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8日于甘露别院
问:学习《辩修对治品》期间,对四念处的禅修,理路好像清晰了,但具体操作还是做不起来。应该如何正念禅修?
济群法师:这主要是缺少实际训练。三级修学体系是逐步完善的,前期重点是课程建设,目前已进入内核建设的阶段,其中,正念是重点所在。这不仅需要理论,更需要实践。所以对三十七道品的内容,光听一听还不够,必须落到实处。现在我们的道场建设尚未完成,未来会有禅修基地,可以给大家提供更多实践机会。
在《修心指南》中,对止禅到观禅的几个过程交代得很清楚。我在经行时也给大家讲了很多,一部分已整理成文字。比如“正念为食”,是让我们学会专注地、带着觉察去吃饭。“正念行禅”,则是让我们学会专注地、带着觉察去走路,在此过程中,必须对每一个动作保持清晰的觉察。有了觉察力,才能进一步培养观照力,以此瓦解我法二执和种种情绪,最终从有造作的用心到无造作的觉照。至于怎么具体落实,怎么形成标准化的训练模式,需要有一个建设阶段。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百法》,这是属于解脱心理学,引导我们从五遍行入手修行。我们和世界接触的过程中,会产生种种想法、情感、行为,这些往往和贪嗔痴有关。怎么才能在根尘相触时保持正念,不进入贪嗔痴的系统?必须有佛法引领,建立欲、胜解、念、定、慧等禅修相关心所。这条觉醒之路是从善法欲开始的,并对修行形成胜解,然后培养正念,修定发慧,让心安住于无贪、无嗔、无痴的内观。通过这些训练,我们才有能力解除身心的粗重,铲除根本烦恼和随烦恼,进入轻安。
如果大家迫切想要了解,可以先听听我讲的正念行禅。我每次经行前都会给大家讲十分钟左右,已有100多讲。正念是一种用心方法,可以在吃饭中用,走路中用,也可以在打坐中用。以此培养专注力和觉察力,不分别、不评判、不随转。当心不陷入二元对立和情绪时,我们就能运用空性正见,体会心的本质。如果掌握方法和要领,这些并不是很复杂。只是因为我们以往的串习很重,会习惯性地分别、评判、心随境转,所以才觉得做不起来。
三级修学前期主要是课程优化和系统建设,强调八步三禅,这是打造三观、解决粗重烦恼不可或缺的基础。现在正念禅修风靡世界,很多人将此当作一种调心技术。事实上,如果没有出离心、菩提心和佛法正见,观念尚未改造,烦恼还很粗重,这种技术是很难真正发挥作用的。可能短期见效较快,但不久就会遇到瓶颈。
心灵世界是一个生态系统。正见及皈依、发心、忏悔、持戒的作用,就是改造整体环境,使之得以清理并达到平衡。在此前提下,再来训练专注就容易了。所以我们前期所学的这些,都是契入核心的助缘。
正念修行的关键在于用心,而不在于做什么。所以带着正念生活很重要,这样不仅座上在修行,生活中的行住坐卧、待人处事,都可以成为修习正念的方式。以前禅师们说,修行就是穿衣吃饭、搬柴运水。其实大家都在穿衣吃饭,为什么普通人的穿衣吃饭就不是修行,禅师的穿衣吃饭就是修行?区别就在于有没有正念,是带着轮回串习在做,还是带着正念在做。只有带着正念穿衣吃饭,才能以此训练并强化正念。
每一种心行都要经历认识、建立、培养、训练、熟悉、提升、圆满的过程。认识,是了解什么属于正念。建立,是在内心生起正念。培养,是令正念增长,具足力量。训练,是面对各种境界时都能安住正念,心不散乱。这并不是说,要时时刻刻专注于一个点,而是让心清清明明,就像一潭清澈的水,始终保持明晰,不再东跑西跑,昏沉掉举。
不散乱就是定的特征之一。所以,修止不是一定要绑在某个点上。当然这是一种方法,开始时也需要这么训练。但如果你的定比较成熟,不用刻意绑着,心都不会乱跑。在这样的时候,我们对内心出现的一切影像都能清清楚楚,看到但不粘著,就是一种观。这种能力需要通过训练。打坐就是重要的训练方式,走路、吃饭同样是在训练这个能力。虽然方式不同,运用场景不同,但训练的内核是一样的。区别在于,在单纯的状态下容易做到,而在一些复杂的、串习强大的状态下就不容易做到。
正念修行能在全世界推广,说明它在技术层面上并不难。当然也不简单,因为它是以整个佛法为后盾。作为三级修学学员,我们的优势在于,有系统的闻思和教理来支持这一训练。如果只是把正念作为单纯的技术来学,虽然也有用,但产生的威力有限。没有改造三观,没有正确发心,对世界依然充满粘著和贪嗔痴,想把正念培养壮大,显然是不太可能的。我们现在是在不断积累,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一旦开始实修,就会事半功倍。
问:学《辩修对治品》期间,定课是否继续做“皈依共修”?其中是否包含正念禅修?
