系。各地学员只要有需要,都可以通过联系三级修学无我利他的义工团体,获得无偿服务,进行有效修学。

  代表五:南阳国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总经理  杨垒

  佛像领域专业艺术人士,专注佛像造像事业多年,信仰佛法
  求诊:自己慈悲处世,但他人不按常理出牌,在遭受不对等的待遇时怎么办?
  济群法师:“慈悲”药方——用缘起看世界

  学习以缘起的视角看世界。每个人的存在,都有其长期的生命累积以及自身的合理性。好人坏人都有他的前因后果。如果能以缘起智慧看问题,跳出自己的设定,即使一时遭受不公,也会对对方生起慈悲心。因为对方没有健康的人格,未来生命会过患无穷。所以,菩萨的修行就是从自身的设定中跳出来,去体会每个人的苦衷。如果能够这样做,无论面对什么,都不会受到伤害。
  慈悲并非没有原则,也不是一味的宽容忍让。慈悲立足于怎样做才能更好地帮助对方,取决于发心。
  短短一小时,台上谈笑风生,台下掌声雷动,将企业家问道大德的严肃论坛,演化成了一场深入心灵、普利十方、众生欢喜的盛宴,也让更多人领略到高深佛法接地气的不凡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