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

本文根据法师近期几次讲座中的问答整理而成,顺序按内容作了调整。

佛陀的修行和证道

  问:释迦牟尼佛是人还是神?他是怎么成佛的?佛教传入中国那么多年,那么多人修行,有没有记载谁成佛了?
  答:佛陀意为觉者,是证悟生命真相的觉悟者,不是神,是由人修行而成的。佛陀在成道后告诉我们:每个众生都有佛性,都能通过修行成佛。所以佛教认为人的身份特别可贵,只有人才具备修行的能力和机会。关于佛陀的成道历程,《本生经》有大量记载。所谓本生,是讲述佛陀在成就之前,生生世世修习菩萨道的经历。这也是佛经的重要体裁,为三藏十二部之一。此外,历代都有各种佛传流传。我也在《走近佛陀,认识佛法》的系列讲座和书籍中作了介绍。佛陀的成就不是基于这一生,而是多生累劫修习悲智二德,今生只是在这些积累上的最终圆满。
  佛教传入中国以来,虽然没人成佛,但祖师们通过修行明心见性,所证悟的空性智慧,和佛陀所证是无二无别的。只是在修行功德上没有那么圆满,无法和佛陀相比。就像月亮,从初一的新月,到初五、初十的月亮,再到十五的满月,圆满程度是不同的。

佛陀在世间的示现

  问:佛陀是怎么度化众生的呢?如果每个人都有慧根,最终都会得度,未来世界会是怎样?
  答:佛陀有三种身,分别是法身、报身和化身。法身代表宇宙最高真理,是不生不灭的。佛陀之所以成佛,是因为证悟了究竟的法身。而佛陀在世间示现的是化身,这和众生的因缘有关。就像千江有水千江月,当众生因缘成熟时,佛陀就会出现于世,说法度众。这是一种自然感应,并不是像常人那样,想着去什么地方,去帮助谁。如果他想着我要去帮助这个或那个,世上千千万万的众生忆念他,是忙不过来的。
  至于第二个问题,虽然佛陀发愿救度众生,希望众生从迷惑走向觉醒,但众生无量无边,其中有三种人是不能度化的,即无缘不度、无信不度、无愿不度。说到成佛后的世界,有人可能以为,成佛后都如塑像般端坐不动,所以才有那样的担心。其实,佛陀是代表觉醒的生命,充满智慧和慈悲,既有广大的愿力,也有无限的能力。如果众生最终都能得度,都能成佛,那世界就是清净庄严的人间净土。

念佛是为了见贤思齐

  问:我学佛不久,听人说念观音圣号可以增长福报。我愿意参加公益组织来帮助他人,但无法理解念佛的意义。
  答:愿意做慈善公益,这种发心当然很好,但和念观音菩萨并不矛盾。很多人信奉观音,却只是停留于求求拜拜。事实上,真正的信仰应该是向观音菩萨学习,成就菩萨那样的大慈大悲。我曾应邀到复旦大学举办的慈善论坛讲座,主题是“让爱心更有力量”,参与者都是来自全国各慈善团体的负责人。为什么要举办这个论坛?因为很多人开始做慈善时很有干劲,渐渐地,就感觉力不从心,甚至做出种种烦恼。原因固然很多,但关键在于他们不清楚慈善的本质是什么,核心价值是什么,只是凭着一腔热情在做,容易后继乏力。
  可持续的慈善行,一定来自慈悲大爱。如果认识不到慈悲的价值,不是从慈悲出发去做,付出后就希望得到回应,或是得到社会认可。而中国目前又缺乏支持慈善的大环境,一旦看重外在效果,是做不长久的,烦恼也在所难免。慈善的源头活水在哪里?其实就是慈悲。如果我们培养并具备慈悲心,可以源源不断地为慈善提供能量。套用一句现在的话来说,做多少是能力问题,做不做是发心问题。
  我们念观音圣号,目的正是向菩萨学习,培养慈悲大爱。当心行和菩萨相应,不仅可以得到加持,还能最终成就菩萨那样的品质。所以这种念不是祈求什么,也不是外在形式,而是提醒自己见贤思齐,以菩萨为榜样,像菩萨那样去做公益,利益众生。

如法受持三皈五戒

  问:怎么才能如法地受持三皈五戒?在寺院敬香有什么内涵?
  答:皈依是代表对人生目标的选择。我们在世间不断努力,内心却依然有种种迷惑、烦恼、痛苦。如何找到生命意义?通过了解,我们对三宝生起信心,确定以佛为榜样,以法为引导,以僧为依止,然后在十方三宝前庄严宣誓,确认这一选择。
  受戒则是皈依后奉行的行为准则,最基础的有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五戒。当我们确信这种生活是健康的,有益身心和修行的,同样要通过宣誓来确认。这种确认将形成戒体,是走上觉醒之道的动力。相关内容,我在《皈依修学手册》中有详细介绍。
  敬香是表达对佛菩萨的恭敬和供养,关键在于心诚。通常敬一到三支即可,尽量不要选择化学香,会污染空气,对人也有伤害。如果没有高质量的香,以虔诚心问讯、礼拜、供花也很好。现在有些寺院被旅游部门承包,为创收巧立名目,搞了各种巨大的高香,烧得乌烟瘴气,完全违背敬香的本意。此风不可长。

学佛需要引导和氛围

  问:怎样才能有效学佛,提升自我修行?
  答:今天的人学佛很不容易,既因为佛法博大精深,也因为很多寺院不重视弘法。所以多数人学佛就像逛超市一样,今天拜拜这个师父,明天见见那个师父;今天念念《地藏经》,明天念念阿弥陀佛,缺乏系统引导。
  学佛是从迷惑走向觉醒、从凡夫成为觉者的生命改造工程。这就必须有引导,有方法,才能有次第地步步向前,把佛法智慧转化为自身观念。过去我到处弘法,虽然不少人听了觉得很好,但后续服务跟不上,不过是结个法缘而已。有鉴于此,我们形成了一套三级修学模式,有完整的内容和方法,同时为大家营造了良好的修学氛围,可以和有志学佛的同修们相互切磋,彼此增上,而且是纯公益的。实践表明,这套学习行之有效,欢迎大家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