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答疑系列

  2012年秋,济群法师应厦门大学禅学俱乐部邀请,在厦门宾馆开讲“财富与人生”,并为现场听众答疑解惑。本文根据讲座问答部分整理。

担当和放下都需要智慧

  问:我现在26岁,老板说在这个年龄应该拼命工作,尽快上升。我平时工作很投入,生活的90%都是工作,但有时会觉得这么拼干嘛,想把一切放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更有意义的事。我的困惑在于:如何平衡工作和生活,让身心健康发展?学佛会有什么帮助?
  济群法师:这个想法很有代表性。很多人对当下的生活现状不满,觉得不该把自己变成工作的奴隶,赚钱的工具,在无止境的忙碌中疲于奔命,却看不到这么累的意义所在。如何改变这一状况?必须确定自己究竟要什么。很多时候,我们虽然不甘于现状,但也不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如果真有自己很想做,或觉得很有意义的事,是不难作出选择的。可很多人并没有认真思考过这些,而且对现有工作依赖惯了,既想有所改变,又担心改变需要付出的代价,也不知道新的选择能否如己所愿,就会陷入患得患失中纠结中。这就需要对每种选择的利弊得失加以评估,其中最重要的,是作出人生规划。可以说,这是职业规划的前提。因为职业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是自我成长和造福社会的途径,本身不是目的。
  学习佛法智慧,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人生意义,确立终极目标,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又该为实现这个目标做些什么。学佛不是让我们放弃一切,而是引导我们看清什么更有价值,以智慧作出选择。对具体工作来说,当我们通过学佛减少执著,学会以因缘因果看待并处理问题,同样的工作,也会因为观念和心态的改变做得更轻松。所以学佛的帮助是多方面的,既有方向性的引导,又能落到实际事务中。

活着为什么

  问:我在网上看到有个10岁的孩子,很优秀,连跳三级到了初一,可他突然给父母写了退学申请,不希望把时间浪费在无穷的考试中,认为这毫无意义。他说很多人读书就是为了上重点高中,然后上大学,实现远大理想。可这些抱负一定好吗?比如科学家发明原子弹,反而给世界造成更大的灾难。他的理想是和心爱的女孩一起浪迹天涯,哪怕砍柴、捡垃圾都行。我问同样读初一的儿子,是否同意这个观点?儿子说同意。我问他:你有没有想过,光靠砍柴、捡垃圾,能养得起家吗?儿子说:大人整天说读书就为了上大学,上大学就为了找工作,找工作就为了成家,成家就为了生孩子,生孩子就为了再让他读书……重复这样的生活,到底为了什么?我不知怎么回答,很烦恼,请法师开示。
  济群法师:这个孩子还挺有悟性的,但他只看到人生的荒谬,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对要什么并不清楚。砍柴、捡垃圾、浪迹天涯,只是他对既定生活的反抗,未必想过具体怎样去做。事实上,那样的日子并不容易过好。
  活着为什么?曾经有人说:我们总是在被选择中,完成一项项人生功课:还不知道婚姻是怎么回事,就走进婚姻了;不知道当父母是怎么回事,就当起父母了。很多时候,我们只是顺着社会的惯性,为生活而生活,为赚钱而赚钱。进一步,以此满足自己的重要感、优越感和主宰欲,却没有想过这一切的意义是什么,更没想过还有其他活法。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对人生意义缺少认识,只有现实的小目标,却看不见生命的大方向。可以说,这是整个教育的缺失。
  生而为人,除了掌握知识技能,解决生存所需,更重要的是接受做人的教育。学习传统文化,尤其是佛法智慧,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心性,造就良好的心态和品行。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终极价值的思考,确立人生目标。职业只是社会分工,所以做什么并不重要,做科学家也好,砍柴也好,关键是能不能在自我成长的同时造福社会。只有自利利他,才能真正把人生过好。

如何面对他人的期许

  问:我是来自厦大的学员,听课后深有感触,觉得这和我们平时的做人做事关系密切。我的困扰是,有了一定能力和地位后,会面临亲友、同事的种种期许,对于他们的需求和利益分配,有些不能放弃,有些必须给予,感觉很难平衡。怎么才能让大家满意?
  济群法师:社会上,每个人都有各种责任。尤其是有一定能力的人,面对的要求更多。其中有些是合理的,有些未必合理;有些是自己可以承担的,也有些会感到力不从心,可以针对实际情况分别对待。佛法所说的随缘,就是审时度势,然后尽己所能地去做。在此过程中,只要确实尽了力,也承担了自己的本分,不故意推诿,即使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也不必太在意,所谓“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在这个世间,我们只是众多因缘之一,根据自己的定位做好该做的,至于能否让所有人满意,并不完全取决于你。

