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道》之抉疑篇
济群法师
应如何看待现代科学
问:法师好像对现代科学很不屑,平日是否使用电器设备呢?
答:怎么不用呢?虽然我住在山里,但同样在使用电脑之类的现代产品。我并不是对科技不屑,更不是要大家抵制科技,只是要纠正一些错误观念,使大家不要过分迷信科学。就科技本身来说,并没有善恶的属性,关键在于掌握和使用科学的人类。所以,我们要认识到比科学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正确的观念和健全的心灵。倘若人类缺乏正确的观念,缺乏健全的心态,科技就可能成为世界的第一破坏力。
为什么佛法认为一切源于心
问:科学认为行动源于大脑和思维,为什么佛法认为一切源于心呢?
答:两者并不矛盾。我们的行为和大脑有关,以举手为例,如果是脑瘫患者,手就举不起来。但大脑又是由意识所控制。过去,我们一直认为意识是大脑的产物,是被大脑左右,其实是错误的。近代很多医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存在独立于大脑之外的意识。可见,行为并不纯粹是由大脑控制,意识才是真正的幕后主使。
科学和佛学有什么不同
问:科学和佛学有什么不同?
答:主要是解决问题的侧重点不同。佛教所解决的,是人生的究竟问题;科学所关注的,是世界的外在现象。随着科学的进步,我们已经有了可以观察星空、测量大海的仪器,有了可以观测脑电波、心电图的技术,但科学能否告诉我们活着的意义?能否为我们提供究竟解脱烦恼的方法?同时,科学是建立在人类现有经验之上,其认识还处于变化中,永远是有限的。牛顿曾是站在时代前列的科学家,可爱因斯坦又否定了牛顿的理论,谁能保证爱因斯坦就不会被否定呢?科学总是越新越好,总是能够不断超越才好。而佛法却为我们揭示了有情生命的真相,提供了究竟解脱人生烦恼的方法,无论在何时、何处,都是适用的。
佛教对世界的预言会产生错误吗
问:若现在有人按下核电钮,世界就会毁灭,那佛教对世界末日的预言不就错了吗?
答:佛教认为,地、水、火、风对世界的毁灭,是一种彻底的毁灭。经历这几个过程,整个地球将化为乌有,消失于太空。如果是由战争,哪怕是核战争造成的毁灭,也不可能那么彻底。只要有幸存者,生命又会逐渐繁衍壮大。所以,你所指的是小毁灭。按照佛教观点,在人类历史进程中,这样的小毁灭一定时期就会发生一次。但“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只要空劫不曾到来,世界又将开始新的历程。
马克思对宗教的否定说明了什么
问:马克思对宗教的否定,说明了什么?
答:马克思所否定的宗教,主要是西方宗教,并不包括佛教。在马克思的辩证哲学中,如否定之否定、质量互变等,和佛教理论也有某种相通之处。所以,马克思曾经评价:“辩证法在佛教中已达到很精细的程度。”恩格斯更是赞叹道:“佛教徒处在理性思维的高级阶段。人类到释迦牟尼佛时代,辩证思维才成熟。辩证法最初来源于佛教。辩证的思想只有对于人才是可能的,并且只对于相对高级发展阶段的人(佛教徒和希腊人)才是可能的。”作为佛教徒的我们,是否也有这样的认识呢?
佛法和科技文化能否兼容
问:佛法和科技文化能否兼容?佛教是否反对发展科技?
