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2天,48小时,如能成为未来48年或更长人生路的拐点,由此开启无比宽广的生命。你愿意拥有这样不同凡响的2天吗?时间如水流逝,首届企业家静修营进入倒计时。2018年5月13日下午2点,拈花堂内的现场答疑,在欢声笑语中进行。佛法指迷津,智慧解心结,愿所有的参与者满载而归。
学做菩萨,欢喜承担
营员:这两天让我挺感慨的,义工们这么认真地为大家服务。我想请问师父,为什么我们平时给员工加班费,他们也不愿意这么干呢?您能不能把绝招告诉我们?这应该是让我们此行收获最大的。
济群法师:这两天,大家都感受到了义工们的热情。为什么他们有这样一份奉献精神,而且在奉献过程中充满欢喜?那是因为——他们在学做菩萨。菩萨有两大品质,一是智慧,一是慈悲。慈悲的修行,正是通过服务大众成就的。
学佛有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发菩提心,树立崇高的利他主义愿望。进而落实到行动中,加强并深化这个发心。在此过程中,还要学会以众生为中心,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这就是“无我利他”——没有我,只有弘法的事业,只有大众的需要。那么在修习慈悲的同时,也在修习智慧。
如果你希望员工具备这样的素养,就要让他们学做菩萨。首先自己要建立一份菩萨的事业,当你的员工们感受到,这个事业不仅仅是为了老板的利益,个人的生存,同时也在为大众服务,并且完全认同这一理念,他们就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有发自内心的欢喜。
而认同这份事业的前提,是接受相应的教育,真正认识到:我为什么要做利他的事业,这么做对完善自我有什么好处。事实上,利他本身就包含着利己,是对自身生命品质和思想境界的提升。
如果你做一份这样的事业,而且员工也认同这种价值观,认同这种精神追求,一定也会像我们的义工那样,欢喜承担,任劳任怨,因为这是他自觉的选择。
红尘之中,保持初心
营员:我现在参与了一件事,内心比较困惑。2014年,因为家中出现变故,我许下愿望,希望能在有生之年为社会做些贡献,并一直为此寻找。2016年,有人说他可以治糖尿病,正好我妈是糖尿病,我就让他治。我用2年时间证明,确实是有效的,所以就准备来推动。
在此过程中,我们作了约定,一是希望让普天下的人用到这个技术,所以用接近公益的形式来推广;二是希望他把赚的钱捐出去修学校。随着时间推移,了解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希望以更快的方式赚更多的钱,同时也否定了把钱捐出去建学校的想法。这些都和我原先的发心有很大差异。请问法师,红尘中风浪这么大,怎样才能坚持下去?是不是应该坚持?
济群法师:一个人要树立崇高的理想,不是容易的事,更难的是坚持下去。关于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确认——这是不是你真正的人生愿望?这点非常重要。
每个人都会有种种想法,有不同的心理力量,是复杂而非单一的存在。我们要让某种崇高理想具有力量,成为生命的主导,需要不断确认目标,认识到这么做的意义,认识到这是值得为之付出的,同时不断修行,让你的修养跟得上这种愿望。如果其他修养跟不上,光靠意志力,想把利他的愿望坚持下去,其实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其他心理会形成干扰,让人患得患失。从另一方面说,当某件事没有产生利益时,大家合作起来会比较单纯。一旦有了利益,就会引发内在的贪嗔痴,事情就容易变质。
当我们确立目标后,如何保持它的纯正性?一方面,从个人到团队都要通过学习提升认识,统一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形成具有法律效力的约定。如果能从内在达成共识,从外在建立约束,进展就会更有保障。否则在今天这个时代,社会上有众多的诱惑和干扰,很难保持这份初心不变。
学会观照,回归本心
营员:我前几年念了中欧,感觉静修营就是佛教版的中欧。在中欧上课有个特点,同学的分享往往比教授讲得更精彩。师兄们今天的分享也很精彩,但我觉得不可能比济群法师讲得好。为什么呢?因为法师是在另一个维度。
我之前有几次亲近法师的机会,得到很多开示。今天再想请教一个问题。有道是“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我觉得对学佛来说,如果没有实修,没有实证体验,也是不究竟的。我在西园寺看到两个牌匾,一个写着“归元”,另一个是湖心亭的“月照天心”。我的理解,前者是要我们回到心的本然状态,后者是描述心的本然状态。
请教法师,如何回到心的本然状态?或者说,至少是瞥见心的本然状态。昨天晚上的静修教我们观呼吸,几千年来,这个修行方式有没有一些发展?佛教有“万法唯心”之说,是否说明物质世界本身是虚妄的,只有心才是真实的?怎么做到心能转物?如果所有人的心都是无限广大的虚空,是否意味着,大家的心是连在一起的,实际上是一个心?众生都出自一个源头?