认识、责任和选择

  问:我曾看到有明星说,她的工作方向,一是家人同意,二是和自己的宗教信仰不冲突。我家人是做石材的,很辛苦,希望我一起参与。但我觉得做石材是在开发资源,和低碳环保的理念不符,感到很困扰,应该怎么办?
  济群法师:爱护生态环境,不仅是佛教徒应该做的,凡是有一定社会责任的人,都要具备这种意识,所以你的出发点很好。当然从佛教戒律来说,在家众的重点是遵循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并没有规定不得开采石头。如何选择?取决于你的信仰深度,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有些人以爱护环境为己任,自觉抵制一切破坏环境的行为,这当然值得随喜,但无法要求所有人都达到这个高度。如果你觉得自己暂时还达不到,那么只要符合法律和戒律的规范,在合理的范围去做,也不会和信仰冲突。

如何看待佛教商业化的现象

  问:我是虔诚的皈依弟子,既然佛教说普度众生,为什么一些寺院有商业化现象?比如我们想替某人超度,一场法会要收多少钱之类。我感到很困扰,希望法师开示。
  济群法师:佛教经历了文革的摧残,然后在改革开放的商业浪潮中恢复起来,确实存在种种不良现象。其一,是因为教界自身的教育跟不上,当寺院不是把重点放在内修外弘,自然会受社会影响,去忙些别的。其二,是因为有些地方把寺院承包出去,用于发展旅游和经济,其中未必是真正的出家人。其三,和信众本身的素质有关,不能辨别什么是正法,就会滋生种种乱象。作为佛弟子,我们不要把教界的现象和佛法混为一谈。学佛的重点,是通过闻法增长智慧,以此树立正见,解除迷惑。当佛教徒的信仰层次得到提高,都能具足正信,不良现象自然就没有市场了。

事业和学佛能否并行

  问: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不努力无法成功,不发展只有衰退。我虽然向往佛法,但觉得做企业和修行在时间上就有冲突,有没有两者并行的方法?或者说,两种选择应该怎样排序?
  济群法师:对忙于事业的人来说,要比较投入地学佛,开始确实会有一定难度。难在哪里?一是特别忙,没时间投入;二是事业有成,自我感觉良好,不容易放下执著,以空杯的心态修学。但能把企业做好的人往往有一定悟性,当他们通过修学受益,观念和心态有所改变后,时间就不是问题了。事实上,时间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如何分配,取决于你觉得什么更重要。
  从另一个角度说,虽然学佛要投入时间,但磨刀不误砍柴工。当我们学会以缘起的智慧看问题,做起事来就能举重若轻,事半功倍。有些人以前很在乎自我,从管理到财富都抓得紧紧的,学佛后开始懂得放手,和大家共享利益,并在管理等方面充分发挥大家的作用,虽然投入时间少了,做得轻松了,事业反而蒸蒸日上。所以做事的方式很多,不是要一味地忙,一味地紧抓不放,心态和方法都很重要。这是佛法教给我们的。

以慈悲心吃素、放生

  问:从营养学的角度,饮食要荤素搭配,但我信佛后听到不要杀生,感到很纠结,担心孩子会营养不良,不知该怎么办。再有放生的问题,我本来觉得挺好,毕竟众生是平等的,但我花钱放了,另一部分人跟着去捉,甚至他们专门去抓了等我们买下放生。如果用这些钱做别的善事,是不是更有意义?
  济群法师:不杀生,不等于要完全吃素,除非你已经受了菩萨戒,否则还是可以吃三净肉的,就是市场上那些不见杀、不闻杀、也不是专门为你杀的。这些不属于杀生范畴。至于从营养学的角度,也有各种研究结果。荤素搭配只是传统观念,现在关于素食有益健康的研究和实例很多,包括胎里素的孩子,同样有很好的表现。而在动物界,牛、马、大象等体格健壮的大型动物都是吃草的。所以不少人出于健康、环保而非宗教原因选择素食,这种观念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从另一方面看,现在的养殖方式本身就不健康,从兽用抗生素超标,到猪瘟、疯牛病等隐患,甚至人畜共患的疾病,可谓问题多多。
  说到放生,关键是带着慈悲护生的心态去做,是为了将物命从屠刀下解救出来,而不仅仅是以此求得福报。同时要以智慧考量,不买那些专门抓来给人放生的物命,并选择适合物命生存的放生地点,把善后工作做好。如果当作例行公事那样随便放,既不利于它们的后续生存,还可能造成其他环境问题,就和放生的本意相违了。所以说,放生的前提是慈悲护生,并以智慧加以抉择。至于什么善行更有意义,很难在事相上比较,关键是用什么心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