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2019年9月,济群法师在苏州西园寺,为前来参学的企业家们开讲《大乘佛法与企业家的精神建设》,并在讲座后答疑解惑。本文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道德的回报
问:在有些国家,企业的诚信和公德心是被奖励的,但中国还没有相对公允的奖励体系鼓励大家行善。在这样的环境下,什么系统应该承担这一责任?怎么看待在合作中遵循道德不被信任、反而吃亏的现象?
济群法师:从究竟而言,行善的回报并不是依靠某个社会系统,而是来自生命内在。当我们认识到道德的价值,努力践行,生命品质将随之提升。这本身就是最好的奖励,而且是最公平的。因为这个结果完全由你的发心和行为所决定,不是由外在机构作出裁决,不存在厚此薄彼的现象。
至于遵循道德后看不到立竿见影的回报,得不到信任,反而被怀疑,甚至因此吃亏,往往是我们做得还不够。尤其在当前社会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缺乏基本信任,如果对方不了解你,未必理解你的道德行为,甚至会提防你别有用心。这是社会的共业所致,是有特定背景的。但长期交往之后,对方发现你确实有诚信、讲道德,一定会转变认识的。想一想,我们希望自己的朋友有诚信还是没诚信?有道德还是没道德?事实上,别人对我们有同样的期待。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只有遵循道德,我们才能找到有诚意、讲信用的合作伙伴。所以说,一个人从践行道德到产生效应是有过程的,需要时间的累积,不必在意一时得失。
大小乘和社会发展
问:以前我曾疑惑,觉得佛教过于出世,把所有看淡放下,是否会失去进取心?听到您介绍的大小乘不同定位,希望对此有更多了解。我想,从鼓励进取心及促进社会发展的角度,是不是要侧重宣扬大乘思想?
济群法师:乘的概念就是车。大乘是大车,发愿引领众生共同觉醒。就像有的企业家希望带着大家一起致富,过上幸福生活。小乘是小车,重点是自己解脱,没有把救度众生作为不可推卸的责任。
在修行上,大乘侧重开显,小乘侧重否定。人性包含佛性和魔性,大乘修行是认识到众生本具佛性,可以由利他圆满悲智二德,最终成就佛果。就像现在的积极心理学,重在开发内心的正能量,增强良性心理,以此解决烦恼。从治病思路来说,是以提高自身免疫力来抵抗疾病。而小乘重视无常、无我、空等法义,都属于否定的表达,以此破除我们的错误认识。此外,解脱是超越轮回,涅槃是平息烦恼,从某种意义上也属于否定。在发心方面,小乘发出离心,侧重出世。大乘发菩提心,以出世心做入世事,与社会生活和大众的结合更为紧密。
弘法会有经济压力吗
问:我在其他寺院做过义工,他们有门票等盈利模式,跨年撞钟也要三五百,但西园寺几乎没有商业氛围,我们来参加活动都是免费的。面对这么大的群体,您有经济压力吗?
济群法师:开展弘法活动,包括道场建设等,我从来没考虑过,做这些要花多少钱,钱从哪里来?我觉得,只要发心为大家服务,大家也确实能从中受益,其他都不是问题,结果就真的不是问题。因为这是大家的事,自然会有人共同成就。我考虑的只是,怎么以契合时代的方式解读佛法,让这一智慧利益更多众生。
佛像可以放回寺院吗
问:我十年前旅游时路过一座寺院,被那里的师父强劝后请了佛像,说不请就对家人不利。但我家中没有独立的供奉空间,只能摆在书架上,偶尔擦擦灰。今年经朋友引荐,我又把佛像放到了寺院。这种举动会不会不敬?会有什么不良后果吗?
济群法师:佛菩萨不会那么小气,否则就不是佛菩萨了。此外,你请佛像的过程是有问题的。以前有些寺院被承包,也有伪劣假冒的出家人,才会有强卖之举,如法的寺院决不会那么做。请佛像,必须是佛弟子出于信仰,觉得要以佛菩萨造像作为生命样板和礼敬对象,在家中营造庄严清净的氛围,然后恭恭敬敬地请来供奉,而不是被迫为之。如果你觉得不合适,把佛像请回寺院也很正常,不必有心理负担。
素食者怎么应对被招待
问:我经常去内蒙出差,朋友招待时一定会上羊肉,如果我非要吃素的话,场面就很尴尬。这种情况下该怎么办?
济群法师:正常情况下是有什么就吃什么。佛教重视的是不杀生,只要不是自己亲自去杀、没看到它被杀、也不是专门为你杀,就属于可以吃的三净肉。如果特别为招待你而现杀的,那就不能吃。
吃素并不是学佛的必需条件,还要看每个人的因缘,看你的信仰是否到这个份上。如果你已经认识到吃众生肉不好,决定吃素,可以和对方善巧沟通。一般来说,大家会尊重你的信仰。现在的饮食习惯已经多元化,因为各种原因吃素的人越来越多,这种选择是可以得到理解,也应该得到尊重的。
家庭与事业的平衡
问:我做财富管理的工作,但身为女性,也想多花时间关注家庭,应该怎么平衡家庭和事业的关系?
