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四、入无相方便;乙五、差别异门相;乙六、生起相 查看全文>>
甲二、虚妄分别相·乙二:自相;乙三、摄相 查看全文>>
辩相品第一:【初归敬颂】甲一、总标;甲二、虚妄分别相:乙一、有无中道相 查看全文>>
《辨中边论》的作者和结构:一、作者:1. 弥勒;2. 世亲;二、翻译和注释;三、本论的组织和结构;四、解释题目 查看全文>>
《辨中边论》是弥勒菩萨传世的重要论典之一,也是唯识宗重要的依据论典。 查看全文>>
第九节·修证位次:三、通达位;四、修到位;五、究竟位 查看全文>>
第九节·修证位次:一、资粮位;二、加行位 查看全文>>
第八节·唯识性:此诸法胜义,亦即是真如,常如其性故,即唯识实性。 查看全文>>
第七节·唯识中道观:一、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三性的关系】二、三无性 查看全文>>
第六节·解答疑难:四、世事乖宗难;五、圣教相违难;六、唯识成空难;七、色相非心难;七、色相非心难;八、现量违宗难;九、梦觉相违难;十、外取他心难;十一、异境非违难 查看全文>>
第六节·解答疑难:一、心识生起难;二、生死相续难;三、唯识所因难 查看全文>>
第五节·正辩唯识:识的变现;无我唯识 查看全文>>
五、六识的所依;六、前五识的活动情况;七、意识的活动情况 查看全文>>
四、六识的相应心所:一、遍行心所;二、别境心所;三、善心所;四、根本烦恼;五、随烦恼;六、不定心所 查看全文>>
正论·第四节·第三能变——前六识之一:一、六识差别;二、六识的体相;三、六识的伦理属性; 查看全文>>
五、末那的相应心所:【四惑】【八大随烦恼】六、末那的伦理属性;七、末那在三界的活动情况;八、末那的伏断位次 查看全文>>
第三节·第二能变——末那识:一、举体出名门;二、末那的所依;三、末那的所缘;四、末那的行相 查看全文>>
九、相应心所与阿赖耶识的差别;十、赖耶的特征:【刹那生灭,相似相续】【唯识的时间观】十一、赖耶的伏断位次 查看全文>>
六、赖耶的相应心所:【心王与心所】【心所的种类】【五遍行】七、赖耶的情感 查看全文>>
四、赖耶的行相:【心与境】【心的结构】;五、赖耶的所缘:【四缘生诸法】【种子、根身、器界】【共变、不共变】 查看全文>>
一、赖耶的自相;二、赖耶的果相;三、赖耶的因相 查看全文>>
第三章·正论·第一节·标宗:我与法;我法是假名安立;我法差别义;识变义;总说三能变识;识如何变现 查看全文>>
一、作者 ;二、本论的撰作目的;三、本论的组织结构;四、本论的注释及流传 查看全文>>
六、菩萨行;七、瑜伽止观;八、转依;九、因明 查看全文>>
三、八识;四、唯识;五、种子,种性; 查看全文>>
一、菩提心;二、三性三无性; 查看全文>>
唯识学考察认识与存在的目的,是为了帮助我们获得唯识的中道正见,然后落实于空性禅修,完成生命品质的转化。 查看全文>>
中国宗派佛教的形成,不仅标志着国人对佛法思考和认识的成熟,同时也体现了汉传佛教本土化工作的完成。宗派佛教继承了印度大乘佛教思想,但这种继承并不是拷贝,而是根植于华夏文明的土壤中,溶入了本土文化的色彩。如天台、华严、禅宗的盛行,皆与中国传统文化及国人习性有关。可以这么说,宗派佛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 查看全文>>
佛教修行分为五乘,即人乘、天乘、声闻乘、缘觉乘、菩萨乘。五乘又汇归为三士道,以人、天乘为下士道,声闻、缘觉乘为中士道,菩萨乘为上士道。人生佛教立足于人乘而直达菩萨乘,太虚大师总结为:“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查看全文>>
僧人不仅要追求解脱,更要担当民众的精神导师。正因为如此,僧宝是人间福田。僧伽布施信徒以法,施主供养三宝以财,这就使佛法有更多机会普及到民间。而僧伽在接受供养的同时,也在提醒自己对社会有什么使命。在泰国、缅甸等地,佛教对社会的影响远远超过汉传地区。其原因,应该和僧团依赖民众供养有相当关系。 查看全文>>