答:佛法有佛法解决的领域,科学有科学解决的领域。科学是一种工具,而佛法则是一种观念,一种智慧。作为工具,需要健全的精神去运用它。若无心灵健康的实践者,科学会为虎作伥,成为世界祸害。所以,佛法并不排斥科学,只是教导我们如实看待科学的长处和不足,同时对如何运用科学给予正确指导。
科学主要偏向对物质世界的改善。过去我们总认为科学是万能的,事实又怎样呢?关于生命现象的知识,我们的确比以前掌握得更多,但对于精神领域依然无知。我们可以用手术刀把患病的胃切除,可烦恼现起时,却无法用手术刀将烦恼切除。今天的人一味强调经济发展,这种想法非常盲目。生活水准是提高了,但社会面貌却没有得到相应提高,甚至出现道德沦丧的倾向。发展还带来了什么?环境的污染,能源的过度开发,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被破坏得满目疮痍,各种自然灾害层出不穷。长此以往,后果不堪设想。在澳洲,不能随便砍一棵树或挖一块石头,但我们却为了发展经济,毁灭了大片的森林、山峦。我们的子孙后代,又将以什么作为生存资源?所以,我们应从正反两方面看待发展的利弊。
目前,人类所拥有的核武器足以将地球毁灭几十次。通过发展核武器互相制衡,是制止战争爆发唯一可行的方法吗?我们又怎样保证这些核武器会得到安全的保存?所以,不管科技如何发展,社会如何发展,关键还是要有健全的理念来指导。从这个角度来说,学佛和发展科技是不矛盾的。
佛教对中国文化有哪些影响
问:佛教传入中国以来,对中国文化有哪些影响?
答:这个问题很大,只好简单讲一讲。秦汉以后,中国文化的主流基本是儒、释、道三家。佛教虽是外来宗教,但和中国传统文化水乳交织。就像体内输入的外来血液,虽然是外来的,但已和我们自身血液融为一体,不分彼此。
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体现在方方面面:从中国哲学史来看,自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始终贯穿着佛学思想,而宋明理学的骨子也是佛理。一直到近代,梁启超、康有为、谭嗣同等维新代表人物,仍秉承佛法的思想理念推广社会改良。至于文学艺术领域,佛教的影响更是不容忽视。即使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内容源自佛教,如盂兰盆会、腊八粥等民俗活动,就直接脱胎于佛教节日。而在日常用语中,也不知不觉地使用了很多佛教名相,如烦恼、世界、利益等等。此外,佛教道德观也对国人产生了很大影响,如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说,就是沿用至今的生活准则。
宗教境界和艺术境界有什么区别
问:宗教境界和艺术境界有什么区别?
答:可以严格分开,也可以融为一体。所谓的艺术境界,和自身文化素养有相当关系。如果接受一些佛法的思想观念,自然也会影响到审美倾向。创作代表着作者对世界的观察、心得及生活积累,同时也是作者思想境界的反映,精神信仰的折射。古代很多文学艺术家都是佛教徒,如王维、苏东坡等,其作品往往体现了佛教的内涵。可见,宗教境界和艺术境界是可以相通的。
阿赖耶识是否弗洛依德精神学说的翻版
问:阿赖耶识是否弗洛伊德精神学说的翻版?
答: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像:爷爷是不是孙子的翻版?佛教的阿赖耶识说,是佛陀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提出的,弗洛伊德的理论才多久?如果大家学过佛教的唯识学,就知道佛法对人类精神领域的分析有多么详尽,远非弗洛伊德学说可比。
佛教与哲学的唯心有何区别
问:佛教所说的“唯心”与哲学的“唯心”有什么区别?
答:哲学的“唯心”,是以“心”作为世界的第一因,而佛法不建立第一因。其次,哲学所说的“心”是常恒不变的,而佛法所说的“心”是因缘和合的。第三,尽管佛法强调“心”的主导作用,但不认为“心”与世界是先后派生的关系。佛法认为,有心就有境,有境才有心,是相互依赖的存在。我们要改变自身行为,改变世界,必须从“心”开始。比如,一个持刀杀人犯的犯罪根源是什么?有人可能会认为根源是这把刀,有了刀才会杀人,那么把刀毁掉是否就不会发生谋杀事件呢?刀毁了,还可以用枪,用其它凶器。真正的犯罪根源,就在于我们的心,在于罪恶、嗔恨的心。但我们也要看到,尽管心的作用很大,也是离不开因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