济群法师:家庭和事业都是人生的组成部分。不少人对人生问题认识不足,不知道究竟什么最重要,也不知道自己究竟要什么,就会偏执一端,把事业的成功当作人生的成功。结果不仅影响家庭,甚至会影响身心健康、生活品质和为人处世。所以不少人在事业成功后,却发现人生漏洞百出,痛苦不堪。
所以我们既要重视职业规划,更要重视人生规划,确定家庭和事业在人生各占多少比重。定位清楚了,就知道应该在工作上花多少时间,在家庭陪伴、儿女教育上花多少时间。最重要的是,在自己的生命提升上花多少时间。有了规划,就可以根据主次作出取舍。每个人的时间都是一样的,关键是合理分配,才能取得平衡。
如何面对贪嗔痴
问:人因为贪嗔痴才会痛苦,那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如何面对贪嗔痴?
济群法师:首先要认识到自己内心有贪嗔痴,知道这三种病毒会造成巨大危害,而不是听之任之。其次要接受生命的不完美,但不因此焦躁,否则会增加不必要的痛苦。第三要寻找根治三毒的方法。你们来这里参加活动就代表了治疗的意愿,加入三级修学后,才正式进入治疗系统。
依止必须从一而终吗
问:三年前,我因为一位老师的引导接触禅修,对佛教有了新的认知,并发愿追随这位老师。但在追随过程中,发现老师有言行不一的情况,有些追随者因此选择离开。我知道人无完人,老师也要不断修行和进步,感觉离开是一种背叛,有悖当时发下的愿。怎么解决这种纠结?
济群法师:首先要看你的追随是盲目还是智慧的。如果是盲目的追随,迟早会出现问题,可能是老师的问题,也可能是你自己的问题。如果经过智慧抉择,很清楚自己要什么,也清楚这些可以在老师这里得到,即使老师本身有些不完美,但并不影响学习,那就没关系。
至于你原来打算追随,现在放弃是否背叛誓言,我觉得这不是什么问题,不必上纲上线,否则是自讨苦吃。因为人的认识在不断提升,不管做事也好,追随老师也好,双方的因缘都在变化,要审时度势并作出调整。所以关键不在于是否背叛,而在于是否适合继续学习。
愿力不是压力
问:我是第二次来西园寺。第一次午斋时,我怀着欢喜心和感恩心。昨天午斋时,我看着碗里米饭,突然就想落泪,请问这悲从何来?第二个问题,我来自农村,回老家时发现,儿时经常洗澡的河变成了小水沟。我就想,能不能让水沟重新变成大河。原来只是一个想法,现在可能有机缘去实现,但还不确定。如果不能完成,这种愿力会不会变成压力?
济群法师:第一个问题,悲从中来的现象并不少见。很多人到了寺院,在特定气场下会有一种感动。除了环境因素,你最好问问自己:这个悲到底从哪里冒出来的?如果能去寻找心的源头,会更有意思,认识也会更深入。因为别人给你的答案是外在的,关键是自己以此为契机,一路追寻下去。
第二个问题,你有这份利他愿心,希望为社会尽一份力量,值得随喜。当然也要评估自己的能力,或是联合更多力量一起做。只要当前因缘下觉得可以做,就朝这个方向努力。至于结果怎样,不必想得太多。如果因为社会、政策等因素使你没法做到,或是自身财力不够,都是另一回事,不算违背愿心,也不必因此背负压力。世事无常,地球最终都要毁灭,做任何事只能在因上努力。
如何建立佛化企业
问:曾经听到法师在倡导佛化企业,不知是否有具体的落实方法?
济群法师:企业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企业能否为员工带来幸福感,能否为大众制造放心的产品,能否为社会承担应尽的责任,关系到千千万万的人。所以我们很希望和大家共同探讨,如何运用佛法智慧,助力企业家的精神建设,全方位地打造佛化企业。具体来说,就是幸福的企业、利他的企业、禅意的企业。围绕这几点,我陆续做了不少讲座,从如何营造氛围,到建立高尚信念、企业文化及优化管理等方面,也有一些想法,但尚未形成系统。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更需要企业家们共同参与,因为你们才是具体的实践者,相信也会成为受益者。
主持人:时间很快过去,大家如饮甘露,意犹未尽。我们珍惜法师的开示,也愿藉这甚深因缘,把这次参访作为一次心灵旅程,开启智慧和光明的旅程,以此认识自己,经营更美的人生,创造更好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