济群法师:学佛的核心目标就是回归本心。那么,如何回归心的本来状态?从佛陀到历代祖师大德为我们指引了很多途径。禅宗更指出了“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悟法门,它之所以快,就在于找到了修行的关键。
既然是本心,就是每个人本来具备的,只是我们现在迷失了,找不到了。一旦找到,它是现成的,不增不减,一直都在那里。怎么找?如果一个人迷失的程度很浅,内心的尘垢很薄,又能在善知识引导下修行,其实看到本心并没有那么难。当然,认识只是修行的开始而已,接下来还要不断保任,去重复,去熟悉。其中有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见道后还要修道。
从三级修学来说,是如何让大家认识本心的?我们所做的,是提供一条常规路线。首先是改变观念,扫除内心迷惑和修行障碍,学会用智慧观察世界,用正见指导修行,从而一步步接近本心。
凡夫有主观、客观、美丑、善恶等种种执著,这些执著使我们卡在二元对立的世界,无法透过现象直达本心。昨天讲到的《心经》,重点就在说“空”,帮助我们空掉执著和二元对立。否则我们就会为其所缚,使生命充满不自由,不自在。
禅修的主要内容是止和观。你们在这两天的体验中,通过观呼吸,通过步行禅,先是让心静下来,进而训练专注力。当心能够持续、稳定地专注,才会形成定力,才有能力去观照,知道如何看待我们的身体,我们的感受,及见闻觉知的每种现象,看清它们究竟是什么样的存在。
在认识现象的过程中,如果缺乏智慧,就会被境界所转,执著于此,在现象上产生种种烦恼,陷入迷妄之中。反之,如果我们有智慧观照,就能在一切现象的当下体悟空性。事实上,每个有限的当下都是无限,其本质都是空性。禅修就是帮助我们训练观照力,这样才能透过现象,体认现象背后的空性,回归本心。
关爱健康,认识生死
营员:我有一个小问题和一个大问题。小问题是关于体检。女性一般比男性更关注身体健康,但我家人看不上体检,认为这不是万能的。我先生就说,我有太太,宝宝也很健康,那我肯定健康,而且认为自己有保险,不用担心。
大问题是关于临终关怀和过世后的祭奠。现在不少企业家,包括普通百姓特别看重形式,上海周边的一些墓地甚至比人的住房还贵,很浪费社会资源。关于这个问题,能不能从人文和可持续发展方面给些指导,让我少一些纠结?
济群法师:体检不体检,每个人会有不同认识。尤其是中国人,多数还没养成这种习惯。其实每年做个体检也挺好,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有问题及早发现。当然更关键的是,平时有健康的饮食起居,适量运动,保持良好心态。如果在这些方面都有保证,是否体检也关系不大。当然,如果觉得不体检内心不安,或是让身边人不放心,做一下也挺好。这没有一定的对与不对,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
关于墓地的事,中国有讲究风水的传统,也重视对祖宗的祭奠,认为这是教化民众的方式之一,所谓“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对于这样的习俗,关键是认识到其中的精神内涵,而不是只做表面文章,也不要过分铺张。
从佛教来说,更看重的是安宁关怀和临终助念。安宁关怀主要在确定这一疾病已没有治疗意义,且病人不愿接受抢救措施后介入。对某些生命走到尽头的患者来说,创伤性抢救与其说在延续生命,不如说是让人受尽折磨。所以现在不少国家和地区都在提倡安宁关怀,当医学治疗无效时,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使他能平静地、有准备地面对死亡,是更重要的。
而临终助念主要在死亡前后进行。佛教把人的生命分为四个阶段,一是出生的时刻,即生有;二是出生到死亡的阶段,即本有;三是死亡的时刻,即死有;四是死后到下一期生命出现前,即中有,也叫中阴身。就像我们已经结束一份工作,还没找到新工作之间的阶段,是这一生和下一生的过渡时期。
佛教认为,当一个人要离开世界时,带着什么样的心离开特别重要。在某种程度上,会决定你的未来去向。所以佛教特别看重临终助念,一方面对亡者加以引导,一方面依靠大众共同念佛的力量,帮助亡者提起正念,心向光明,祈求佛力加持。包括去世后的四十九天内,也要多为亡者做一些善事,这些功德将影响到他们的未来去向。相比之下,这种对亡者的帮助会更直接,更有意义。
对于如何面对死亡的问题,儒家思想相对比较薄弱,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和习俗中,大家对这个问题也不太关注。虽然在意后事的安排,却不知道,真正面临死亡的那个阶段才是最关键的。结果往往没有正确心态,不知如何面对,最后在痛苦、挣扎、恐惧中无奈离去。身边的亲人也缺乏相关常识,手忙脚乱,非但不能给亡者以帮助,甚至会因无知造下恶业。在这些方面,佛法给我们提供了更全面的支持,值得大家深入了解。
智慧管理,佛法支招
营员:三级修学这么好,如何将这种模式导入企业中,使企业更具凝聚力和竞争力?