济群法师:通常,正念禅修是以呼吸或经行等为所缘境,以此培养专注。安立所缘的目的是让心不再散乱,就像牛到处乱跑时,用一根木桩把它系住,不让它撒野。在皈依定课中,念诵三皈及观想、安住,是以佛号和佛像为所缘来训练正念,可以起到同样的作用。修习时,我们忆念“佛陀、佛陀……”,或是观想佛陀的形象,都可以令心专注,系念于此。心不仅要专注于所缘,还要清清楚楚。平常人的内心总是在不知不觉中,那是无明、混沌的状态。清清楚楚则是一种明的力量,是开智慧的重要前提。
在皈依修行中,我们还要审视自己的心:看看心是什么?心在哪里?心有没有形状,有没有颜色?如果心很安静,很专注,而不像平时那样心事重重,妄念纷飞,就可以通过这样的审视,清清明明地体认到——心是无形无相、了不可得的。这就是空性的两个特质,一是明,一是空。修行真正要体认的,就是这个了不可得但又清清楚楚的心。如果让这样的体认不断延长,贯穿一切时,一切处,就是最高的正念修行。我在皈依共修的开示中,每次都会做相关的引导。所以其中不是没有正念禅修,只是大家还认识不到。
进一步,还要从正念到无念。禅宗修行是以“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就是让我们去体认心的本质——没有形相,没有颜色,没有方圆,也没有长短。这个空空荡荡什么都没有的心,不会黏著于任何事相。就像虚空,不会黏著云彩,也不会黏著任何东西。所以说,无念、无相、无住,在当下这一念中都具足了。我们需要在这个点上不断深入,穿过念头的迷雾,抵达核心。这是修行的根本所在。
在正念修行中,我们要认识它、建立它、培养它,熟悉它。其中的重点,是了解和熟悉,然后再了解、再熟悉。因为从本质上说,并不需要多少建立,也没有培养和提升,因为在空性层面是不增不减、法尔如是的。心本来就具足一切,佛是这样,众生也是这样。当然在我们认识不到的时候,还是要有认识、建立、培养、训练、熟悉、提升的过程,这样才能使无明的时间不断减少,清明的时间不断延长,心力就会随之增强,乃至最终圆满。
在这个阶段,一方面是做好皈依定课,一方面可以听听正念禅修的开示。所有这些内容,都在引导我们指向本心。如果没有这样的训练,我们学法时,学着学着就会学到概念上,陷入理论模式;做事时,做着做着就会做到事相上,徒增系缚。所以修行要抓住重点,这样才能让学法和做事都指向本心。
问:我们现在有八种禅修,是不是要有学习次第,还是可以一起做?
济群法师:虽然说有八种禅修,但贯穿共同的原理,就是从观念、心态到生命品质的改变,所以八步三禅的不同运用占相当比重。比如皈依的修行,是通过观察修、安住修对三宝建立信心。人生佛教的修行,是通过八步三禅在生活中的运用,重建三观,解决粗重烦恼。菩提心的修行,是通过对七因果、自他相换的观修生起菩提心。包括空性的修行,同样可以运用八步三禅。
根本上说,我们的世界只有两个东西,一是影像,一是心念,影响我们的也在于此。当我们内心出现一个影像,或是一个动作的产生、一个事件的出现,我们对它进行解构,会发现一切都是条件的假象,是因缘所生的。把条件都解构之后,影像是什么?动作是什么?事件是什么?根本没有固定不变的自性,本质都是空的。心念的生起也是如此。当我们去审视心念,认识它的空性本质,然后安住于无相、无所得的心,就是安住修。所以观察修、安住修不仅适用于建立三观,也可用于空性禅修。
修行要做的,就是超越二元对立,解构我法二执,从而契入空性。观察修的作用是解构,安住修的作用是持续、稳定地安住。这种观察和安住需要轮番修习、反复强化,因为我法二执、各种串习很快又会回来。这就必须再次解构,再次体会本心,熟悉本心,安住本心。就像天空,云雾来了,遮天蔽日;云开雾散,重见蓝天。
在此过程中,我们始终清楚地知道——自己要的是蓝天,不是云雾,不是彩霞,也不是任何别的东西。有了清晰的目标,我们就不会被云雾和彩霞迷惑,然后不断通过观察修去解构表象,穿越迷雾,体认并熟悉本心。当我们这样重复一千次、一万次、十万次之后,修行就变成是一种生活。让心处在开放、无所得的状态,并让这种状态不断延长,从座上到座下,从白天到夜梦,二六时中,念念不忘。
观察修贯穿整个三级修学,而正念禅修属于特殊训练,通过专注让心静下来,否则我们的观察往往是缺乏力量的。虽然知道影像是缘起的、无常的,但只是道理,并没有力量照破影像。这就需要止观的支持。当内在的观照力生起,我们就有能力化解各种影像。所以观察修、安住修和正念修行是互补的。如果只修正念,没有八步三禅的基础,可能在修行状态下还不错,一旦回到生活中,因为观念没被改造过,还是带着无明看问题,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那一点正念,是起不到多少作用的。
三级修学中,修习皈依的阶段,是通过对八步三禅的运用,完成皈依的修行。修习菩提心的阶段,不仅是念仪轨,而要通过七因果、自他相换和省庵大师关于发心的十种理由去观察:我为什么要发菩提心?不发心的过患是什么?菩提心的殊胜是什么?通过这些观修,在内心生起决定:我一定要发菩提心!然后再来念菩提心仪轨,就会具足力量。否则的话,发菩提心很容易成为一句口号、一个说法。
在修行过程中,观察修就是把相应的心行调整出来,然后“树立正见,认清真相,摆脱错误,重复正确”。总的来说,心行无非是两类,一是和轮回相应,一是和解脱相应。摆脱错误,就是看清轮回的痛苦本质,摆脱与之相应心理,认识到解脱才是生命的出路,去建立并熟悉解脱相应心理,使它成为生命的主导力量,朝着这条路往前,直至解脱。
这样的修行是不是很清晰?我们把道理清楚了,就要老实去做。为什么有些学员觉得受用不大?就是下的功夫不够。首先要对所学法义和相关原理透彻理解,真正依佛法调整观念,然后老老实实地下功夫。不下功夫,是不可能有功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