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答学员问

工作、生活、义工行,都不想落下

  问:在学习过程中,有个问题不断被解答,同时又不断冒出来。这不只是我的问题,也是很多年轻师兄加入修学后面临的困惑。随着修学时间越来越长,对三级修学的信心越来越足,想承担的发心也越来越大。但在我们这个年龄,身处社会的大氛围中,要面对父母的期望、成家立业的压力。从自己来说,不论在工作还是家庭中,都想让大家看到:我是一个佛弟子,各方面做得挺好。但看重这些的话,势必在承担义工岗位时有所顾虑,害怕承担太多之后,哪根弦就崩了,内心充满矛盾。怎样解决这个问题?
  答:在承担义工行方面,确实会面临做还是不做、做少还是做多的选择。一般来说,这个问题是有阶段性的,初期比较容易出现。我们修学佛法后,觉得佛法很好,想投入更多时间,但又觉得世间事也很重要,内心就会矛盾。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我们对修学的认识停留在形式上,智慧和慈悲不足,更不能善巧运用,否则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因为智慧的特点是化繁为简,能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让我们更清楚地审时度势,更善巧地处理问题。
  世间人都说“忙忙忙”,基本是一种常态。但仔细分析的话,其中既有事的因素,还有时间管理的因素。事实上,除了工作和家庭,人们还要花很多时间打妄想,花很多时间服务于串习,这也挺忙的。其次是因为做事抓不住要领,对时间的利用率不高。如果把这两点处理好,能多出不少时间。从另一方面来说,当你的智慧增长,做事就能更有效,处理人际关系也更善巧,不会因效率低、不善巧耗费不必要的时间。当你的慈悲增长,和家人相处会更和谐,而他们看到你的成长时,也会有更多的理解而不是压力。把这几方面处理好,自然会有更多时间来做义工。
  对在家居士来说,把工作和家庭处理好,是一门必修课。进一步,还要通过承担义工行来服务大众,造福社会。这些都需要智慧和慈悲。随着修学的深入,我想对这种关系的处理,应该不是问题。

修皈依,怎么让心专注有力

  问:每次做皈依共修时,感觉有些忙乱。身体能坐48分钟,但脑子里的念头刹那变化,而且对三宝的功德有点忆念不起来,反而被飞来飞去的念头干扰。应该如何対治这种情况,让心安住,让三宝功德在内心更有力量?
  答:修习皈依的效果,取决于修学基础。比如对念死无常、三恶道苦、暇满义大的认识是否充分?如果认识不到位,心行就无法调动起来。念诵“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人天福报……”的发愿文时,只是口中在念,还是真切、虔诚地发愿?如果我们在学法义的过程中,对这些内容没什么感觉,只是按照仪轨修习,不是发自内心的愿望,修皈依时自然没有力量。反之,如果我们觉得每项内容都很震撼,然后带着这样的认识修皈依,就是对所学法义的深入观修,对自己的再次提醒。可以说,这本身是修学的“配套服务”。
  我在带皈依共修时,每项内容前都有相应的引导文,正是帮助大家认识这一内容,加深思考。比如修习发心,是每天提醒自己:不要忘记人生的方向,学佛的目标——就是解除迷惑,走向觉醒,同时带领法界一切众生走向觉醒。对这样的提醒,我们有没有认识到它的分量究竟有多大?如果认识不到其中分量,观修起来就不会有感觉。再如忏悔,要不断忏除无尽轮回中所造罪业,同时提醒自己不再陷入串习,身不由己地轮回。当我们认识到每个提醒的修行原理,就能认识到修皈依的意义所在,修习时才能全心投入,令心安住。
  皈依的修行可深可浅。从发心、忏悔、七支供,到唱诵三皈依、佛随念,到以安住修体会心的本质,深可以深不见底,浅也可以作为入门基础。所以说,是我们自身的修学程度,决定了皈依的修行到底有没有力量。

从自我感觉良好到认识自身不足

  问:学佛前觉得自己是不错的人,学佛后本着真诚的态度,认识到自己是贪嗔痴的重病患者,有着强烈的凡夫心,同时发现生命中存在很多过患,以至对自己信心不足。最近学了《佛教的道德观》,师父说:我们要有成佛的担当,而不是妄自菲薄,永远把自己当作卑微的众生,当作业障深重的凡夫,那就没希望了。对此存在认识上的困惑——我该如何认识自己?
  答:从自我感觉良好,到认识自己存在的不足,是修行的开始,也是进步的开始。当然这种改变未必让人舒服,不少人本来觉得自己很不错,突然发现这么多问题,会感到无法面对,也无法接受。
  事实上,佛法一方面帮助我们看到自身不足,看到自己是轮回中的重病患者;另一方面也指出了希望所在,那就是我们有能力解决问题,改善生命。这个转变离不开修学。比如“一条道路,九种禅修”,就是通过不同阶段的修学,引导我们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同时提供改善方法。本着真诚、认真、老实的态度模式,理解、接受、运用的方法模式,把每一步内容落实到位,必然会不断接近目标。
  问题是存在的,但我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存在的。随着修学的深入,不断解决问题,生命就会看到希望,我们也会更有信心。你才学到《佛教的道德观》,还刚刚开始,不必担心,用心往下学就是了。

加入修学后就不能有其他功课吗

  问:进班前听说,加入三级修学后就不能诵经、念佛、做功课,否则就是不真诚、不老实,导致很多原来有功课的师兄不能加入,请问师父,是否像传说的这样?
  答:其实不是这么绝对。有些学员进入三级修学前有信仰基础,也有各种功课。但通常情况,只是今天念念这个经,明天念念那个经;或今天拜拜这个庙,明天拜拜那个庙。三级修学的态度模式要求“真诚、认真、老实”,方法模式要求“理解、接受、运用”,这就告诉我们:信仰不能流于表面,而要深入理解,学以致用,重视对效果的考量。比如诵经,经文到底说了什么?自己念得有没有力量?在心行上产生了多大作用?都是需要检查的。
  我们为什么选择三级修学?是看到这样一套有目标、有次第、有方法的体系,能引导我们一步步地往前走。我们想让修学产生效果,就不能像过去那样流于表面,必须下足够的功夫,才能于法受益。如果还以原来的态度在学,不过多知道一点法义而已,就像今天念念这个经,明天拜拜那个庙,其实用处不大。
  所以,“真诚、认真、老实”不是说绝对怎样,而是鼓励大家用心修学设定的课程,并且按我们提出的态度和方法模式来学。因为这套模式是我在几十年修学探索中逐步形成的,也经过了十年的实践检验。如果你在完成修学要求的同时,觉得自己长期诵某部经,还想继续,那是个人的事,但前提是完成三级修学中自修和共修的要求。你既然选择来这里学习,只有用心去学,才对得起班级,对得起辅导员,对得起自己。

19-6-h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