济群法师:如何把佛法智慧运用在企业管理中?从去年开始,我们就在做这方面的探讨。三级修学的学员中有不少是做企业的,大家发现,现在做企业特别需要企业文化,否则管理起来很辛苦。说到企业文化,离不开价值观和人生信念,同时还要营造良好的环境。我曾经提出,打造一个让员工有幸福感的企业,应该做些什么。
第一,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禅意氛围。让员工们不只是来这里上班,而是把企业当作家园,喜欢到公司来。就像我们所在的拈花堂,原来是一个放麻袋的仓库,我们把它重新设计成禅意空间,每个人到这里都很喜欢。可见外部环境也很重要,可以让人身心安住。
第二,营造温暖的人际关系,在员工中倡导关爱、互助、慈善的精神。否则,大家除了利益关系、工作关系,没有一种友爱的关系,是冷冰冰的。这种爱心的营造要有文化背景,要认识到,我为什么要培养爱心?为他人付出爱心对自己有什么好处?这样才能发自内心地关爱他人,而不是用来作秀,用来作表面文章。
第三,营造智慧的文化导向。我们可以通过读书会,推动大家学习佛教文化或儒家文化,引导员工们成为有道德、有诚信、有团队合作精神的人。进一步,还可以导入三级修学。如果大家都能认同并接受这种智慧文化,不仅可以培养员工的道德感、利他心,同时可以统一员工的思想、信念、价值观,从根本上解决管理问题。
事实上,管理的问题主要还是在于人。我们有不少学员参加修学后,烦恼减少,智慧增长,对人和事看得更清楚,能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善巧地解决问题。所以有些企业也在组织高管们学佛,大家学了之后变得自觉,沟通成本降低,管理也更为轻松。当然前提是企业主自己带头学习,一个企业要改变,企业主的价值观是根本。
包括制度建设上,很多人参加三级修学后,把这套模式带到企业中,对管理有很大帮助。
我们的管理有三大精神。一是自觉的精神。这种自觉靠什么产生?社会上靠的是利益或合伙人制等,而我们靠的是价值观。大家来修学,来做义工,完全是出于自觉——因为他们认识到,修学和做义工会给人生带来巨大的意义,甚至会觉得这是生命的唯一出路。因为对这种价值观产生高度认同,就会发自内心地觉得,我要为这种终极价值而努力,自觉地走向生命觉醒,同时帮助芸芸众生走向生命觉醒。
二是法治的精神。如果大家都很自觉,但每个人有各自的想法,其实也挺麻烦的。这就必须建立模式化和标准化,使每个岗位、每项工作都有一套可以复制的标准流程。从做什么到怎么做,都要接受相关培训。在这个团体中,不是你听我的,也不是我听你的,而是大家都听模式的,都按模式去做事。
三是无我利他的服务精神。在执行模式的过程中,毕竟是人在执行,也会偏左或偏右,甚至引发矛盾,怎么解决这个问题?这就需要认识到,所有模式最终是为人服务的,为利益众生服务的。如果大家都能放下我执,以众生而非自己为中心,沟通起来就不会有障碍了。
如果能在企业中落实这样三种精神,我想,管理起来就不会有太多人为障碍,企业也会更有凝聚力。
认识成功,选择人生
主持人:法师真是无我利他,把核心竞争力都告诉大家了。各位企业家在百忙中给自己放两天假,来聆听大德开示,是我们生命中跟佛法最美好的一次相遇。今天的活动即将圆满,在大家离开西园寺前,我们祈请导师给点临别赠言。
济群法师:刚才大家做了精彩的分享,也对我们的义工给予高度的评价和赞扬,尤其是被他们发自内心的微笑打动。这种微笑就来自无我利他的服务精神。我们学佛,就是要向佛菩萨学习。你们知道佛菩萨的微笑是什么样的吗?那是举身微笑——全身心在微笑,每个毛孔都在微笑。
一般人的笑是来自某件事,某种情绪,而佛菩萨的微笑是来自对空性的体悟。他体悟到宇宙人生的真理后,时时刻刻都散发着喜悦,这种喜悦是宁静而安详的,是时时刻刻,无所不在的。这正是生命的最高境界和永恒价值。
