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2月讲于甘露别院
济群法师
问:观修佛陀功德的作用是什么?定课时如何让心安住?
济群法师:我们在课程中学过,佛陀有身业的功德、语业的功德、意业的功德。但当心安住时,要和这么多功德发生连结,总觉得有点抽象。
我们想到一个人,通常会落到形象上,以此作为观修所缘境,令心安住。就像我们想到这个杯子,杯子的影像立刻呈现眼前,也可以安住。为什么能记住杯子?因为对它很熟悉,有深刻印象,否则是观不起来,也无法安住的。同样,如果我们和某人没有太多交集,对他没有印象,是无法作为观修所缘境的。
思维佛陀功德的作用也在于此。当我们的思维全面而深入,再观修时,佛陀的形象就不再单薄。那么,心关注这个影像时就不会散掉,不会跑到其他念头中。可以说,对佛陀功德的思维越清楚,对心的“吸引力”就越大,越容易持续、稳定地专注。
如果没有这种力量把心定住,念头就会此起彼伏,无法聚焦。那样的心是动荡的,不明晰的,不能达到定课应有的效果,更不能进一步修定发慧。
除了观修,我们还可以忆念佛陀名号,轻轻念着“佛陀,佛陀”,以此令心安住。名号也是起到辅助作用,让心不会散掉,不会被各种情绪、想法带着跑。就像禅宗的《牧牛图》中,怎么让牛不到处乱跑?要找东西把它拴住。跑了就拉回来,继续拴住;再跑就再拉,再拴住。当牛习惯这种状态,即使不拴,也不会乱跑。
忆念名号的作用,就是把心安住于此,不模糊,不散乱,不动摇。当然这个点要有一定力量。如果栓的力量太小,牛的力量太大,还是容易跑掉。
当心安住之后,才会产生观照力,才有能力审视自己的心——心是什么?当你审视自己的心,在审视的当下,心念就会被空掉,体会到心的无相、无限、了不可得。这样的心,就是我们本来的心,和佛菩萨的心是无二无别的。
这种审视必须以止的训练为前提,否则是没能力看清的。
问:安住佛陀名号时,心到底落在哪里?是耳根专注于声音吗?
济群法师:忆念“佛陀,佛陀”,关键是让心安住。即使是默念,其实内心也是有声音的。要把心专注于此,对这个声音了了明知。就像在心灵海洋中,只有这么一个目标——你清清楚楚地听到这个声音产生,消失;再产生,再消失……
其实声音也是方便。通过对声音的专注,帮助你把心静下来,认识到本具的清净心,这才是重点。所以当你通过专注,心已经稳定,就不需要再提名号。但如果心散掉,就要再作这样的提醒。所以它是一种止的训练,是修观的前提。
问:安住在佛陀名号就是让心聚焦,定在这里,然后再找心在哪里,认识到心是无形无相的,是从一到无限的训练过程,是这样吗?
济群法师:心有两个层面,一是念头的层面,一是无念的层面。就像大海,在起伏的波涛下,还有平静的深海。通过训练专注,是让汹涌的念头平静下来。就像水,如果总在动荡,其实什么也看不清楚。但保持平静之后,水就会变得清澈,其中的所有东西都能看得清清楚楚。
你会发现,内心有这个念头,那个念头,不绝如缕。其实没关系,你不必讨厌它,抵触它,只是保持“知道”就可以了。因为这些念头是无自性的,是没有根的,只要不去发展它,是没多少力量的。但前提是你能看清楚,如果看不清,只要一个念头生起,你就立刻会跟着跑,甚至把它当作全世界。
问:说到佛菩萨加持,能真切感受到这种加持。但自己在观想时,比如“带领无量众生”,总像在做什么事,有点造作的感觉,也很用力。佛菩萨的加持会用力吗?
济群法师:修行修到一定时候,你也能体会到佛菩萨那种没有造作的心。但从有造作到没造作,是有过程的。真正通达空性,必须进入不造作的层面。但作为凡夫,想通过修行改变自己,必须集资净障,做很多事来转化内心的生态环境,这个过程需要造作。
但也不能太著相,否则就会变成掉举,甚至会焦虑。所以这种造作要尽量无所得,不要进入我执,觉得我怎样怎样;也不要进入法执,不能带有太强的功利,或是过分执著结果。
所以造作过程中也要有智慧,要以智慧观照每个造作的时刻,不陷入其中,逐步过渡到不造作。那么做再多的事,也和没做一样,就不会累。因为你内心没有负担,没有挂碍。
《金刚经》中,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广泛利益众生,但在做的过程中,佛陀始终有两种提醒:一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只要进入四相,就是凡夫而不是菩萨。一是做任何事情时,都以“所谓……即非……是名……”来看待,看到这个对象在胜义谛上是空的,了不可得。对自己所做的一切事,对佛法修行乃至佛陀果位,都要超越有所得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