现在有句话很流行——成为更美好的自己。其实,这也是学佛的目标所在。但世间人对美好的认识,多半停留于外表,而不是内在品质。我经常说,现在人对身体和身份的关心,远远超过对生命的关心。可我们要知道,身体和身份是暂时的,生命品质才是永久的。不仅关系到这一生,还会影响到生生世世。因为这些积累都会成为未来生命的起点。
在座的企业家都很聪明,很会投资,但在有些事情上,可能受制于视野和文化的局限,对人生价值的认识未必完整。人生有三种成功,一是事业的成功,关系到一件事;二是做人的成功,关系到这一生;三是生命的成功,贯穿着过去、现在、未来,这才是长久的、最有价值的成功。
如果我们没有坚定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很容易被当下的潮流推着走。我们看到的世界,想到的事情,对人生的思考,往往受制于时代风向。参加静修营的学习,是给大家提供另一种视野,通过佛法智慧认识生命,从更高的角度认识成功,选择人生道路。应该说,这比任何问题都重要。
这两天的活动比较丰富,除了三个讲座,还有坐禅、行禅的训练,并有早课、读书会、半日闲和寺院生活体验。虽说条件艰苦一点,但我想,这种体验对你们来说非常值得。在这样的氛围中,大家当下的状态都比较好。如何把这份体验带回去,成为改变人生的新起点?是我们接下来需要努力的。
因为靠环境产生的感觉并不长久,如果内心缺乏后续的支持,可能很快被打回原形,回到原有的状态。所以未来进一步的学习非常重要,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具备净化和改造自己的能力。
很多人觉得三观是哲学问题,很抽象,甚至很空洞。事实上,三观和现实人生有着紧密联系,代表我们的人生定位,看问题的方式,以及选择什么舍弃什么。可以说,我们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都离不开三观,这是决定人生高度的根本。
如果没有高度,只看到眼前的现实价值,看不到终极价值,人生是不完整的。尤其在今天,缺少终极的价值观,将没有能力面对瞬息万变的社会。三级修学同喜班的《佛教的世界观》《心灵创造幸福》等课程,从另一个角度,帮助我们认识人生,认识世界。其中有完整的体系,清晰的次第,按照这一引导,可以从改变观念入手,逐步改变心态乃至生命品质。
我们要做的是生命改造工程。生命也是一个产品,它的打造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当我们对生命、心性有智慧的认识,知道要选择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就能主动把握未来。在修行过程中,我们会感到内心的负面力量在不断减少,正向力量在不断提升,生命将变得越来越美好,越来越幸福。这样一个改变,不仅对这一生重要,对尽未来际的生命都很重要。
除了重建三观,改造生命还需要不断重复。我们倡导的修学特点,是“闻思经教,树立正见,摆脱错误,重复正确”。学习就是重复的过程,关键是我们重复什么,是重复错误习惯,还是重复正向力量。我们在这里所学的内容,回去后还要通过不断重复来强化并深化。在此过程中,单纯靠自己是很难的,还需要老师的引领,需要良好的氛围。
三级修学模式,正是针对大众学佛中存在的问题和需求建立的。如果大家进入这套修学体系,我想,不论对个人还是企业的成长和提升,都是很有帮助的。那样的话,我们参加这次活动的意义,将更加不同寻常。否则,今天的人面对的资讯实在太多,要让一种观念在内心停留,落地生根,变成自己的心行力量,其实是很难的。必须不断学习,不断重复,才能成为生命的主导力量。
最后,祝福大家通过佛法认识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